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舒习龙 《东方论坛》2006,(3):97-101
纪事本末体史书,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为主的史书体裁。这种史书体裁因“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决断去取,体圆用神”,利于彰显历史发展的大势,受到史家的青睐,逐渐成为与编年体、纪传体、典志体相颉颃的四大史书体裁之一。晚清时期,由于西方入侵造成的严峻形势,要求史家因时变革,敢于创新体例,撰写符合时代需要的纪事本末体史书。鉴于此,晚清史家针对纪事本末体史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流弊,注意吸收其它史体的优点,形成以纪事本末体为主,多种体裁配合的新形式,逐渐形成具有近代色彩的纪事本末体史书编纂的新模式,其成就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2.
中国史学传统源远流长,其标志之一就是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的史书体裁,自汉代以来,延续了两千余年,成为"正史"的主要形式。但当今中国的史学,却又几乎不见纪传体史书的踪影。本文从历史观的改变为观察角度,讨论和分析了西方章节体史书如何在清末传入中国并取代纪传体和其他传统史学体裁的现象。作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清末中国和日本史学的互动有着比较紧密的关系。日本汉学家在当时所著的新式历史教科书,采用了章节体的体裁,又落实了进化论的近代历史观念,为甲午战后的中国士人所接受并模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章节体的史书,较能综合各种史实,用进化的视角记录和考察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其外在的表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学人研究也大都侧重于从文献学角度予以评析,如王锦贵<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等.与史书体裁相对的则是史书的内部体例,主要指规定和构成史书内容基本秩序的条目、凡例和特殊处理方式等,目前史学界对此有很多的学术探讨.而对实录体能否成为一种史书体裁的研究,据笔者所识,未见有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纪传体是中国古代史书的重要体裁,从古至今研究者众多。本文从其起源、《史记》纪传体、《汉书》纪传体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撰著的《戊戌政变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作者将对传统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辩证认识,熔铸到《戊戌政变记》的撰著中。在编纂思想上,作者确立了具有比较系统和严密的指导思想,即确立“史迹集团”,以扩大纪事本末体的记载范围和强化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确立“以传记之法,来改造纪事本末之体”,重视伟人在纪事本末中的作用;重视史论,阐明作者对历史进程的观点和看法。《戊戌政变记》在编纂方面的实践,表明它是纪事本末体由传统型向近代型过渡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正史,以纪传体为基本体裁。纪传体史书,又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人物研究,成为传统史学的主要对象,历史是人的活动史。但自章节体史书盛行以来,制度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史书体裁中,由《史记》和《汉书》开创的纪传体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纪传体史书在二千多年的发展中渐渐产生了弊端,至《宋》《元》二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章学诚考察历代纪传体史书的流变与得失,选择《宋史》作为鹄的,对《宋史》诸表、诸志、列传等展开深入的史学批评,提出设置人表类例、明确修史义例、记事客观公允等编撰要旨,进而提出了改撰《宋史》的基本构想即传以纪事的新纪传体裁。他的史学批评具有极高的辩证性和公允性。  相似文献   

8.
《越绝书》的叙事体例既不同于纪传体,也不同编年体,它具有纪事本末体的体例特点,可以说它是纪事本末体的雏形.虽然《越绝书》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体例还不成熟,但这种体例的叙事方法具有开创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9.
南宋的图书编撰,在北宋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创新,且不管是官修与私撰,都十分重视当代史的修撰,创立了新的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和纲目体。本文对此与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尚书》文体对后世的影响与意义是多方面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六体"的文章学地位。"六体"不但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体的生成,而且影响了后世散文创作和文章风格的形成。二是"记言"的史体价值。《尚书》主要汇集记言文献而成,开启了先秦史传文献的"记言"体式,且对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生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是史传编纂学意义。《尚书》很好地处理了记注与撰述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后世史学著述的轨范。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其领域和整个欧洲的面积约略相等,已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从纵的方面即历史说来我们具有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多种体裁的史书。仅就纪传体而论,清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史学同样源远流长。从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春秋》到《清史稿》,各种体裁的史书为我们留下了四千年连续不断的历史记载。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这永远值得我们自豪。但是,中国的旧史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早在北宋王安石就曾批评《春秋》不过是一部“断烂朝报”,因为《春秋》中所记的都只是些朝廷上发生的大小事件罢了。王安石的批评是十分深刻的。戊戍变法以后梁启超对旧史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  相似文献   

