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艺文类聚》卷九十一“鸟部中”子目“雁”运用意象批评的方法,辑录各种文献和诗、赋作品,展现了雁意象在先唐时期的生成与传承,反映了《艺文类聚》编者的动物意象批评观念。诗歌中的雁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主要是用作比、兴手法;从汉末开始,雁意象用来表达思乡恋土的情感,这与雁的候鸟特点有关;三国至南朝,雁意象又有孤独寂寞、旅途凶险、追慕舒适生活、热衷功名等多种象征意蕴。赋中的雁意象则被赋予伦理秩序、避世隐居的意蕴。以《艺文类聚》为切入点,考察意象批评在先唐时期的流变,这是一个为古今研究者所忽略的角度。《艺文类聚》所运用的意象批评方法是隐性的、潜在的,在选与不选、选此还是选彼的选编操作中,体现着意象批评的意蕴。  相似文献   

2.
雁意象探析     
雁是中国古诗文作品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其内蕴丰富,源远流长。本文试以原型理论为依据,就雁意象的原始内蕴、雁意象的重要使命、由雁意象引发的理性思考等几个方面对雁这一典型意象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唐代诗歌中,雁是诗人笔下常见的意象。诗人常以雁为喻,抒写内心怀乡、思友,以及征战之苦的哀怨。雁成为思想感情的载体,飞翔在诗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许多多的意象描绘 ,如 :明月、高楼、秋千、芳草等 ;黄昏意象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 ,内蕴是丰富深刻的 ,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诗人们“以情观物”、“寓情于景” ,即将诗人之情投入自然之景 ,使自然之景融会诗人之情 ,在心境与物境的交融中 ,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透过黄昏意象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最基本要素,诗人们常借用意象来表达情感.相思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一大主题,它是恋人间表达爱情最直接、最有意味的方式.在唐代的相思诗中,存在着丰富的自然意象,它们被诗人用来寄托相思情绪,而其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也提升了诗歌的深厚韵味,增加了唐代相思诗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6.
屈平 《南都学坛》2001,21(5):59-63
意象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它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全过程。意象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象于瞬间所达到的契合 ;就其构成时的特征而言 ,它受诗歌整体内在结构的支配 ;按其性质的不同 ,它可以分为自然界的、社会生活的、创造的、虚构的等四大类 ;从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说 ,它可以分为单一意象和多个意象 ;从其与诗歌的鉴赏关系来说 ,它是进入诗歌鉴赏的一个必经之境  相似文献   

7.
梧桐是文学中一个常用的、意蕴丰富的意象,然而在古代女性的创作中其意蕴十分狭窄,主要用来抒发闺怨之情,这主要是由于不平等的性别文化拘限了女性生活的范围、内容和目标,从而限制了女性创作的情思与意境、深度和广度.在性别文化政治改变以前,女性创作的内容与风格难以获得改变与突破.如果时代的文化环境和性别秩序有所变动,那么女性创作也就有所变化,她们眼中的梧桐就不再是抒发闺怨之情的物象了,从梧桐她们领悟到了深刻而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古代诗人常用杜鹃意象来寄托他们的思乡、思故国之情.文天祥诗歌中杜鹃意象使用的阶段性差异,可折射出诗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心路历程的波折.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诗经》到唐宋的雁意象作了简要梳理和赏析,阐释了“雁”这一审美意象的历史积淀性;然后又选取诗词中一组“孤雁”的自我意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阐明了同类意象的审美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领导干部"头雁效应"的标准是我们据此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发挥"头雁作用"、形成"头雁效应"的依据。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原则,结合新时代的实践需要,参考党的历史经验,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发挥以领航效应、表率效应和联动效应为规定性意义的"头雁效应",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种素质分别构成了新时代领导干部"头雁效应"的政治标准、品德作风标准、能力标准和健康标准。  相似文献   

12.
意象即作者要表达之“意”与所借助之“象”的完美、有机结合。在古典文学中,意象的运用分两种情况:一是较浅显的运用,即一种意象在长期的、大量的运用中,形成了一些较固定的美学内涵;二是具有稳定内蕴的意象在具体作品里,被赋予深刻而独特的内涵,与平常使用时所起到的作用明显区别开来。苏轼《卜算子》中的孤鸿意象就属第二种。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文学的暮愁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暮愁”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主题是指人们在日入的酉时与黄昏的戌时至人定的亥时之前这一时段的时间悲情体验。中国文学暮愁主题形成的心理背景是人类原始心理中的日神崇拜。中国文人日暮愁情形成的原因是日暮当归、黄昏闲暇、暮色迷茫与日暮的文化象征。暮愁的触媒主要有光色系列的古道斜阳、日暮远帆、日暮落红、斜阳芳草等意象以及音响系列的夕阳疏钟、日昏胡笳、落日鸣蝉与暮天孤雁等意象。  相似文献   

14.
习语能通过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体现语言文化的精髓,其中与动物相关的习语往往由于更加贴近生活而备受语言学习者的关注。为此选取“鹅”作为文化意象,从一些文艺作品中寻找它们的文化渊源,并做出较为深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对与“鹅”有关的习语加以举例分析,并将其按照不同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类,以求所提供的译法能在与动物相关的习语翻译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红柯小说弥漫着丰沛的生命气息,众多引人瞩目的审美意象的诗性展示使之更加充实和浓烈。其中,河流意象出现频密,且意蕴丰富。这既来自红柯十年北疆生活的经验积存,也源于作家文化寻根的自觉诉求,并试图用河流这一古老意象冲刷现代文明的孱弱,重建原始而野性的西部文化世界。由此,既体现了红柯小说风格独特的生命意识,也形成了对西部文学雄健浪漫精神的积极建构。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规律,泛珠三角各省区现在已基本具备了产业梯度转移的各项条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大珠三角为龙头,通过由港澳- 粤闽发达省份-其他欠发达省份级差转移的“雁形发展模式”实施产业转移。另外,在转移中, 应注重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协调作用,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燕青秋林渡射雁"情节在《水浒全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此暗示作品中的部分情节构思,与金、元之际元好问的诗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一富有诗意的情节,比喻、暗示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弟兄"最后将面临四分五散、惨遭迫害的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庐隐小说中的典型意象雁、梨花、月等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既追本溯源 ,探寻其流变轨迹 ,又结合文本 ,对其独特意蕴加以具体分析 ,试图从这一视角对庐隐其人其文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9.
流水所展示的是时间之流中人与宇宙自然的主客关系,反映了个体生命无法超越时间规定性的痛苦体验。大海则是古人心仪神往并凝结了无数想象力的理想所在,又成为表达人的超现实追求的象征符号。大海意象是在宗教意趣上寄托审美超越理想,流水则充满了国人务实尚朴的日常审美情怀。二者相互联系照应,共同作用于古人人格系统乃至整个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