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字军东征是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而在此期间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在犹太历史上其意义更是深远.它彻底改变了中世纪西欧各国与犹太人的关系,是欧洲反犹史上的转折点,影响了中世纪欧洲犹太人的人口分布、政治和经济地位以及文化传统.因此,研究十字军东征时期屠杀犹太人的原因和影响,对研究近代犹太人的状况有十分重要的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安条克之战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关键战役,基督教史家们对这场战役的记载反映了十字军的规模、构成、武器以及其军事的理念。十字军的构成体现了中世纪封建西欧的社会结构和秩序。十字军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理念凸显了11世纪基督教世界封建军事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凡是漫游过英国文学史的读者都会在历史小说的国度里留连忘返,那里的乐曲古朴奇妙,节奏铿锵高昂,民族尊严回荡在苏格兰苍劲的山岗,十字军东征的战鼓震撼着人类历史的教堂。司各特,这位王国的缔造者,以其生花妙笔精确地描绘了一幅从中世纪到近代苏格兰、英格兰及欧洲国家社会...  相似文献   

4.
于民 《东方论坛》2010,(1):90-96
罗马帝国的重农传统和对商业的轻视决定了中世纪早期欧洲商业的脆弱,但商业并没有完全消失,在一些地区商业还以其特有的韧性坚强而倔强地发展着。约自11世纪起,随着商业贸易特别是国际长途贸易的发展、十字军东征的进行和庄园内部缓慢的变化,欧洲出现了商业复兴,各地的商业交往更加密切,为后来西欧的商业扩张奠定了基础。对上述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中世纪早期欧洲商业交往状况、欧洲商业复兴的原因等,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有时甚至截然对立,因而,有必要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5.
俄国犹太人来自哈扎尔犹太人和西方犹太人。俄国犹太人问题在中世纪并不明显,政府的对犹政策相对于西欧来说颇为宽容,俄国犹太人属于自由民且享有信仰自由;到沙皇统治时期,犹太人问题变得突出起来,犹太人的境遇也发生巨变,沙皇政府采取排犹、反犹政策,从最初的排斥、驱逐、划定栅栏区,到最后演变成屠杀犹太人。沙皇政府对犹政策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西欧社会变动与十字军东征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名义上十字军东征是一场基督徒对异教徒的“圣战” ,但西欧世俗社会的变动自始自终发挥着作用。通过十字军东征 ,西欧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认识了自身 ,学会了宽容 ,并培养了开拓和冒险精神 ,开启了西欧航海和发现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西方历史学家在对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研究中形成蓄谋派和功能派两大学派。其实希特勒具有屠杀犹太人的动机,能够作出屠杀犹太人的决定,但R有从纳粹统治上层到德国普通群众中广泛存在着的反犹主义才使其成为可能和可行。同样,直到苏德战争爆发之际种族灭绝行动才开始,说明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动机变为现实还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最后,希特勒命令了大屠杀是纳粹德国元首制特点的逻辑结果。  相似文献   

8.
枕头的故事     
张章 《社区》2003,(15):52-52
枕头从何时开始被人类使用? 1924年,在南非出土的阿乌斯特拉洛比太可斯的化石头盖骨的下面,有碎石敷垫着。这些碎石是作为枕头使用的,还是具有祭祀的意义,还不太明确,但是,有种观点主张,它具有最古老的枕头的痕迹。 现在欧洲人使用的枕头被认为始于12世纪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在阿拉伯广被使用的靠垫(cushion)由十字军传到欧洲,后来又使用适合欧洲气候的素材做成了枕头。  相似文献   

9.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转向问题一直以来是个值得探讨的领域。它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史学研究者各执一词。有的主张偶然论,有的主张阴谋论,有人归咎于威尼斯人。认为英诺森三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的宗教扩张欲望对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俄国犹太人来自哈扎尔犹太人和西方犹太人.俄国犹太人问题在中世纪并不明显,政府的对犹政策相对于西欧来说颇为宽容,俄国犹太人属于自由民且享有信仰自由;到沙皇统治时期,犹太人问题变得突出起来,犹太人的境遇也发生巨变,沙皇政府采取排犹、反犹政策,从最初的排斥、驱逐、划定栅栏区,到最后演变成屠杀犹太人.沙皇政府对犹政策的转变有其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上海曾经是远东最大的犹太人聚居地,尤其是在二战期间曾接纳大批犹太难民使之免遭纳粹屠戮,这一事实足以令全世界犹太人对上海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由中、以两国合作兴办"上海犹太高科技工业园区",借助犹太民族的人、财资源来实现上海的硅谷梦.鉴于美以特殊关系和美国犹太人资本的雄厚实力,"拉以促美"的引资战略,这是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的一条曲线思路.  相似文献   

