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挖掘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为八种精神.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创新中,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充满活力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传统戏剧资源丰富,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剧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对于传统戏剧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抓好传统戏剧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教育,对于延续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8,(1):71-7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宗教文化资源,推动宗教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应有之意。一、中华宗教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第一,中华宗教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创新思政课堂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能够净化高校校园环境,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还能弘扬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现状,从三个层面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即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与渗透;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教育感染力;强化思政课堂实践教育,重点强调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构建及道德培养。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现代转换是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需要.要重点转换那些反映人际关系一般规律、彰显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转换的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时代内涵,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国高等院校在整个教育事业中所占的“龙头”地位,决定了它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高校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1.传递、传播文化的作用文化传递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文化传播则是文化在空间的散播.高校有选择地把某种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在摈弃某种文化传统的同时,弘扬着另一种文化.所以,不同的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的人才.我国高校就是要通过对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试论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及其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渗透,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正视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严重缺失的现实,必须调整英语教材内容,增加母语文化;对比中、西方两种文化,组织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师素质,担负中国文化传播重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中国文化渗透。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7,(2)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高校思想教育领域中,应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9.
魏玲 《河北学刊》2012,(4):235-237
河北省传统戏剧资源丰富,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戏剧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逐渐走向衰落,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传统戏剧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对于传统戏剧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抓好传统戏剧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教育,对于延续中华文明、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21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把优秀传统文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体验的融媒产品,以传统文化的创新呈现、现代表达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好评不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探索,年轻时尚的表达、全覆盖的融媒传播、电视IP的产业转化、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等激发了体验经济和参与式文化的巨大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唱响中国风,用现代科技赋能,在理念、实践、产业层面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媒体、校园文化之途径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相似文献   

1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相融性.它们具有共同的旨归:都是一种"三观"教育,都重视学生的德性涵养和人文素养提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活目前的高校思政课堂,因为课堂上讲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都有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辨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质量,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4.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教育作为中西方文化得以文明交流互鉴的有效支撑,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引擎。本文在跨文化金字塔模型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以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为目标,通过显性文化内容对态度、知识、技巧三个层面进行培养,达到对高阶思维和文化自觉的隐性内化作用,在“内”和“外”相互渗透中,有效提升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唐建兵 《江淮论坛》2023,(3):124-129
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在时代变迁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新内涵,能更好地融入家庭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新时代要始终以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导,结合时代语境和现实需求,深入挖掘阐释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同时借助文化创意活动对优秀传统家风文化进行时尚化重构和生活化传承,并应用现代新兴科技为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塑形赋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百姓生活实践层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创新发展,用生动鲜活、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现我国优秀传统家风文化的魅力,提高其现代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就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市的儒家文化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具有独特性:两地儒家文化根植于深厚的现实环境,同广府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和近代西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承和发展中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特色。深度挖掘珠海市、中山市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扬弃,也是对中外社会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结合辽宁的实际,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中构建和谐辽宁将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目标,主要需解决以下四个层面的问题:一要解决社会发展的和谐问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二要解决社会关系的和谐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利益关系问题;三要解决好外部环境的和谐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要解决人文环境的和谐问题,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发扬和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打造一个适合人的全面发展的优良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传媒应该坚定传播传统文化的信念,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准确把握受众的求知心理、求实心理、求乐心理和求异心理,丰富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同时也应积极发挥传媒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礼记》与中国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对"礼"作综合阐述,形成中国礼文化系统.中国礼文化包括三个主要内客:礼义、礼节、礼仪.礼义,是礼文化的精神统率与核心意义;要实现礼又需要做到的行为的节制与规范,这就产生了礼节的德目;而礼仪则是礼的行为表达与仪式表现.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中国和谐社会的建立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阐扬与践行,而<礼记>一书所阐述的礼文化正是中国传统思想宝藏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传播媒介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发展空间,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国戏曲电影作为民族记忆的一种方式,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学精神的载体,也是实现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重要途径。在现代传播媒介下,戏曲电影的创作需与时俱进,在充分了解现代传播媒介特性的基础上,利用传播优势对自身创作理念进行新构建,以此探索出一条未来戏曲电影的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