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晓永  孟凡平 《河北学刊》2007,27(3):161-163
[主持人语]案例指导是对法院审判工作经验的成功总结,是上级法院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从新中国成立到90年代,我国案例指导工作经过了曲折的变化过程,既有成绩和经验,也有教训与不足。进入新的世纪,最高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二五改革纲要》为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制度设想,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进入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期。目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案例的整理和编辑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案例指导的模式也需要及时调整。因此,对于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积极进行探索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参加此次案例指导专题讨论的研究者,既有长期从事司法实践工作的法官,也有年轻的法学理论工作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案例指导问题进行了探讨。有的作者研究了公益诉讼中的案例指导,有的作者探讨了我国涉外民事案件法律适用的案例指导问题,还有的作者分析了民法法系中案例的地位和效力,对于案例在其他民法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效力进行了考察与比较研究。这些文章的观点或许还需要修改和完善,但理论探索本身即是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者和司法实践工作者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2.
张保华  刘敏 《河北学刊》2007,27(3):163-165
[主持人语]案例指导是对法院审判工作经验的成功总结,是上级法院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从新中国成立到90年代,我国案例指导工作经过了曲折的变化过程,既有成绩和经验,也有教训与不足。进入新的世纪,最高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二五改革纲要》为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制度设想,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进入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期。目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案例的整理和编辑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案例指导的模式也需要及时调整。因此,对于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积极进行探索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参加此次案例指导专题讨论的研究者,既有长期从事司法实践工作的法官,也有年轻的法学理论工作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案例指导问题进行了探讨。有的作者研究了公益诉讼中的案例指导,有的作者探讨了我国涉外民事案件法律适用的案例指导问题,还有的作者分析了民法法系中案例的地位和效力,对于案例在其他民法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效力进行了考察与比较研究。这些文章的观点或许还需要修改和完善,但理论探索本身即是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者和司法实践工作者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3.
奚晓明 《河北学刊》2007,27(3):159-161
[主持人语]案例指导是对法院审判工作经验的成功总结,是上级法院指导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从新中国成立到90年代,我国案例指导工作经过了曲折的变化过程,既有成绩和经验,也有教训与不足。进入新的世纪,最高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和《二五改革纲要》为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提出了制度设想,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进入制度建设的快速发展期。目前,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案例的整理和编辑方式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案例指导的模式也需要及时调整。因此,对于我国案例指导制度的构建积极进行探索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参加此次案例指导专题讨论的研究者,既有长期从事司法实践工作的法官,也有年轻的法学理论工作者,他们从不同角度对于案例指导问题进行了探讨。有的作者研究了公益诉讼中的案例指导,有的作者探讨了我国涉外民事案件法律适用的案例指导问题,还有的作者分析了民法法系中案例的地位和效力,对于案例在其他民法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效力进行了考察与比较研究。这些文章的观点或许还需要修改和完善,但理论探索本身即是我国案例指导制度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学者和司法实践工作者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4.
我国部分学者看到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案例"指导制度对法院审判工作有一定作用,误认为在我国可以建立英美法系民事法律渊源意义上的判例法制度.文章首先分析了判例与判例法的确立、成因、功能,然后从立法与司法分立原则的限制、我国法律传统的影响和法律移植过程中的曲解等方面阐述了判例法制度与"案例"指导制度的本质区别,最后认为"案例"指导制度在民法法典化过程中可能起到非法源性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先例判决和判例指导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先例判决和判例指导反映了我国审判实践中不同地区、不同审级的法院对案例指导的积极探索。先例判决和判例指导在称谓上虽然已经明显地判例化了,但仍属于案例指导的范畴。“案例指导判例化”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创制判例制度的法律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司法实践中法律的应然与实然必然存在张力,如何在保障法律适用确定性的同时实现个案公正,从根本上解决行政争议不仅是行政诉讼法的立法目的,而且也是增强审判实效性的核心问题.行政案例指导制度作为指导审判实践的制度设计,在统一法律适用及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革,理论的变迁和司法改革的推进,这一制度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有必要在梳理我国现有行政案例指导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务界的态度及其制度回应,提出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行政案例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自2010年11月26日《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发布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已先后公布三批12个指导性案例。案例指导制度的建构是司法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最高人民法院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民法院加强和创新审判业务指导方式、统一裁判尺度的重要方面。案例发布以来,受到了学界和实务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讨论热  相似文献   

8.