12.
1807年开始的普鲁士改革以及随之而来的"复辟时代",改变了犹太人一体化地获得解放的进程,并将他们推向了一条消解自身民族性、个体化地适应市民社会的"同化"道路。在半个多世纪里,普鲁士国家的官僚机构一直将他们排除在国家公职、教育机构职业以及传统职业之外,除非他们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因此,犹太人尽管获得了一种经济上的自身解放,但并没有获得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因而这种"解放"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同化"都是不完全的。1871年德帝国的建立,才为犹太人在法律上的真正解放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The Holocaust was a human event, perpetrated for human reasons which can be historically explained. As an event within history, it is unique in terms of the murderers'S motivation: a mission to rescue Germany, Europe and the world from their supreme enemy, the Jews. Other events, such as that which seems to most closely parallel the Holocaust, the Armenian massacres by the Turks in World War I, bear certain similarities to the Holocaust. Yet. In its attempt at total physical annihilation of all Jews everywhere, the Holocaust is unique. It stands at the extreme end of a continuum of human brutality, extending from mass murder, which has become commonplace, to genocide, and to Holocaust.  相似文献   

14.
在《圣经》中,上帝"严父"的父性特质贯穿整个犹太人的历史,但是在该隐杀弟这一事件中,上帝对该隐的父性却显示出独特的一面,即在"严父"的父性之外,还蕴含着几分"慈母"的母性。这种极具阶段性特征的父性,有其特定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论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的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与社团观念从圣经时代以来一直是正统犹太教信徒乃至全体犹太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社会观念,成为犹太宗教和犹太意识的基础.从社会、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来研究犹太家庭和社团作为犹太社会两大柱石的意义,反思斯宾诺莎、马克思、马丁·布伯、卡普兰等现当代学者对犹太家庭与社会观念传统的研究和批评,有助于认识犹太宗教的本质意义和犹太人身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从利玛窦于1605年在北京会见开封犹太人艾田之后,西方才首次知道了在开封存在着一个犹太人社团.从此之后,西方的入华传教士、商人、旅行家、外交官和西方犹太人代表,陆续对开封犹太人进行了300多年的调查和研究.他们搜集到的资料,是现有的研究开封犹太人的第一手文献.西方人根本不关心拯救濒危的开封犹太人社团,而只注意掠夺那里古老的希伯莱文经卷.他们的调查与研究历史的行动,和开封犹太人社团一步步走向灭绝,是在同一时期发生与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祛魅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罗斯通过描写犹太青年的反叛行为,揭示了犹太人心理层面上的祛魅,表达了犹太人对犹太传统的复杂情感。罗斯采用揭示、嘲讽、戏谑、颠覆、解构等作为其文学祛魅的方式;既祛犹太传统与犹太主流话语之魅,又祛美国主流文化价值之魅,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特点;而还原人真实、本来的面目,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目的。罗斯的创作彰显了其人道主义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victimisation rate among Amsterdam Jews and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surviving the Holocaust. After linking a registration list of over 77,000 Jewish inhabitants in 1941 to post-war lists of Jewish victims and survivors, the victimisation rate lies between 74.3 and 75.3 %.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chances and risk of being killed are examined by using multivariable logistic and Cox regression analyses. While male Jews had a reduced risk of death, in the end their survival chances hardly differed from females. Though Jews aged 6–14 and 31–50 initially had a lower risk of death, in the end compared with Jews aged 15–30 they had lower survival chances, just as Jews aged 50+. For Jews aged 0–5, it was the other way around. Immigrants showe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native Jews. German Jews showe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Dutch Jews, but Polish and other Jewish nationals showed highest survival chances. Jews who had abandoned Judaism ha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Jews belonging to an Israelite congregation. Divorced, widowed and unmarried adult Jews ha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married Jews and their children; Jews married to non-Jews, however, had one of the highest survival chances. Jews in the two highest social classes had better survival chances than jobless Jew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survival was not random but related to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is sheds light on demographic consequences of conflict and violence: Nazi persecution reduced the Amsterdam Jewish community drastically, and socio-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survival impacted the post-war Jewish populatio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9.
13世纪,哲学在西班牙犹太人当中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14世纪末,大批犹太人在暴乱之后改宗成为基督徒。哲学是否是导致犹太人背叛犹太教的原因?由于哲学与信仰之间的内在冲突,一些人确有可能因学习哲学而失去信仰。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批犹太人的改宗不应由哲学负责。一般民众宗教观念的变化主要是由现实原因造成的,而与少数哲学家的异端思想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