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近年来非婚同居现象层出不穷,其中大学生非婚同居占大部分比例,对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皆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大学生非婚同居为例进行研究,并对非婚同居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网络同居:大学生时尚新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同居作为网络文化的产物已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潮流新宠,但作为一种情感游戏,网络同居似乎已超出了游戏的范畴。笔者通过相关调查,从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层面入手,以心理学的视角透视大学生的网络同居行为,探讨网络同居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从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同居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许多人包括大学生自己仅仅把它看作一种网络游戏,看重其虚拟性、娱乐性,而忽视了其真实性、情感沟通性.文章认为网络同居与网络游戏存在着本质差别.不宜将其定义为网络游戏.而应定义为精神同居.网络同居的真实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真实性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其虚拟性.应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大学生自己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同居现象是中国传统性道德与现代西方性道德相互冲撞而倾斜的结果,存在着诚信、道德责任弱化等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上海和台湾地区在校大学生对象的调查数据,从"家庭资本"和"个人资本"两个维度探讨了现实资本与大学生期望薪资的关系以及不同资本因素对不同社会背景大学生期望薪资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家庭资本和个人资本共同对大学生期望薪资产生影响,但在沪台两地呈现影响因素差异和作用方向差异;个人人力资本对台湾地区大学生期望薪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家庭资本对上海大学生期望薪资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大学生同居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西安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有关同居、性知识、性行为以及性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对同居、性行为所持的观点以及他们对性健康教育的想法和要求.本文通过对调查的结果研究分析,发现大学生对同居、性行为、性知识的认识比较模糊,本文就当前高校在性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在高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同时在性教育的途径上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基于组织认同理论,以随机抽取的597名藏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观念—认知—行为"视角,检验了藏族大学生家庭价值观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藏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对其亲社会行为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孝道维度、男性中心观维度和家庭本位观维度均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认同感在家庭价值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亲子沟通不仅调节了家庭价值观与家庭认同感之间的关系,还调节了家庭认同感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婚姻丧葬礼俗与中国传统农民家庭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农民家庭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家庭结构看,都不是累世同堂、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小农生产方式、人口寿命等因素限制了家庭的发展规模。但是传统个体小家庭也不同于现代小家庭。区分家庭的性质不能仅以人口规模和结构上分析,还应分析家庭成员的关系及个人的地位。传统农民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家庭,存在于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亲属网络中,亲属网络联结着个体小家庭,个人从属于共同体。婚姻和丧葬礼俗是形成和体现这种亲属关系的主要礼仪。本文通过对婚姻和丧葬礼俗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际关系的一个侧面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同居现象日益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争议.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渐渐走出刚开始的"一棍打死"的狭隘视角,以更加宽容和理性的态度来看待这个现象.笔者认为,当前人们在大学生同居现象的现状、起因、对策方面仍然存在着认识误区,本文力图分析这些误区并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同居态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武汉市七所大学5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以一定的个案访谈,研究发现,当今大学生对于同居行为趋向于认同;无论他们选择同居与否,主要考虑的都是两个人的感情;而同居生活的经历又重新塑造着他们的态度。性别、家乡、独生与否和所学学科对同居态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年级与认同的关系上,呈现独特的倒U形。笔者最终得出结论,性社会化的差异是影响其态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情况是否会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生活影响的感受评价不同。方法:运用大学生网络生活调查问卷调查陕西省西安市及咸阳市1194名大学生,分析家庭来源与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学习、成长、未来工作及生活用语的影响。结果:(1)家庭情况会影响到大学生关于网络对学习影响的评价;(2)家庭结构不同,大学生关于网络对个人成长所造成影响的评价不同;(3)家庭情况在网络对大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用语的影响方面无明显作用。结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网络观念有一定的影响,但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较为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