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在中国上市公司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后,董事会治理已经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本文从上市公司董事会模式、结构及组织体系等方面,介绍和分析了外国公司董事会的治理情况,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存在的六大问题,提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对策:选择合适的董事会模式、改造董事会结构、完善董事会制度和治理机制,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  相似文献   

2.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严重“行政趋向”,缺乏独立性,制度设计不健全,治理责任不清晰,不能代表股东利益行使对经理层的有效激励和监督等。本文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完善董事会制度的具体措施,从改善董事会决策能力、增强董事会有效性、提高董事会独立性三个方面设计出较为合理的董事会运行规则,以强化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制约机制,保证全体投资者的公平利益。  相似文献   

3.
家族企业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族企业的长足发展需要加强家族企业的自身管理 ,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包括实现企业资本的社会化 ;进一步明确产权结构以有效激励家族成员 ;经营管理专业化和科学化 ;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优化董事会决策机制 ;建立合理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4.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的重点不在于强化公司权力重心的位置,因为无论在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的治理模式下,还是董事会中心主义、经理中心主义的治理模式下,对决策机关决策权力的赋予在法律上都是明确的、具体的。所以,对决策权力的适度限制才是完善治理机制的关键,基于此,反思我国《公司法》对监事会监督权限的弱势规定,限制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权力,强化监事会的职能,扩大监事会的职权才是完善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公司治理结构是规范公司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责任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其中主要是指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之间的激励和约束关系。现代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是通过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极制来运行的。内部治理机制就是通常所说的法人治理结构,常见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人员共同构成。这些权力机关的协调运作有赖于有效的投  相似文献   

6.
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治理。董事会设立的目的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公司内部权力制衡机制。本文从现实出发,找出了董事会成员、机构设置及职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董事会治理的对策,从而充分发挥董事会的职能。  相似文献   

7.
有许多因素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其中 ,股权结构的构成会直接影响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的人员构成和公司的重大决策 ,并进一步影响持股比例不同的各方投资者的利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很不规范 ,中国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极为特殊 ,致使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异常严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股权结构的现状 ,研究了各方投资者所面临的问题及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代理成本的控制——兼议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司制的本质是委托代理制.由于利益与信息的不对称,经理层所做出的决策可能会背弃股东的利益,产生代理问题.西方国家一般是通过持股权、报酬合约、董事会、经理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与机构持股等方式协调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取向.要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政府部门必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尤其是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9.
民办高校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民办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政府、用人单位等都是民办高校的利益相关者.民办高校应关注并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教学质量的合理诉求,创新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教学质量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把民办高校教育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纳入质量评价的视阈.  相似文献   

10.
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集中程度上。从国美股权之争的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出,国美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公司治理结构不能保障职业经理人的利益;决策权与执行权的模糊造成董事身份的“错位”;公司内部没有形成很好的权力制衡机制。此案例具有带普遍性的启示意义:我国上市公司应通过改善公司股权结构、建立完善公司董事会、解决股东大会空壳化问题、完善公司高层激励机制等措施,提高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1.
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出现的"错位"与"越位",是制约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瓶颈"。完善党组织参与决策管理与组织领导机制,完善党的组织建设机制和党的自我管理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突出问题。公办高校纷纷制定章程,研讨成立理事会和董事会的可能性;民办院校则面临着分类管理以及相应的治理方式的选择问题。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在董事会领导下实施校长负责制的股份制院校,这所院校的股权结构的演变、董事会成员的构成、董事会职能以及股东会、董事会、院长之间的关系和这所民办高校成功处理相关治理问题的经验,为讨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案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股东会的法律地位以及董事和董事会的法律地位,来探讨股东会和董事会的利益制衡机制,提出我国公司立法应完善股东权的实现机制,强化董事义务的法律规定,以及在立法上要明确界定好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权力。因为这是实现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制衡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4.
民办高校财务困境的化解需要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民办高校举办者、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政府、银行等,都是民办高校财务经营活动中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现实办学中,由于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职能缺位和民办高校对一些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漠视,民办高校的筹资活动未能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响应,致使民办高校筹资活动呈现出极度的单一化和依赖性,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经费紧张、财务危机频显的根本原因。为此,民办高校应以"多元主体参与、共同协作发展"的治理理念为出发点,着力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财务治理机制,共同构建财务风险防范平台。  相似文献   

15.
民办高校筹资困境的化解需要寻求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与合作。民办高校举办者、管理者与教师、学生与家长、政府、银行等,都是民办高校筹资活动中关系密切的利益相关者。在办学实践中,由于民办高校对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漠视以及一些利益相关者的职能缺位,民办高校的筹资活动未能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响应,致使民办高校筹资活动呈现出极度的单一化和依赖性,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经费紧张、财务危机频显的根本原因。为此,民办高校应以"多元主体参与、共同协作发展"的治理理念,正确处理好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着力构建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筹资机制;当然,作为民办高校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地方政府,应积极主动地分担民办高校筹资的责任,共同推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能够对董事会的业绩进行有效的评估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标志。董事会作为一个决策机构,其决策正确与否对公司绩效产生重大影响。建立董事会自身的业绩评价制度对完善董事会制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在我国公司制企业中,建立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激励和制约相结合的机制。我国公司制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权过分集中,决策政企合一;代理成本过高,代理效率低下;“内部人控制”严重,法人治理结构失衡,集体合谋寻租;董事会的产生与运作不规范;企业家阶层形成存在体制障碍。完善我国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思路:1.建立法人财产制度;2.塑造出合格的国家股东;3.完善公司董事会制;4.创造企业家阶层形成的内外部环境。建立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职工参与管理制度:1.在公司中设置职代会及工会;2.董事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制;3.实行内部职工持股制度  相似文献   

18.
税收作为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能通过各利益相关者影响公司的内部资本结构组成,进而影响企业对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由于公司内部存在管理者对股东的利益侵占和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占两类行为,管理者和股东具有不同的避税倾向和选择,当管理者持股越多,其选择避税的可能性越高,而股权集中度越高,大股东越容易选择避税行为。企业避税行为对公司的外部治理环境、内部资本结构、利益相关群体、公司治理机制、治理水平的影响显著。我国应从加强低治理水平企业的税收征管、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弱化不合理避税行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避免利益侵占、塑造公司治理文化创造企业诚信以及管理者适当持股消除短视税收行为等方面来优化企业税收征管。  相似文献   

19.
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的股东本位模式、董事本位模式以及利益相关者本位模式都有其立足的理论基础与实在法依据,但本位主义模式的狭隘思维逻辑及其在配置公司内部权力时所可能招致的种种现实弊端注定了它们均无法成为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的最佳范式.股东"异质化"演进之现实和社会责任承担之需要已然推动着公司治理制度与实践在加强股东保护、变革董事会结构以及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等多元维度上演绎出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的协同主义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论开发性金融治理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性金融的有效治理是为了在弥补市场失灵的同时克服或避免政府失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着重建设其治理模式,试图通过建立新的治理模式,改变传统的行政职能部门化的组织结构,在保证开发银行不背离其经营宗旨和原则的条件下,通过一套创新的、完善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开发银行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化,提高经营效率。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从开发性金融治理模式的一般分析入手,结合德国与日本开发性金融机构治理实践,提出开发性金融机构的治理模式应是公司治理、金融治理和公共治理三者的有机协调和统一的观点,并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成功实践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