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9年冬,在新疆婼羌县米兰古城出土了用汉字书写的三首诗《诉豺狼》、《忆学字》、《教子》,诗后署名坎曼尔,作于唐元和十年、十五年字样。还有一个白居易《卖炭翁》的手抄件。出土原件现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据推断,坎曼尔当是我国唐代回纥族诗人。  相似文献   

2.
新疆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共同创作、策划的《天山欢歌》,是一台不可多得的高水平的歌舞节目,各民族的艺术家们以歌舞艺术形式热情歌颂改革开放,民族团结,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各族人民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整台节目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情满天山,有维吾尔族鼓乐舞蹈《天山鼓韵》、维吾尔族女子集体舞《铃销舞》、女子独舞《达板城的姑娘》、民间舞蹈《纳孜尔库姆》、维吾尔族歌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柯尔克孜族歌曲《牧马少年》。第二部分──七彩霓虹,有蒙古族歌曲《青松树下的恋情》、回族歌曲《幸福的大道上往前走》、乌…  相似文献   

3.
普仓 《西藏研究》2022,(2):71-76
西藏保存的贝叶经写本中有一部分是箭头形字体贝叶写本,《福力本生经》就是其中重要一件。这件写本在以往有关西藏保存的贝叶经写本《目录》中都被记载为《佛护造大诗颂》。根据文本内容和跋文情况分析,该文本正确标题为《福力本生经》,初步推断其为正量部教徒所传承的文本。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中村不折旧藏敦煌西域文献中一件藏文写本为中心,结合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987、P.T.988号,对该件中村不折旧藏本全卷以及P.T.988号的后半部分予以转录、翻译,并探讨3篇藏文文献的价值、翻译风格以及与《太公家教》等敦煌汉文写本童蒙读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偏僻的湖南江华瑶山,有一位人称“瑶歌王”的盘财佑。今年三月,我所在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文化馆接受了《中国曲艺志》编委会下达的整理瑶族古典音乐的任务。在一个日丽风和的日子里,我僧同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县文化馆副馆长、作曲家阿铁先生,驱车前往大瑶山腹地的湘江...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七年,我回乡吊古访碑,三月四日,无意中在大理县文化馆看见几块元碑。经询问碑的来历,据文化馆负责人杨玉春同志介绍,知系一九七二年拆除五华楼所出。惜大部份被砌入体育场看台,其余或散在原处,或被村民抬走,文化馆也收得数块。查看结果,确实有大量元碑,令人喜出望外。因建议报告县上和有关部门,对这批元碑加以保护,避免散失损坏。回昆明后,当即向省文化局和省博物馆联系,提出对大理五华楼新出元碑进行清理,由原昆明师范学院历史系派人参加,均蒙有关负责问志慨然应允,并解决了经费问题,大理方面表示欢迎,昆明师范学院也给予支持。后因人事蹉跎,省文化局和博物馆又有其他任务,抽不出人力参加,乃由我谋之昆明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方龄贵教授,他专攻蒙古史,对此事极表赞同,因于一九七九年六月,邀约方龄贵、潘镛、杨德华三同志,一道赴大理,在大理州、县委主持下,和大理县文化馆杨玉春、杨益清两同志共同进行这批元碑的清理拓片工作。九月间,我和方龄贵同志再度去大理,进行查阙补漏和重拓,续有所获。 两次去大理为时共一个月有余,计得拓片七十余通,其中有可考为宋碑的三通,其  相似文献   

7.
付昶 《中国民族》2023,(5):82-82
在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幕的《新疆历史文物展》的八号展厅汉代部分,其前端左手墙璧上放置的古朴、简洁的云纹瓦当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观赏。它们出土于奇台石城子遗址,是新疆博物馆馆藏石城子瓦当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8.
《法华经》是世界范围的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经典之一。流失境外的和国外收藏的残缺不全的《法华经》已出版不少版本,而中国西藏收藏的4种《法华经》梵文手写本较之其它写本最为完整,虽然成书年代并不早,但其学术意义和资料价值是其他写本所不能及的。文章对国内《法华经》不同的梵文写本及《法华经》的汉藏译本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在海南島五指山区心腹地带的崇山峻岭間,有約二万人口的黎族地区,三年前,生产关系上还保留着带有原始公社色彩的“合亩制”。不久前,我們在崖县通什紅旗人民公社进行了調查訪問,这个公社正是在原来的“合亩制”地区建立起来的。事实充分証明:对于少数民族,即使曾經是异常不發达的民族,人民公社同样是保証他們走向繁荣發达的最好制度。通什紅旗人民公社建立以后,因为历史遺留的原因,它的發展比其他地区的公社,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到風俗習慣、精神面貌,都有着較多的不利条件,但是他們一年間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同样迅速而巨大的。現在看看这个公社一年来在生产上的变化吧: 从1958年9月到1959年8月的一年里,全社各項生产的总值达到一百九十六万四千五百三十三元,比上一年度同期的一百二十一万一千四百二十四元增加了62%。在分配方面,公社积累增加了近两倍。由于原来  相似文献   

10.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北郊的荒漠戈壁中,是自西晋至唐代以来高昌王国居民的公共墓地。1965年,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发现了一批绢画和麻布画,其中就有《伏羲女娲图》。后来又陆续发现了数十幅《伏羲女娲图》,现有28幅收藏于新疆博物馆,均出土于吐鲁番地区。伏羲和女娲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相似文献   

