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花儿”是西北大地上璀璨的艺术奇葩 ,多少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的足迹踏遍花儿的故乡 ,既接受了花儿海洋的洗礼 ,又采集了众多的“花儿” ,还撰文著述 ,就连美国的赵如兰女士、玛丽·克茉尔·苏独玉女士 ,日本的大木康先生、中原律子女士 ,法国的白茜女士……等等外国学者也多次踏上这片土地 ,采集、研究“花儿” ,向世界传播“花儿”文化。“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山歌 ,分为三大体系 :1 “河湟花儿”体系———以甘肃临夏地区和青海湟中地区为代表 ;2 “洮岷花儿”体系———以甘肃临洮和岷县地区为代表 ;3 “陇中花儿”体系———以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代表。经历了多年的“花儿”音乐研究和多次民间采风 ,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迪———“莲花山花儿”的美学价值首当文学而非音乐  相似文献   

2.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3.
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历史──评介《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与文物》陈秉智,苏生秀,李智信黄河上游地区(包括青海、甘肃、宁夏三省区和内蒙古一部分)是我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羲皇故里,河岳根源”就在这片土地上。这里古代文明辉煌灿烂,彩陶石窟名扬宏宇,民族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兰州方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一章前言兰州是甘肃省会,解放后重点建设的新型工业城市之一。位于全省中部,扼宁夏、青海、新疆三省(自治区)陆路交通的中心,为“包兰”、“兰青”、“兰新”等铁路的枢纽,並以“陇海”铁路东经西安、郑州转通全国各地。甘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所谓“羲轩桑梓,河嶽根源”),兰州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是我国和中亚、西亚以及欧洲、非洲东岸国际往还必经的要道。兰州地区的早期汉族居民大都由“西秦”(今陇山山脉及渭河流域一带)迁居进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所论述的河湟人 ,是指甘肃南部以临夏 (河州 )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及青海海东一带的居民。全文在叙述中原汉民入迁、开发河湟地区的历史之基础上 ,分析了河湟人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7.
青海伊斯兰教概况 马毓 青海10.134 甘肃伊斯兰教的“门宦” 甘肃省人委参事室 甘肃 1.173 甘肃伊斯兰教“新教派”的产生 马国珍马梅亭高万选等  相似文献   

8.
张掖河流域13~14世纪的藏传佛教遗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两部分考述张掖河流域13~14世纪的藏传佛教遗迹:1)、处于张掖河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元代亦集乃故城及其附近的遗迹;2)、处于张掖河上游的甘肃肃南马蹄寺的遗迹。然后结合青海明代藏传佛教遗迹,对甘青地区格鲁教派流行以前的藏传佛教寺院的某些建置的来源,进行了初步的,推测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一突厥语族的语言,按谱系分类法,属阿尔泰语系,简称“突厥语”。从现在的分布来看,操突厥语的各民族,分布的地区很广。西起巴尔干半岛,东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纳河,在小亚细亚、中亚、西伯利亚和我国新疆、甘肃、青海一带连续不断地都有操突厥语的民族居住。若从历史上研究,古今属于突厥语的语种名称不少于四十来种。为我们所知的,现在操突厥语的民族大约在三十个左右。  相似文献   

10.
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2),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陕西回民首先拉开了西北回民反清起义的序幕,继而甘肃(包括今宁夏、青海在内)各地纷纷响应。很快就形成了宁灵平固间的马化龙、河狄间的马占鳌、河湟间的马归源兄弟和河西走廊的马文禄四大起义中心。诸路反清大军在全省燃起了燎原战火,他们攻城破堡、杀官劫府,致使“甘境之  相似文献   

11.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12.
元、明时期,甘肃、青海藏族主要活动在河(州)、湟(水)、洮(河)、岷(州)及玉树、果洛地区,本文仅从政治、经济、宗教三方而论述明朝管理这一地区的基本政策及其特点。谬误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陕西贡院位于陕西西安,实为陕甘乡试考场,故也称"陕甘贡院"。明清时期来这里参加乡试的考生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湟地区以及新疆乌鲁木齐、哈密一带的书生,最多时有近万人。陕西贡院遂成为西北地区广大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的集中地,造就了西安作为西北文教枢纽的历史地位,体现并发挥了重要的科举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折射出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学校教育的极端落后。  相似文献   

