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娲、伏羲神话是中国神话史上流传最长、演变最多的神话,较早时期各自独立叙述,女娲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显示出一种农耕民族"地母"和女性始祖神的特质.伏羲神话的流传地区似乎与女娲神话流传地区相近;以后,逐渐靠拢.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他们互相联系的最早文本是出土于南方的长沙子弹库楚墓帛书乙篇,这就似乎为这样一种假说提供了证据,即伏羲、女娲相互联系起来以至与洪水兄妹婚神话三者联系起来可能是在南方完成的.于是,女娲在作为女性氏族首领、地母、造人神、高禖神等等之后,与伏羲连称并列,更明显地突出了其生育崇拜的意味,与伏羲一道成为整个人类女性和男性始祖神,以至阴和阳的象征(在北方地区).当其随着民族的迁徙流传到南方以后,与南方各民族的洪水神话结合起来,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神话中藏葫芦避洪水繁衍人类的姐弟或兄妹.  相似文献   

2.
现今开远市老勒村的彝族"人祖庙"也许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续存的供奉洪水遗民两兄妹之"人祖庙".彝族的传统文化本无宗庙、无偶像.开远彝族地区却出现了兄妹"人祖庙",并以庙会形式对两尊人祖石像进行祭祀,显然是明代以降彝、汉民间信仰圆融的结晶.调查表明,历史上开远彝族及周边地区之洪水型兄妹婚神话呈密集分布,并曾一度续存着将洪水遗民两兄妹视为人类始祖的信仰,与中原地区对伏羲女娲的人祖信仰与祭仪有着某种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正> 苗族洪水神话内容丰富,流传广泛,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研究她,有助于探索苗族古代社会.尽管,由于地区的不同和语言的差异,致使流传于苗族各地的洪水神话在名称、体裁、情节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是,长期的共同生活经历和共同的民族心理又使他们具有一致性的母题,那就是:由某种斗争而引起洪水,由洪水劫难而引起洪水遗民的兄妹结婚,再造人类.这种古老的神话,一鳞半爪地折光透视着苗族先民的社会生活风貌,并与苗族古代婚姻形态密切关联着.我们认为,它反映的是苗族古代社会由母系末期向父系过渡时期的婚姻形态——对偶婚.  相似文献   

4.
洪水神话中的洪水是混沌的象征。葫芦作为主要的避水工具的深层因素,在于它在先民们分隔时节,制定历法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上古的月令系统中肯定包括匏瓜纪时。历法的制定,意味着混沌的被克服和创世的完成,而这样的神圣事业常常要经由神圣中心才得以完成。葫芦神话中大量出现的与山、树等物相关的情节,反映了宇宙山、世界树等作为神圣中心,在葫芦创世神话中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5.
中日洪水神话都有洪水为灾、兄妹结婚和再殖人类的情节.作为洪水兄妹婚的结晶,日本的怪胎神水蛭子与中国的洪水怪胎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具有原龙神、地母神和异形神的神格,但水蛭子没有像中国的洪水怪胎神那样被杀死而变成人类,而是被弃于舟上,放逐到大海.其原因除了对血缘婚的恐惧以外,还与水蛭子本来是太阳神有关.因为放逐大海和回归天空具有同一性.这是理解水蛭子命运的关键所在.尽管如此,中日洪水神话是同源异流的关系,其文化之根在中国的南方.  相似文献   

6.
《尘埃落定》中的民间原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生殖崇拜与成人仪式、圆形循环与天命难违、洪水神话与征兆等几组民间原型在《尘埃落定》中的置换变形和巧妙结合,从而为阐释这部作品找到一种"元语言"。  相似文献   

7.
兄妹婚型洪水神话的误读与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兄妹婚型洪水神话历来被视为是人类早期存在过血缘婚阶段的重要论据.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误读.通过对28例洪水神话作哲学观念的梳理.作者发现洪水神话是人类解决衍生需要与血亲相婚矛盾的一个框架.在氏族外婚制已经确立的时代,其功能在于强化血亲不婚观念.  相似文献   

