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印度电影的繁荣逐渐引起学界关注,针对主流商业电影叙事及文化传播策略的研究较多,而相对电影类型中的女性电影关注较少。本文选择两次印度电影新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旨在探讨当代多元文化视野下印度女性电影的发展历程与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展露了新的创作症候。一方面,建立在母语电影和少数民族生活景观化呈现基础上,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主体性得到逐步建构。与之相伴,来自主流文化体系等"他者"的审视又对少数民族电影创作产生着深度的影响,在特定方面弱化了其主体性。另一方面,近年来少数民族电影中带有细碎叙事与反戏剧化的鲜明特点的"小情节电影"涌现,在创作风格上逐渐远离主流商业电影。从电影生产以及电影传播等产业实际需要出发,少数民族电影往往采取创作折衷策略,在叙事策略和内容上都有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3.
运用接受美学方法对黑泽明电影在中国的接受状况作受众分析,其表现有三:鉴赏视野中,观众对黑泽明电影有一定的鉴赏期待,有走向交往对话的动机和行动,受意识形态等原因影响,整体鉴赏水平还不高;批评视野中,评论者对之有些冷淡,集中于《罗生门》、《七武士》等片叙事主题、叙事结构的评析;创作视野中,导演、编剧们更为热情,徐克、张艺谋等将之视为范式文本加以摹仿,体认、实践黑泽明电影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莫言编剧的两部影片《红高梁》与《太阳有耳》的互本文比较分析,揭示出两部影片分别在两个时代切合各自时代命脉赢得观众的成功的叙事策略;从《太阳有耳》对《红高梁》的继承与发展中看到当代中国电影在探索精神之后的类型意识的觉醒,并认为这是一条繁荣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二代电影导演的艺术贡献突出体现在:他们以"凝视现实"、"抓住现实"、"描画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真实",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品格;以影像叙事艺术创造和电影表现的独特性,确立了中国电影的审美品格;以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真实性的美学原则和客观写实的表现手法,确立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形态;以在民族性格刻画中去挖掘民族现实内涵、从民族欣赏趣味着眼去结构叙事、将民族艺术美学融入镜头影像等探索,确立了中国民族电影的艺术追求。由此也就决定了第二代导演在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讨论电影的叙事本身是一个随着语境和层次浮动的问题域。针对中国电影目前的叙事和诗学问题,可从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两个方向来分门别类地谈论和分析。这两个问题具有不同的问题指向性和解决办法以及各自的等级性。在电影的商业性层面上,须解决电影中的文化和接受问题,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接受美学意识;需要精心提升电影叙事技术和叙事谋略。在电影的艺术性层面上,则要对电影诗学进行建构,并形成中国电影情节信码模式,坚守伦理底线。这样建立一种思考问题域和解决方式之网络,意在为"从何种层次上谈论中国电影的叙事是合法的"这个问题澄清话语关系,做到研讨中国电影叙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7.
梳理了米拉·奈尔将近三十年的创作轨迹,阐述了她的电影思想和创作观念,并总结了她的叙事风格和表现手法,旨在通过读解世界民族电影发展路径,以应对好莱坞主流强势文化提供民族电影发展可兹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8.
《地球是平的》为中国电影事业全球化创造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中国电影"走出去"的瓶颈并不仅仅是产业化程度不够、影片内容表达狭隘、缺乏专门的译制机构和标准、版权发行不畅等问题,还在于思维上的偏差。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扬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和"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要恪守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这两个策略和观念上的悖论,因为对民族性的执意坚守有可能造成人为的壁垒,使地球变得不平起来。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向世界,就要把民族文化转化为世界文化,在电影创作中倡导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普世价值的传达。  相似文献   

9.
武侠电影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蕴涵了浓郁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传统,是国家的文化名片。武侠电影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是:武侠电影内容要根植于本土文化,注重传扬中华传统思想;武侠电影创作要注重影片质量,塑造国家正面形象;武侠电影传播要把握时代节奏,展现中国创新精神;武侠电影发行要拓宽渠道,树立武侠电影的品牌意识;武侠电影发展要渲染中国元素,增强中国国家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该文在全球化语境下,对第六代导演如何提高创作水准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第六代导演应当重视挖掘民族生活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表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冲撞中,体现出作品的文化意义;要努力表现民族性格的积极面,展现我们民族素质升华、提高的进程;在借鉴外国电影技巧时,要注意适应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既要重视影像造型,又要重视情节化叙事;要寻求中外观众审美需求的契合点,通过带有民族个性与创作个性的情感,展示人类共同的人性美,并且对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与艺术趣味加以引导与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