我国内地法学界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证明方式和证据规则一直存在不同观点,对于其诉讼法律规定的自由心证制度,有的持"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制度混合论",有的则斥之为"伪心证论"。通过对民国司法档案中大量诉讼案例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自民国初年以来,从法定证据制度向自由心证的证据制度的演进,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已基本完成,法官依据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作出自由判断和认定事实的情形,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已经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9.
司法审判的可预期性低是我国司法实践的一大痼疾,长期以来为人所诟病,在群众中造成了对司法公正性的消极印象.我国一直以来以自己是成文法国家为由拒绝实施有法律约束力的案例制度,这是造成司法可预期性低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的司法改革中,我们应该接受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共同承认的判例规则,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案例指导制度,以此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和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从而最终提高司法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是我国立足于本国法律文化传统,基于中西方法律文化交融的理解,经过比较吸收、借鉴有益成分,完善我国成文法制度的司法改革尝试。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借鉴和吸收英美法系判例法的优点以弥补成文法的不足,也成为我国检察制度发展的努力方向。从中西方法律文化传统、我国检察制度的法律现状和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检察机关案例指导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级别管辖是最高法院作为民事案件初审法院的规定,带有超职权主义色彩,存在着缺失.应明确界定中级法院受理一审民事案件;高级法院作为上诉法院只受理二审上诉案件或三审上诉案件,允许当事人越级上诉到高级法院,高级法院可以进行事实审也可以进行法律审,不受制于当事人上诉时声明的部分;最高法院仅作为三审上诉法院,受理针对重大法律问题提出的上诉,采取书面审理方式,同时为当事人三审上诉设定条件,实行上诉许可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民法学经历了从荒芜到繁荣的过程,也经历了从学说继受到学说创新、发展的过程。在这期间,民法学的研究不仅为我国民事立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建立了基本完善的民法学理论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司法实践研究探索,更为中国未来民法典体系研究做出了巨大的理论与立法贡献,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物权法、合同法理论体系。在检视30年民法学理论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依然需要在增强中国民法学研究的本土性、提升民法学研究的国际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尽心竭力,以形成结构科学、思想先进的民法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潘牧天 《北方论丛》2004,(5):129-132
俄联邦与立陶宛在建构行政司法行为的法律规范机制以及行政委员会,在行政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主体地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与两国行政法律理论研究的现状以及两国培植行政司法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健全程度尚存在一定差距有直接关系.立陶宛在行政司法制度建设上的合理性、系统性及实效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俄联邦所借鉴.同时,立陶宛行政司法具体实践的成功经验表明,建立独立、自治的,脱离普通司法法院体系的行政法院体系是保证行政司法实践良性运行的最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就举证时效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制度能够在司法实务中发挥其应有的效用,因为任何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作,都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举证时效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程序安定理论、法律真实学说、诚实信用原则。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期,西方民事司法日益超越传统法治的界限而发挥着更为显著的功能。法院以创制实体法、形成新政策的功能,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法治的危机,促进西方社会的法治秩序从自治型法迈向回应型法。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面临着法律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矛盾,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也暗合了迈向回应型法的潮流。在此过程中,民事司法的当事人参与原则发挥着法律秩序正当化作用,民事司法的模式也逐渐由传统的裁判型向参与型转变。我国可以借鉴参与型审判模式的特征,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增加当事人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6.
韩国民事强制执行机关的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民事执行机关的设置采取的是二元制结构,执行官只涉及实施问题的民事案件的执行,执行法院的执行工作主要由司法补佐官负责,法官对于司法补佐官的执行行为的妥当性做出判断,监督司法补佐官和执行官的执行工作.韩国的民事执行机关的设置遵循着审判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民事执行机关既不隶属于司法机关,也不隶属于行政机关,执行的实施遵循职权主义原则,体现了国家公权力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执行人员的任免程序规范,选任条件严格.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市场经济造就公民社会,强大活跃的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成功的重要保证。公民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四个根本转变。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内在关联,社会生活契约化体现着自由、平等、法治的价值追求。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经济生活的多元化和相对独立的社会;自主的个人和社会组织;科学界定和规范国家权力;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政治文化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