14.
论西海郡的兴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说的西海郡,不是指隋朝大业五年灭吐谷浑后在青海湖西设的西海郡,也不是指东汉末年在甘肃居延设的西海郡,而是指王莽执政时在今青海湖附近设的西海郡。过去一些书刊文章谈到王莽设西海郡时,往往以赞赏的口吻予以肯定,而对其废,又不免表示惋惜。笔者认为这都无必要。如果我们从青海开拓历史和其特点上去考察,就会发现西海郡之“兴”,是不合时宜的产物,“废”,则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仅抒己见,就正博雅。  相似文献   

15.
“吐蕃”一名,见诸中国史籍最早者,为成书于北魏时期的《十六国春秋》。该书卷五十六载:东晋安帝五年(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派兵打败后凉主吕隆,“先是,吐蕃秀发傉檀据西平(郡治在今青海西宁市)……与隆相持”。 为了说明这则史料,先简述一下秃发鲜卑族建立南凉的梗概: “秃发”即“拓拔”的同音异译。汉、魏之际,拓技鲜卑的一支,由部族酋长秃发正孤统率,由塞北大漠西迁甘肃河西走廊,被称为河西鲜卑或秃发鲜卑。它的牧地,“东至麦田(今甘肃靖远县东北)、牵屯(今宁夏固原县西),西至湿罗(地望未详),南至浇河(今青海贵德  相似文献   

16.
吐蕃与西夏党项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关系,其远祖同属于羌族,唐时,吐蕃浸盛,威逼党项族内迁,唐未,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战争,人民逃离,土地荒芜,牧场废弃,吐蕃王朝逐渐瓦解;居于河陇地区的吐蕃部落“部族衰散”,“自仪(甘肃华亭县)、渭(甘肃平凉县)、泾(甘肃泾川县北)、原(甘肃镇原县)、环(陕西环县)、庆(甘肃庆阳县)及镇戎(宁夏固原)、秦州(甘肃天水)暨于灵(宁夏灵武县西南)、夏(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皆有之”,被吐蕃长期征服和奴役的党项族慢慢得以复苏。宋初,经一百多年的休养生息,散居在河湟地区的吐蕃诸部,逐渐形成了以确厮囉为首的吐蕃政权。河湟地区作为宋与西夏之间的要冲,西夏得河湟,则宋处于辽、西夏、吐蕃的三面包围之中;宋得确氏,则从两方“胁制河西”。而确厮囉政权从一开始就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宋,成为西夏南下的一大障碍。本文仅就北宋时期西蕃与西夏的关系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远古时代,“蜀”是以蚕为图腾的一个部族,源于氐羌,活动于今甘肃、青海一带,后迁徙到川西北高原,再进入成都平原,治水务农,逐渐由畜牧业进入农耕时代,生产发展,经济发达,在开创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的同时,亦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蜀文化”。  相似文献   

18.
西夏王国建于公元1038年。它的疆域“方两万余里”,包括今天宁夏、陕西、甘肃、青海和内蒙等部分地区。西夏为党项羌族所建立,突厥、吐蕃、回鹘和相当多的汉族人民为西夏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鲁若”,是流行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地区的一种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因该地藏语称为“热贡”,故又称“热贡鲁若”。近年来,经专家们精心整理、改编,先后在“第二届全国艺术节”等大型表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引起越来越多人的注意和学术界的浓厚兴趣。北京、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市的许多专家、学者乃至一些国际友人纷纷前来进行实地考察,并在国内外有关刊物发表文章,甚至出版专门画册,予以介绍。然而,不论是国内或国外,学术界对鲁若艺术的了解还刚刚开始,而且介绍又往往浮于表层,且多为琐碎零乱,缺乏系统性。为加深人们对鲁若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拓展研究领域,笔者拟作一些介绍和分析。不妥之处,祈识者匡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