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的开头话,它把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历史现象用“分合”二字概括之,话虽朴素,却甚辩证,历史就是经过反复的分合不断向前发展,周末以至三国如此,以后也如此,纵观当今天下大势又何尝不如此! 一部三国历史就是分合的历史:三国纷争,终于归晋。但三国纷争的过程则极其错综复杂,即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分合合。分合交错有如乱麻,不用显微镜般的眼光难于察其纠缠微末,难于明了其个中妙理。三国虽鼎足而立,却互相利用,互相勾结,互相离间:吴或联蜀击魏,或联魏抗蜀;魏则耍尽诡计,怂恿吴蜀相争,以坐收渔人之利,彼此之间,不存  相似文献   

2.
"汉字聚合",是指依据一定原则对汉字进行的有序综汇和排列.<说文解字>的汉字聚合,包括分部类聚、部类比序、属字系联三个层次.小篆体系汉字的构形成分可分为形位、形素二种,而形位又包括意位、声位二类.<说文解字>的汉字聚合以意位为依托,体现出形义综合的整体性原则.这种原则的贯彻实施是对前代字集的综合继承与发展,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孙犁小说中隐含着"聚-散结构"。其抗日小说是民族突围,核心是"聚",叙事模式是"拟家结构";土改小说是政治突围,核心是斗争,叙事模式是"聚-散结构";芸斋小说是个体救赎,核心是"散",叙事模式是碎片式结构。由聚到散,是孙犁小说呈现出来的总体叙事模式,并在土改小说中得到最生动具体的演示和说明。土改时期,人们以各种方式聚在一起,但聚的目的是"分":"阶级划分""平分浮财""斗地主分田地"。在聚散结构里,各种力量胶着、斗争,社会系统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4.
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为调查对象,探讨了"教考分合"考试模式结构.认为"教考分合"考试模式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教考分离",第二步 "教考合一".实施"教考分合"考试模式的效果有以下几方面:整合考试方法,互相取长补短;整合考试内容,强调学习过程;.规范考试制度,促进教风建设;发挥考试作用,促进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基本理论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它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6.
宋前文体类聚的基本脉络,一是基于韵、散的文笔之分、诗笔之分到诗文之分,二是基于骈、散的古体、今体之分,两种类聚又相互交错。宋代文体类聚形成新特点:一是韵文文体和散文文体分途发展,二是散文领域“古文”和“四六”相互对立,画地分疆,与作为考试文体的“时文”三足鼎立,古文、四六和时文三大文类并存的格局逐步形成。三大文类的形成,促使宋代对文体的研讨向相应的类聚文体学发展,先后兴起了四六文体学、古文文体学和时文文体学。宋代类聚文体学的兴起,开启了面向多元需求类聚文体、指导文类创作实践的新途径,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四分律》中的反义聚合做了描写和分析.描写了其反义聚合的显示形式,分析了其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几种重要现象,即词汇形式复音化、新反义聚合大量出现.另外,本文还指出反义聚合研究对汉语词汇史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秦州山水诗 ,把国家的治乱和人民的苦难自然地融入山川景物的描写之中 ,赋予山川景物以鲜明的时代色彩 ,扩大了山水诗的社会内容。在刻画山水形象的时候 ,诗人凭借奇特的艺术想象 ,吸收了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手法和“破墨笔法” ,极力渲染山川景物奇崛险峻、突兀嶙峋的形象 ,寄托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丰富了山水诗的表现手法 ,形成了冷峻峭拔的艺术风格 ,对盛唐以前的山水诗有了很大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我国造纸术的产生发展及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文章从出土实物、古代历史文献及各个时代学者的不同观点对造纸术的发明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从造纸的工艺过程对造纸术的产生和蔡伦对造纸术的发明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有着几千年整理历史文献的历史。在文献典籍的整理、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献学思想。正是这些思想又进一步指导了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那么,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学思想有什么特点?包含哪些内容?庶几成了我们开展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贾樟柯在记录影片《海上传奇》中以18位与上海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的口述呈现出上海从1930年代到2010年的历史样貌。影片在叙事中运用影像交叠构筑起上海这座城市的聚散离合与颠沛流离命运。影片中对上海日常生活场景以及无名人物的聚焦则是贾樟柯自己的生活经验的投射,反映出他对上海这座城市情感上的疏离。