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启元 《南京社会科学》2015,(3):134-139,156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平思想。中国传统和平思想主要体现在儒、道、墨三家学说之中。儒家讲王道仁政,注重人伦秩序;道家讲无为不争,主张用道安治天下;墨家讲兼相爱、交相利,倡导非攻备御。中国传统和平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整体平衡与和谐,有明显的道德主义倾向。和平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今天发展和平学,构建和谐世界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金烁锋  韩健 《理论界》2008,(4):140-141
同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前期作品中相比, <第五和平书>的主题中蕴合的倡导世界和平的理念已经超越了其对文化身份的建构和分析,从而使该部作品中所蕴合的"和"思想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汤亭亭作品中"和平"主题的存在意义入手,结合其写作历程和创作方法,分析<第五和平书>中体现的中国"和"文化,并对"和"文化思想在当今世界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南京作为世界四大殉难城市之一,具有特殊的和平文化资源.本文从南京历史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和平文化思想,南京构建和平城市顺应了世界和平研究的潮流、南京与国际其他"二战"殉难城市和平建设之比较、南京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条件和优势、南京构建国际和平城市的战略设想五个方面,对和平南京建设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动在冷战格局中有着特定的立场,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主旨下,为苏联对抗美国提供了一个舆论阵地,体现了美苏对峙的冷战思维。保卫世界和平运动通过倡导文化交流、评选并纪念世界文化名人、颁发国际和平奖金、出版杂志等方式,运用种种文化行为开展活动,使文化活动与社会政治运动相结合。在中国的保卫世界和平运动中,文化因素同样起了重大作用,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文化氛围、书刊出版、文学创作和译介等,其中以《保卫和平》杂志中文版的出版为代表。  相似文献   

5.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根源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它符合当前国际社会发展需要,契合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发展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源于中国的新时代理念,是走向世界人民的国际共识.  相似文献   

6.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四部作品的创作主题 ,认为汤亭亭的创作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女性主义、种族平等、建构族裔文化属性到倡导世界和平的嬗变过程 ,并以该嬗变过程为楔子 ,简单地探讨华裔作家的创作态势  相似文献   

8.
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体系的有机土壤之一,虽然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存在着科学与理性精神的缺失、法治传统的缺位、公共伦理原则的缺乏等理论缺陷,但其伦理原则中体现的自强不息精神、和谐发展思想、和平发展思想、注重人格道德修养等内容完全可以实现理性的现代转换,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的有机内容.  相似文献   

9.
张方玉 《学术论坛》2012,35(3):160-163
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建设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进程,这就要求深刻把握当代文化应有的特性。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的先进性成为注目的焦点;需要面向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时代背景,文化的现代性成为注目的焦点。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在精神之魂,先进文化则在本质上承载着新轴心时代中国社会的内在精神之魂。现代性的文化倡导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倡导市场调节的文化生产方式、倡导发展国际文化产业的强势文化品牌,是一种面向大众、走向世界的社会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内化精神规范,为现代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基本保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展示国家"软实力",为当今多极世界确立和谐理念的"中国价值观",推进中国及世界的和谐建设与和平发展,从精神上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正在进行着从革命文化向创业文化的转型。作为创建和发展中的中国主流文化, 创业文化以“中国大工人阶级”为主体,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和核心, 以现代集体主义为基本规范。这种主流文化也是一种和平型的文化, 它要求在国内鼓励个性化发展, 在国际上奉行独立自主、以和为上、以邻为善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史上,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不但继承了儒、道、佛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又有所发展.儒、道、佛三家的思想都对杜甫的思想起过影响,但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他不仅仅实践了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他还用自己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变得更加切实可行.这也是杜甫对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他将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儒家的仁者之心打通,而且把佛、道的清净心与对淳朴自然、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贯通了起来.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关于国际文化战略问题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硬实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并没有进入相应的位置,体现相应的力量,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约、阻滞我们国家和平发展的一个瓶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的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显然相对滞后,必须认清制定和实施国际文化战略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在当前主要是推广海外汉语教学,打造中国文化传播的语言平台.重点是重振和弘扬国学,确立国际文化战略的主导方向.以国学作为我们国际文化战略实施中的核心命题,有利于在价值层面推广我们的具有普适性的思想与理念,有利于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更好地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为分析视角,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和合文化的内涵。认为历史上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内敛型国家,现在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共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实现崛起的终极目标。文章对“中国军事威胁论”进行驳斥,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会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5.
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政府挑起了中美贸易战,形成了一股充满单边主义色彩的贸易霸凌主义逆流,表面上看是直接针对"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考量,本质上则是出于其遏制中国崛起的根本目的。从深层次的文化根源上分析,这是由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而逐渐演变成为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化层面上根深蒂固的民族利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零和博弈和霸权主义思维所决定的,对此,我们必须有着清醒的认识,放弃幻想、坚决斗争。而中美贸易战必将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和政治格局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也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吴宏亮 《中州学刊》2012,(5):159-164
中国共产党成立90余年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积极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确立其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灵魂地位,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两大先进文化理论成果,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为"文化方向、"双百"文化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三个面向"、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文化软实力等新的文化理念,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国先进文化的精髓。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共产党在高度的文化自觉中,不断推进着中国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经济学的文化本位及中国经济学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明确文化最初的本位含义及其鲜明的经济学思想内涵,初步论证了作为文化本位的经济学思想既是对于社会文明发展核心理念的总结和概括,同时经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也受制于文化发展的束缚。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学学科化发展相互关系的典型分析,探讨了中国经济学发展所面对的传统文化理念的局限;指出中国经济学建构中传统文化本位的滞后是必须克服的难题,克服的途径是文化及经济学本身所必须经历的二次否定和三次整合。  相似文献   

18.
战略文化对国家战略决策的影响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具有和平主义理念、不懈追求统一和"义战"、"慎战"特征,并在新的时代境遇下发生着嬗变,逐步形成了"和谐世界"理念、因地制宜的统一观和新安全观等当代中国战略文化。当代中国战略文化将随着国内外战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和平发展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俊  刘秀华 《江汉论坛》2006,1(11):89-93
和平也是政治的继续,和平崛起(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和平崛起是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选择,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必然结果。和平崛起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过程,还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等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黄文山是较早倡导文化学和从事文化学研究的学者 ,他早年信仰无政府主义 ,后改奉国民党正统意识形态 ,成为倡导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代表人物之一。黄文山取文化学的立场 ,以文化学理论作为研究的方法论 ,来探讨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他的文化观的转变 ,充分显示了文化学的理论对其文化思想的影响 ,作为一个典型的个案 ,反映了近代思想与学术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