11.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可能从其本土上进一步发现回鹘文写本的国家。近来,我们从汉文杂志《文物》1985年8月号所刊题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遗址清理简记》中得知,又有一批值得注意的各种文书出土。由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所发表的这篇报告,是对近来柏孜克里克发现文物的首次报道,这个发现是30年来发现回鹘文写本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新发现不仅促使我们这些外国学者要对其现状进行调查,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的研究,一  相似文献   

12.
要求与建议     
在读者意见表中,许多读者表示,喜欢《民族学之窗》、《新长征中的兄弟民族》、《民族经济史话》、《小城风光》等专栏,认为《民族团结征文》也很好,希望作为一个专栏,长期办下去。提出这些要求的是:吉林广播电台的编辑邵晨、青海省博物馆干部祝军、浙江民族师范学校教师王克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干部覃绍英、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石桥公社王帽大队的李贵田、湖北房县化龙公社长望大队党支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为一部元末明初的文学经典,它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经过文学艺术加工而来。现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有研究者认为其是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  相似文献   

14.
自汉初张骞出使西域,对于中西交通、创建奇功.曾有《出关志》一书,见于《隋书·经笈志》,以后记西域行程,各处舆地情形之作,代不乏人,而大都仅于各史艺文志中,著录书目,而原书颇多佚亡,如《唐书·艺文志》中有许敬宗撰之《西域图志》六十卷,今竟未见传本,即宋人所编目录中,已少提及,盖已不存,殊为可惜.幸于旧史如《史记》、《后汉书》、《唐书》、《五代史记》等书,尚转引了张骞、班勇、贾耽及高居海之《出关记》、《西域风土记》、《四夷道里记》及《于阗记》等部分或全文,得之亦觉可珍.惟分见各书,检用不便,爰就各书,一一抉出,计汉代得二种,晋唐各代禅师往印度求经者,所记见闻,亦得五种,加以唐宋元明各代使西域之专著,又得十余种,共为二十六种,汇为一编,则历代记载西域行程之作,粗备于斯.其中或自瓜沙经过新疆至中区各地,或则由新疆而转入印度,虽终点不同,而经过之地,仍属丝绸之路,故并存之.又以沙州为行程枢纽,故亦取《沙州图经》诸篇,俾详其附近地域之形势.惟辑佚各篇未必全文,敦煌存卷,又多残缺,一仍其旧,不敢增损.  相似文献   

15.
生命树     
2010年11月摄于新疆博物馆《人与生命》展厅古代西域曾盛行生命树崇拜这种文化现象,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与自然,犹如孩子与母亲、民族与祖国,永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国际知名古突厥语文学家和突厥语言学大师、中国古代突厥语文学科创始人和中国哈萨克语言文学专业奠基人,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授耿世民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12月17日在京逝世,享年83岁。耿世民教授对《西北民族研究》的创办曾给与极大热情和有力支持!他的代表性名著《回鹘文佛教原始剧本<弥勒会见记>第二幕研究》的中文成果,就是在美国哈佛大学突厥学报  相似文献   

17.
位于新疆天山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史诗《玛纳斯》的主要流传地域。阿图什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首府,它又是南疆的一座文化名城。我曾多次去过阿图什,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1965年,那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文联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到单位后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到设在万里之遥的新疆阿图什的《玛纳斯》工作组报到,参加《玛纳斯 》的翻译工作。那年,我24岁,刚走出校门。7月底到单位,8月底便提着一个装满春夏秋冬衣物和书籍的大箱子启程。我坐了5天4夜的火车,到了乌鲁木齐。在那里停了一…  相似文献   

18.
《西夏志略》一书,见于近人编的几种西夏书目。如清道光中瞿世瑛撰《清吟阁书目》,载有《西夏志略》,但不记卷数,亦不著作者名氏。孙殿起《贩书偶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史部卷五载:“《西夏志略》四卷,载记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旧钞本,后有何元锡印梦华馆印各一方。”在邓衍林编的《中国边疆图籍录》中,有与《贩书偶记》大体相同的记载。今所见《西夏志略》皆为传抄本,国内如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民族文化宫、南京大学等图书馆都藏有传抄本,其所分卷者与各书目所载  相似文献   

19.
马明 《回族研究》2003,(3):42-43
济南清真南大寺现存有一块于明弘治乙卯年(1495年)立的《济南府历城县礼拜寺重修记》碑。这块弘治碑是济南伊斯兰教明代碑刻中仅存的珍品,是济南伊斯兰教第一碑。据可靠资料证明,明代碑刻在全国存留为数甚少,而济南的这块弘治碑,可能是全国伊斯兰教现存的第六块碑。据说全国原有三块元碑,其中一块已毁,现存留两块。第一块是元至正八年(1348年)河北定州《重建礼拜寺记》碑,杨受益撰。第二块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广州《重建怀圣寺记》碑,郭嘉撰。第三块是元至正十年(1350年)泉州《清净寺碑》,吴鉴撰,已毁。明代碑刻现存留有:1.明永乐五年(…  相似文献   

20.
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考古资料表明,新疆农作物种植至少已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见王炳华《从考古资料看新疆古代农业生产》,载《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0期)在张骞通西域时,天山南部各绿洲城郭之国的农业,在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已居于主导地位.经过数千年发展,新疆农业生产水平虽然逐步地有所提高,但这种提高,其速度又是相当缓慢的.只是到了清代,新疆农业生产才获得重大的发展,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生产技术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为新疆近代、乃至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直接和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就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团素——粮食总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技术几方面,来考察清代新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同时.与同一时期内地各省区农业生产状况作一简单比较,大致确定其水平的高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