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气候冲击与海外白银输入是否是导致近代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发生动荡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运用历史计量学方法,对华北平原地区气候冲击、海外白银输入与社会动乱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外白银输入对清代的经济社会具有双重影响:从海外输入白银存量、流量来看,它具有扩充市场化与商业化水平,有助于社会稳定的正面作用;但由于白银输入所引发的银铜比价紊乱却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冲击;气候冲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未得到验证,说明导致传统中国走向衰落的因素可能更多地来自经济金融因素,而非直接源自气候冲击。这些结论对理解气候和海外白银两大冲击下的清王朝衰落机制提供了计量经济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与令狐綯的关系经历了从挚友到疏远再到绝裂的演变过程,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除了他们人品的差异、官位的变迁以外,更根本的在于他们不同的政治追求和价值目标。他们的交谊破裂对李商隐诗歌的情思内涵和艺术风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社会出现了一股"新民族主义"思潮,它不断地推动着日本的政策走向右倾.究其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四点独特的日本文化是其产生的历史根源;长期的泡沫经济、日趋右倾的政党政治、国际形势的变化是其形成的现实原因.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抑制其泛滥,警防日本偏离"和平与发展"的航向,向前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15.
会理攻坚战是中央红军长征在四川时的一场重要战斗。因红军伤亡过大且攻城失利,所以当时党内军内非议颇多。本文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红军攻城的有利与不利因素,从而说明这次战斗的失利对于中央红军迅速北上并突破国民党大渡河防线仍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大一统”国家形态与中央集权政治格局的形成和巩固,以及在与周边国家、部族的直接接触(包括战争及和平交往)中显现的优势,汉代人的国家意识逐渐形成。当时人称自己所归属的文化共同体为“大汉”、“皇汉”,在对外关系中又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观念。自汉武帝以后,强国愿望付诸实践,并且深入到范围甚广的社会层面。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对中国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据考古发现,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辽西地区已经出现了古代城堡。燕、秦、汉时期,形成了辽宁早期的城镇体系。从魏晋一直明清时期,辽宁城镇经历了频繁的大规模的盛衰演变。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秦汉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辽朝前期、清代末期出现了四次建城高潮。古代辽宁地区的城镇,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而且与中原地区相比,多为中小城镇;多数城镇沿用了辽代城址,历史均在千年以上;但由于历史的动荡发展,古代辽宁城镇呈现出断代性发展的特点,城镇经济和文化多次经历摧毁后重建的过程,城镇布局也屡经变化,到清代末年才奠定近现代城镇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8.
在有关鲁迅留学时期的生平经历方面,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健在的鲁迅留日同学所撰写的回忆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但其中关于鲁迅赴日留学的同行者的记述略有出入.几十年来各种传记文字都依据于此,因而说法不一,颇为混乱.日本女学者北冈正子的文章<鲁迅弘文学院的入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正是依据于此来考证1902年鲁迅赴目的同行者.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与鲁迅一起赴日的矿路学堂同学到底有哪几个人?二是证明鲁迅当年曾与陈寅恪同舟赴日.  相似文献   

19.
西夏文文献是中古时期除汉文文献之外,保存文献种类、数量最多的一种用民族文字记录的历史文献。由西夏文文献可以探析西夏王朝的档案管理制度,了解西夏王朝对文书档案的重视,进而可以从这个角度揣测西夏政权在当时十分复杂的形势中能与宋、辽、金抗衡达200年之久的某些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太平经》看三字连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字连文是汉语发展史中特殊的词汇现象 ,以东汉道教典籍《太平经》为依据 ,从数量、结构、词性、语素、词序、成因六个方面考察三字连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探讨其兴衰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