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人们只有通过读解哲学惯用的语言符号的意义,才能理解哲学家们所创生的思想,也只有通过哲学语言才能使其思想理论得以展现并被记载、保存下来。从中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来看,不同时期的哲学语言标示出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而哲学语言引领、反映、记载着中西方哲学思维及哲学发展的历程。可以说,哲学语言的历史就是哲学思维和哲学理论的发展史,哲学语言是哲学历史发展中"不变灭"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动向是探讨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有多种路径,其中首要的前提就是"回到马克思",坚持客观性的立场研读经典文本,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重新廓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地平线,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揭示其当代意义和价值.若没有对经典文本的系统学习和认真研读,加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就找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根本,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就会缺乏必要的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李荣海 《东岳论丛》2004,25(4):44-4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并非是一种现成的给予物 ,它有待于理论上的再读 ,更有赖于当代人的塑造和引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塑造 ,是一种多维途径的综合过程 ,是立足于现实的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与实践互动与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对话的统一过程。哲学的当代性有赖于哲学家的当代性 ,哲学家的当代性即哲学家在对哲学的综合理解以及对哲学的运思方式中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以思想史与社会历史分别为坐标的知识地图中,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可以得到较为合适的定位,其思想在当代的发展也可以在这一知识地图中得到描绘,马克思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图景也可以从这一知识地图中去探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存在着不同历史时期,每一时期哲学家的思想都是对这一社会时期的展现与反思,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发展也随着哲学家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批判与反思而展开。描绘从马克思到当代发展的历史、逻辑与问题意识,以便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发展及其呈现方式,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内在问题,这是今天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应有内容。  相似文献   

5.
解构与历史——德里达思想对历史学的可能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新 《东南学术》2001,(4):85-102
当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以其书写语言学试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这对西方历史哲学而言,也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德里达虽没有系统阐述其历史哲学思想,但书写语言学已经对西方传统历史认识论中的诸多要素进行了解构,如语言、事实、时间、文本、世界、历史等等。本文尝试从上述六个方面,探讨德里达思想对传统历史学的认识论、文本叙述和世界观等层面可能进行的解构,并从接受德里达思想的角度,理解传统历史学在西方后现代思潮中的处境。  相似文献   

6.
论新历史小说的哲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小说 ,就其存在的形态而言 ,包括先锋派和新写实派两类作家的超历史写作。它反映了作家思想观念的一种先锋性 ,企图制作一种超越历史的历史文本。本文要讨论的哲学精神 ,其一就是这种新的历史哲学观念 ,它源于当代西方怀疑一切既定精神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是在解构和重新叙述世界的话语欲望下生成的新历史主义。其二是小说中体现的解构主义哲学 ,它张扬被历史掩遮或忽视的一面 ,从而以一种断续的、颓败的历史颠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其三 ,在文本的深层 ,还渗透一些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存在主义的人本气息 ,新历史小说要编织一种与之相应的意识形态 ,以表现人的荒诞、孤独与隔膜的历史境遇  相似文献   

7.
哲学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史。当代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哲学如何发展,这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问题。我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个构想,即:“统辩证论”。尽管可能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愿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新的哲学的产生是我们时代的必然 哲学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新的哲学同已有的哲学不断综合,不断一体化的历史。以近代而论,曾先后产生了具有较为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辩证法哲学。在唯物主义方面,先后有英国哲学家培根的《新工具》;霍布斯的较为系统的唯物主义哲学学说和洛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法国哲学家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等人的理论,如霍尔巴赫  相似文献   

8.
历史文学作品由表及里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重建历史世界。历史本身不是文本,不是真实叙事,但如果历史文学家不借助历史文本的话,那么就无所依凭,创作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悖论:历史文本不完全真实,可不借助历史文本创作就没有根据。历史文学家要把握历史精神完整地重建历史世界,不要为历史文本所束缚。第二层面是隐喻现实。隐喻是一种修辞格,它是指某个言语过程中,此物被转移到彼物上面。尽管此物与彼物是不同的,但差异中又具有相似点。历史文学用言语写历史上的人与事,这就是“此物”;但这人与事中隐含的历史精神,通过心理联想,被转移到现实,这现实就是“彼物”。第三层面是哲学意味。这哲学意味是自然的,是作者从生活体验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生硬灌输进去的,更不是在作品中写哲学讲义。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的元历史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历史主义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历史转向意味,它以某种形式的历史意识回归,表达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显然无法彻底切割其与社会历史复杂的关系,被视为代表了历史研究由分析哲学方法转向为思辨哲学方法的新趋势。新历史主义尝试重建元历史的叙事维度,认为历史总是存在于历史文本之中,叙事始终是历史文本生成的主导模式也是历史书写的主要方法。新历史主义叙事在文化上意味着回归历史语境的文化真实、体现一种当代历史精神、建立起文学与历史异质同构的互文式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0.
哲学作为思想中的现实,当代中国哲学史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重大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哲学的总结、概括和反思。在以当代中国哲学史的主要历史时期为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灵魂、主线,如何以重要的哲学论争为背景提炼和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史中的重大问题,如何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二级学科的相互关系,如何选择和阐述各个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如何论述各个时期的哲学状况及其发展趋向,这些都是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哲学理念撰写《当代中国哲学史》必须认真研究和严肃对待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