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众生"概念及其生态伦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伟 《学术研究》2007,(12):35-40
"众生"是佛教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表述了佛教关于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点。在它的视野中,人类与其他的生命物种之间没有高下、贵贱之分——一切"众生平等"。而佛教的一系列戒律便是这一"众生平等"的具体落实。从今天的生态伦理角度来看,这种戒律实际上建立起了一种敬畏生命、善待万物的生活方式。这与西方思想中以居高临下的人类中心主义心态来看待、处理人类与其他生命物种关系导致的结果不同,至少佛教的思想与实践起到了平衡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对当今社会的生态伦理和环境思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生活在佛禅大炽的时代背景下,自身亦有亲近佛禅之意,其诗歌作品自然满蕴着佛理禅意。他以佛家不二分别、众生平等思想抒发对女性的真挚情感,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他在求之不得的爱情中体会离别之苦。同时其作品中也展现出为官之路坎坷多变、升沉不定,这恰恰与佛家“无常”观相契合。难能可贵的是李商隐能在困境中转身回向,超脱一己私利和现实困境;他在政治诗中对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其在展现佛家慈悲之心的同时,亦体证了佛理禅意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汉传佛教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建构佛教生态伦理理论有助于统摄佛教丰富的生态伦理资源。缘起论、依正论、无情有性说为汉传佛教生态伦理奠定了哲学基础;慈悲平等、珍爱自然、戒杀护生、节欲惜福和净心净土等是汉传佛教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与之相关的道德规范是佛教信仰者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和要求。上述三部分共同构成了汉传佛教生态伦理体系的构架轮廓。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阐述佛教素食传统形成的必然性及其社会意义,表明素食饮食的传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体现了佛家对于众生平等的追求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关切。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的团结思想建筑在"六大缘起论"和"佛心慈悲"理论之上。在现实生活中,藏传佛教团结思想通过宗教信仰、知恩图报、众生平等影响信教群众,与民族团结形成互动关系。特别是对党和国家的知恩图报的感恩情感,促进信教群众形成国家认同,有效促进了民族大团结。  相似文献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基于一定条件下人类共同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与价值表达,其伦理意涵主要表现为:儒家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佛家舍己为人的慈悲之心与西方文明语境下的“理性”模式。然而,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张力与交往压力,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认识遭遇发展困境,规范性与解释力日渐式微。结合话语情境与时代特征,将其置于现代人的生存语境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导,有助于重新焕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代社会的道德力量。  相似文献   

7.
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弥漫着大量她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中国佛教印记。佛教六道轮回因果论注定了《灵感女孩》是一段穿梭于阴阳时空的宿命爱情,佛教慈悲利他观让人感触到了人性之美,佛教众生平等观则凝结着人类与众生和谐相处的智慧。这些佛教伦理正是该小说备受赞誉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8.
佛教圆融思想富含深邃的生态智慧,其中,"依正圆融"的法界一体观和"圆融不碍个别"的平等观是其哲理基础,"自利利他"的行为观和"心净土净"的唯心理路是其实践智慧.在当今时代,这一圆融的生态智慧具有深层次的参考价值,值得因环境日益恶化而苦恼的人类所关注.汲取圆融思想的生态智慧,将其熔铸于当代生态学理论并运用于社会实践中,可以为解决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失衡、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质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方立天 《文史哲》2004,(4):68-72
慈悲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理念,被视为佛道的根本。慈悲理念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慈悲思想的含义简言之为"与乐祓苦",其善行要点为布施、不杀生,其神格形象为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其内在的本质为解脱众生、成就佛果。慈悲理念的现代意义为: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安全、有助于生态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佛教伦理与生态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压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道路等的内在需要.而佛教伦理观中有许多诸如"因果报应"、"众生平等"、"依正不二"、"万物灵性"和"和谐共处"学说对生态教育具有惊人的启示意义.本论文试图从重建现代生态伦理道德基础、尊重所有生命形式存在的权利、倡导节俭节能适度的消费观、锻就生命个体"爱"的基石、提供人与生态和谐的模板等方面来端正人的思维,校正人的认识,调整人的发展思路,整体提高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