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但不X,反而Y”是一个常见的语言形式,既可以传递客观信息也可以传递主观信息,在传递主观信息时已经是一个表示反预期信息的构式。文中从四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首先对其构式进行鉴定,并分析其构式义是传递反预期信息;第二分析了此构式的预设和焦点;第三分析了此构式形成的动因是语言表达的元认知监控和主观性,形成机制是概念整合;最后分析了构件与构式的相互压制关系,构件前后两个语段必须有关联是转折关系此构式才能表达反预期信息。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关于反预期的研究逐渐增多,"偏偏"作为典型的反预期标记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关于表达式"偏偏+VP"的类型划分还不够细致深入。本文将目前出现的两个基本分析角度"语义特征"和"结构模式"加以整合,提出了基于句内语义比较的分类方法。最后寻找两种角度的契合点,综合出关于反预期表达式"偏偏+VP"更具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类型划分。  相似文献   

3.
"×死我了"的构式义表达某人经历了一个极端的状态变化,从该构式的构式义出发,运用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认知能力对诸如动词、形容词、副词这样的语法范畴进行了语义刻画,从而提出该构式成分中x的存在理据和限制条件,即×只能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然后论述了剩余成分"死"的语法范畴,进而从范畴化和构式生态性两个角度对这一构式的生成理据做了充分的解释。最后将这一构式上升到概念结构的层面,通过侧显、聚焦的识解方式对这一构式进行了详细的语义描述。  相似文献   

4.
由于介词"冲"义项繁多,语法规则较复杂等原因,造成留学生产生较多偏误。本文收集留学生在学习和操练过程中的自然语料进行偏误归类,发现习得介词"冲"存在误用、漏用和错序三大类偏误,其中以"冲(着)+NP+VP"构式中动词性成分误用频率为最高。文章从汉语本体角度系统性地探求偏误原因,提出教师应在充分了解语法规则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教学和分阶段教学对策,在教学讲义或教学课件上加强对语法规则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把梦阳 《国学学刊》2021,(1):68-80,143,144
古代正史的列传中经常出现一种"乞代""义释"的故事类型:在面临盗贼围困之际,传主主动乞求盗贼让自己代替同伴赴死,进而感化盗贼将其释放。这类记载最早见于汉晋时代。一般而言,传主所维护的同伴往往是其亲属或长吏,因此这也成为正史中表彰孝悌或忠义事迹的一种经典范式。但与其他常见的超自然、反理性的模式化书写不同,由于古代频繁发生的大规模饥荒与贼乱,这为"乞代""义释"在事实层面的成立提供了逻辑合理性;此外,孝悌或忠义的道德准则,亦使得"乞代""义释"具有被不断模仿与再现的可能。故可因此认为,正史中"模式化书写"的现象,除了观念"塑造",亦可通过事实的不断积累获得强化。  相似文献   

6.
从预期主体的角度看,副词"倒"所表达的反预期类型有五种,分别为:当前事实与常理预期相反、当前事实与上文预期相反、当前事实与听话人/被述者预期相反、当前事实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听话人预期与说话人预期相反。副词"倒"在这五种类型的预期表达中均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性,且主观性的大小与副词"倒"所关涉的预期主体有关,同时在关涉听话人预期或听话人当前行为时还体现出交互主观性。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和"被"字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句式结构类型,在传统意义上二者具有普遍的变换关系。在具体句式转换过程当中,根据句法结构、语义特征、详细语境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的"把"字句都可以直接转换为"被"字句。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各组成部分与整体句式义的互动,以及整体句式义对句式转换的限制依次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8.
《史记·刺客列传》中描绘了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五个不同的刺客形象,他们秉持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以生命为代价行使刺杀任务。推动他们"为知己者死"的,一是报"恩",二是行"义"。而当"恩"和"义"发生冲突时,他们选择以"义"为先,"恩"在其后。但随着"报恩"成为"行义"的一部分,"恩"与"义"最终还是能够回到统一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9.
结果义动补式复合词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同属于动补式复合词语义类型的一种,语义上都具备动补关系,但在V2致使性义素是否保留上却呈现出完全相反的特点。当前研究表明,结果义动补式复合词占比相对于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较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为教学重点。但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对二者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虚化义动补式复合词的习得效果较为理想,结果义动补式复合词的习得困难,这可能跟结果义动补式复合词的本体特性较为复杂,教材编排不当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总是围绕着“义”、“利”二字打转。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相似文献   

11.
项城方言中的“叫”字从共时层面看用法广泛,意义复杂,可以用做动词、介词、助词,最突出的特点是既可以表示处置义,又可以表示被动义.本文从历时的角度探寻了“叫”的处置义和被动义的来源,“叫”字从“实质性叫请”到“礼节性叫请”的语义泛化过程是其虚化的语义基础,我们认为它们的来源都和使役义有密切的关系,只是在不同的句法环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人们的大量创新使用,“X去哪儿了”形成了新的具有能产性的构式,作者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对该构式进行解读.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社会意义,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理来解析语言现象,于是本文建立了一个MPS模型(隐喻理论、突显原则和选择三个理论的整合)来阐释“X去哪儿了”构式,尝试去证明该构式在经过了新的认知加工后产生了新的语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义利观的基本观点是"重义轻利""唯义是从",是在不违背"义"下,可以追求"利";同时孔子又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对义利作为衡量君子小人的标准,从而把义利提高到道德层次上。孔子义利观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还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日语中存在很多的近义表现,被动句的近义表现就是其中的一个难点。基于BCCWJ语料库,以"先生にほめられた"和"先生からほめられた"为例,从"に"和"から"的使用方法及"に"和"から"的替换情况、不替换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明确两者所产生的区别主要与"に"表示动作的目标及着眼点的用法、"から"表示起点的用法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表达形式与意义之间是不完全对应的,语言中的羡余现象便体现了这一不对应关系。本文将主要探讨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羡余现象,即在一些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词根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中,存在着只有一个词根的意义在起作用,另一个词根的意义完全消失或者只起衬托作用的现象。从两词根的意义关系角度考虑,可分为由意义相近或相关的词根组合而成的偏义复词的羡余现象和由意义相反的词根组合而成的偏义复词的羡余现象两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羡余并不等同于多余,该现象在构成双音节词、缓和消极语义、丰富表达效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语义透明度[1]指的是语言使用者根据合成词的语素义推导合成词整体义的难易程度。目前汉语语义透明度的研究是根据语素义、语素组合义与合成词义之间的关系,来判定合成词语义透明度的。成语,作为我国现代汉语词汇的重要构成部分,富有非常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本文欲借助语料库,结合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从成语语素义推断成语语义的难易程度,制定语义透明度的分析标准,并探究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使用语义透明度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重要的一部分,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词语也已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生长环境等原因的不同,植物词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文化义。若对这些独特的文化义没有足够的了解,在语言的使用中有可能造成误解。本文将植物词的文化义作为分析对象,分析汉语常见植物词的文化义,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帮助教师和学生掌握这些词语的含义,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汉泰味觉词使用实例为线索,探讨汉泰味觉词的使用情况和它们在理性义与色彩义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小三角”理论,对“很/太+VP”结构进行“表——里——值”多方面的考察与分析,通过对两者外在的结构形式、句法语义及语用价值的分析,来比较“很/太+VP”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的提出,使得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碎片化学习的兴起作为一场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雨课堂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之一,结束了以授课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前预习、课堂交流、课后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信息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递变成反复的双向交流。雨课堂有效解决了高校学生低头族多、有效听课率低、知识入脑率低的问题。了解雨课堂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