8.
基诺族《阿嫫腰白》系列母题与汉族创世神话母题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诺族的《阿嫫腰白》是一个创世神话,由多个神话母题融合而成却又浑然一体,融合了女神母题、水生母题、卵生母题、化生母题、洪水母题和葫芦母题。这些母题与汉族创世神话母题有相似之处,同时又独具基诺族民族个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从中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9.
史前洪水在给世界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同时,也孕育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洪水神话.由于中西方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他们的洪水神话各具特色.通过对希腊、希伯来洪水神话与中国汉民族“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洪水神话的比较研究,发现西方民族性格主要是建立在人神对立、以神为本、人性本恶、个体本位和立约精神等价值观之上,而东方民族性格则更多地是建立在人神合一、以人为本、人性本善、集体本位和伦理观念等价值观之上.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哈尼族神话的整理出版,无疑是云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一件大事。这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西双版纳哈尼族的神话(以下简称哈尼族神话),产生在他们祖先特定的生存环境之中。它不仅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神话,而且也不同于红河两岸的哈尼族神话。 丰富的哈尼神话主要是通过“雅悉”(歌手)在火塘边、林荫下不断地讲述与传播,使之流传至今。它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神界故事系列。主要包括开天辟地、葫芦传人、兄妹成婚、洪水灾难、射日英雄和神树崇拜等神话故事。它们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反映古老祖先的宇宙观与自然观,以人类以自然的起源为题材。表现的主题是期待不断征服威胁人类正常生活与生产的各种自然力的愿望。通过研究,可以构拟出古代哈尼人的社会面貌和历史文化的源头,揭示出古代哈尼人的心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1.
鲧禹治水神话和诺亚方舟神话分别是中西洪水神话文学中的两朵奇葩,二者在洪水的起因、结果以及反映洪水灾难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因为产生于不同的年代,生长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土壤上,二则神话又有着许多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神的作用、面对灾难的态度、反映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文章在比较中感悟二者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并在比较中找出对当今防治灾害有用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界原始创世神话的创造类型与文化底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创世造人神话属释源神话,包括宇宙起源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宇宙的初始状态;第一个事物的出现;相继出现的事物的创造途径;神与人的联系;神与神、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具有的特点;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等。创世造人神话是人类先民对万物起源的深深思索和郑重的解释,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终极探寻。  相似文献   

13.
当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并不意味着神话和神话思维的终结,而神话和神话思维却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活动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当代社会中,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国家神话、民族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们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有所变异发展,对文艺依然施加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审美影响。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通过神话架构、神变故事模式及梦幻、谶言、预兆、巫蛊、佛道神力等神秘现象和怪异力量的描绘,曲折隐晦地表达了一个潜在文本:主人公对能够步入仕途经济的经史子集之类经典缺乏兴味,而对《西厢记》《牡丹亭》却兴趣盎然,并且大语特语"怪、力、乱、神",从而彰显了人的欲望,推进故事情节,决定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发展和走势。  相似文献   

15.
神话是文化的源头。洪水神话的世界性是世界各古代民族经历了相似发展阶段的结果。但由于地理环境、生存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结构等差异,西方、中方洪水神话也蕴涵了神本位与民本位、个体与集体观念、横向与纵向人际关系模式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经过历代传承与整合,形成如今风格迥异的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对待动物的古老原始神话思维对当下文学创作具有潜在影响,在与现代思维理念相交融、碰撞之后发生现代转型,并且这种转型以一种相对固定的母题模式呈现在“动物叙事”文本表达中。原始动物神话的派生形态:动物自然神话与动物图腾神话的溯源研究,导引出动物原型母题中动物作为自然象征、动物作为人的本质性象征两大核心叙事维度,进而深入到对其神话原型母题模式与类型衍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神话在其“轴心时代”,先民凭借原始的感性思维创造了无数著名神话,流传至今。然而“神话轴心”又决不仅仅满足于神话的丰产,更关注的是神话对后世的无法估量的影响。神话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并不张扬于表面,更多的是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对生活产生影响。无论是前轴心时代、轴心时代、轴心时代以后,乃至今天,神话的魅力仍未见消退。  相似文献   

18.
鲧、禹化生神话是中国上古最惹人注目的神话之一.在古代文献中,鲧禹的化生有多种不同的神话叙事,主要有化龙、化熊、化鳖等说,其背后的结构是“变形”,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与动物的密切关联.鲧禹父子神话性格中既有一致传承之处,又有对立的成分,是破旧立新观念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