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年画作为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民间在新年时家中用以驱赶鬼怪、祈求幸福的张贴用品。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一种象征,朱仙镇木版年画图像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为创作主题,通过可见的形象来映射年画的文化形态,呈现了原生态的文化品质和生命活力。其中蕴含的原始思维特征,从空间完整性思维、时间完整性思维以及形象完整性思维方面凸显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图像的独特个性,体现着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和民俗心理,表达了鲜明的创作目的与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漳州、泉州与台南是闽南木版年画的三个主要产地,三地同属闽南文化圈,其木版年画极为相似,这是闽台区域长期存在的地缘、血缘、文缘等多重因素的共同结果。在漫长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三地年画也各具特色,在色彩、图式、题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区别。对于福建漳州、泉州及台湾台南年画间差异性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闽南年画的特点。同时,这也是闽南文化在闽台地区传承及流变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3.
年画论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年画题材广泛 ,种类多样 ,它是新春佳节的标志和象征。其中木版年画尤其独具特色 ,民间木版年画表现戏曲的特别多 ,艺术上较为成熟 ,并做到了“雅俗共赏”。而年画的叫卖不但可吸引很多观众 ,其本身也是一种说唱艺术的形式。如今木版年画处在了窘困之中 ,要使它重新焕发生机 ,就须找出一条新路 ,研究应变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年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最初的形式为门神,用于趋避鬼巫邪祟,当时的年画多为手绘或石印,到宋代才出现了木版年画。当今的木版年画遍布大江南北,产地多达二三十处,各地追溯当地木版年画历史都引经据典,似乎把当地的木版年画历史说得越古老越好,造成木版年画发端地多处的混乱状况。本文认为中国木版年画的发祥地在开封。  相似文献   

5.
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色彩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仙镇木版年画颜色浑厚古朴 ,唤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记忆与沉思 ;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色彩平衡手法 ,保持了画面的完整性 ;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色彩组合手法 ,增强了画面的活力和感召力 ;朱仙镇木版年画主题突出 ,层次分明 ,色彩和谐 ,讲究章法 ;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色彩魅力 ,它长盛不衰 ,影响之大遍及中外。  相似文献   

6.
木版年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随着社会发展和传统习俗的变革,木版年画面临危机。自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日益受到重视和保护。通过对木版年画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保护,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等措施,朱仙镇年画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在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理想愿望和生活信念的同时,也展示了他们的宗教情怀。在滩头木版年画中,传统的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滩头木版年画中还可以窥见湘中独特的梅山教的影子。  相似文献   

8.
闽台木版年画起源于中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扩大传播到闽南、再由闽南传播到台湾。在题材与形式上,泉、漳两地的木版年画与其民俗文化联系紧密且种类繁多,以表现民俗活动、历史传说、戏曲故事等为主;台湾木版年画与闽南木版年画类似而略有创新。就艺术特色与风格而言,闽南木版年画注重凸显以大红、朱红为底套印的形式美,采用水印为主的多版套色技法,版线粗犷,富有装饰性;而台湾木版年画既有泉、漳两地木版年画的元素,又有其海洋文化张扬个性和多元融合的特点,皆以水印多版套色为主,线条圆转多姿、曲动柔和。传统传承方式的落后和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导致了闽台木版年画在近代的衰落,以新的传承模式来对闽台木版年画进行保护和开发,是其再现活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四大年画基地之一,明清之际走向兴盛,朱仙镇曾一度成为中原年画与商业贸易中心,也是地方艺术中心。但近代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深度衰落,如今成了被"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兴衰的原因学术界十分关注。本文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盛衰史与中原戏曲艺术文化的盛衰有直接关联,是在戏曲文化与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下所致,展现了民间艺术与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大力推动木版年画产业化发展有其人文背景和社会经济需求。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探讨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在产业化发展中的总体优势和面临的困境,着重剖析了人才素养等问题。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对朱仙镇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几个年画店进行个案分析,并针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南地区旱灾是2010年初的热门话题。在图像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下的西南地区旱灾,呈现了自己独特的意义。在图像文本和文字文本显得同等重要的世纪,西南地区旱灾的图像就成为一个经典事例。在为西南地区旱灾"读图"的同时,亦"图读"我们的图像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2.
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社会已进入了"读图时代"。新闻图片报道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使其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之一,突发事件中新闻图片报道应遵循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全面性、新颖性、人本性等准则,唯有如此才能增强新闻图片传播信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读图时代与新闻审美的价值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图”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的一个重要现象,“读图时代”是20世纪末中国出版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读图时代,中国报业经历了由“图文并茂”到“图文并重”的历史发展走势,它给予中国报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就新闻的审美而言,读图时代使新闻的审美价值得以提升,但也使新闻娱乐化程度加深,这有可能背离新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指的画面图像信息,是指以视觉形象为主要特征、以再现“正在发生”事实的客观具象为目的新闻信息,包括影视新闻信息和图片新闻信息。以视觉图像为主要信息特征的影视新闻,凭借着声画并茂的传播优势,跻身为现代社会主流传媒行列。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有利就有弊,有优势就会有不足。本文试图从视觉的角度,解析图像画面在新闻传播中的信息缺失,探析画面图像与信息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面像岩画是指那些看起来类似人面或是可以联想到人面的岩画图形。中国的人面像岩画分布呈线形,东线即东部沿海一带,北线横贯内蒙古,西线即从内蒙古到宁夏。人面像岩画的创作者很可能是原居于江苏、山东的从事原始农耕的东夷人,人面像岩画因东夷人的迁徙而发生长时间及长距离的传播,给人一种规模宏大的假象。人面像岩画是人的思维在人的形象上的体现,是中国原始艺术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作为人类应用最早的信息符号和实体媒介,壁画有着久远的传播历史和演进过程。我国古代壁画的主要传播形式有宫室壁画、墓室壁画、石窟壁画和寺观壁画。作为绘画的一种主要方式,中国古代壁画传播的兴衰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中有画”是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但孟浩然诗歌中的类似特色却较少为人注意,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其实,孟浩然诗歌的画意表现在情景交融、色彩素淡、构图巧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南阳汉画在形象、动态、方向、大小和距离方面存在着相似性构成,这些相似性构成起到了强化平面感、群化形象、简化画面、加强视觉对比、增强装饰效果和支撑构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易经八卦,本身就是一种符号图象。为了使图象通俗化,蜀中易学家试着将符号变为图画,将图象变为图语,这种传统方术古称"轨革术"。到北宋初期,蜀人费孝先将这种图象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创造了"卦影术"。卦影术在宋代盛极一时,文献记载其应验之事不可胜数。但随着其术之诀窍渐被人识破,加上占卜多为"事后诸葛亮",对当时卜问者的指导意义比较模糊,因此,卦影术在宋代以后逐渐销声匿迹。卦影术的生灭历程很好地体现了蜀学所具有的创造性,堪称蜀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介绍了图片在期刊中的作用,阐述了读图期刊的概念和分类,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城市林业》的办刊实践为例,对读图类学术期刊的创办进行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