13.
由政府立项资助 ,组织全国的清史专家纂修大型清史 ,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心的大事。实施这项世纪性的大型文化工程 ,首先要通过讨论、集思广益 ,确定一种比较完善的体裁 ,作为我们时代对这部大型史书所期望包容的内容之载体 ,体现近百年来学者们在清史研究领域的丰富成果。我的建议是 ,在对以往的纪传体进行根本性改造的基础上 ,创造一种新综合体。兹陈述理由如下 :一、既要充分肯定纪传体突出的优点 ,又应充分认识它所存在的严重局限纪传体 ,由纪、表、志、传配合构成 ,它突出的优点是 ,其中每一种体裁担负记载历史的某一方面的任务 ,反映历…  相似文献   

14.
《史记》作为中国古籍编撰史上继"六经"之后的里程碑作品,体现了司马迁卓越的编撰才能和匠心独运的编撰思想。《太史公自序》所集中体现的编撰思想在目的方面表现为学究天人关注人伦日用,文通古今绍续《春秋》遗风,成一家言倡导发愤著述等;体例方面主要是以人为纲,本纪、世家等五体互补;编撰方法方面是人以群分比类合传,事以类聚专题叙录,详今略古重视考证等。司马迁确立了纪传体在史书编撰史上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古代历史编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史籍,浩如烟海。究其编纂体例,大体可分三种,即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编年和纪传二体,是我国古代撰史的最其本方法,至西汉时,业已具备。适如刘知几所论:“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史通·二体》)历代史家据此,把《左传》和《史记》分别称为编年体和纪传体的初祖。南宋时,袁枢将《资治通鉴》中重要史事归纳成二百三十九目,每目记录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撰成《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一书,遂被史学界公认为历史编纂的新体例——纪事本末体。  相似文献   

16.
进化史观的传播,新史学思潮的初步确立,冲击着传统学术史的编纂方式。进入二十世纪后,摆脱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体学术史束缚,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史,成为历史编撰学的重要课题。在建构中国学术史的新体系的历程中,出现了象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刘师培的《周末学术史序》,章太炎的《清儒》、《学隐》、《学变》等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学术史著作,开创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境界。本文主要对梁启超著的《论中国学术史变迁之大势》做较为系统的分析,兼顾对其他用新观点写出的学术史著作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本的体、格、类的形成、特征、演变及其分类的学问。因此,全面占有资料是文体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古典文体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全面占有经、史、子、集有关文体资料的基础上,不能仅凭文论专著(如《文心雕龙》)和诗文评著作研究文体。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体裁,而应包括体裁(不止是诗文体裁,还应包括经、子、史,特别是史书的体裁)、体格(风格)和体类(即《文选序》所说的按体裁、题材和时序分类)。  相似文献   

18.
萧梁时代虽开实录体先河,只有《唐实录》代代相修,蔚然成风,完善并定型了实录体这种新的史书体裁。《唐实录》在保持编年体的时间顺序的同时,又在适当的时机插入重要人物的传记,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最终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实录体也成为仅次于纪传、编年之后的第三大史书体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史学以孔子为界,可分前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孔子以前,史学发展主流以记录为主,可称为“记录史学”,史官是唯一的历史记录者,记录分记言、记事两种主要形式。在孔子以后,史学发展主流以编撰史书为主,可称之为“编撰史学”。“彰善瘅恶”、“取鉴资治”成为编撰史书的指导思想;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相继形成;史官之中出现了记注史官与编撰史官的分工。中国传统编撰史学有成熟早、著述多、历时久等优点;又有发展缓慢、长期停滞、难以自发地进入更高发展阶级等缺陷。  相似文献   

20.
论《唐鉴》的编纂特点及其历史评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鉴>的编纂特点是把传统的编年体记史格式与纪传体史书中的"论"、"赞"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以历史事实或人物为评论对象,阐发史家政治见解的历史评论体裁,并模仿<春秋>书法,表达其对于正统问题的看法.其内容特点为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展开历史批评,运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提出一系列有关政权建设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