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对上海基督教两堂的调查发现:当代中国都市青年基督徒这一信仰群体,在身份上表现出“移民”、“高知”和“白领”的特点;他们对基督教教义的理解比较正统,在信仰倾向上,体现出保守性和“福音派”的特点。当代都市青年基督徒的基本精神状况比较健康,并对基督教的发展前景表现乐观,这体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可,以及对基督教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武汉市一位青年基督教徒的个案式访谈,描述了他的信教史、生活观念和信仰实践以及他对中国宗教和社会、教会与组织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认识,揭示出了信仰是如何在他的观念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以及他是如何借用一般生活经验和中国的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来为他的信仰辩护的。以微观的角度对一个个案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认识了解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状况,以及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条件、状况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学生信仰基督教的现象比较突出。通过对温州市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基督徒的数量有增长趋势;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受家庭因素和社会宗教环境的影响大,表现为接触和坚定信仰的时间早,信仰状态虔诚,参与宗教活动积极,受洗比例高;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发达,数量多、规模大、组织严密规范、宗教活动活跃,大学生信徒的归属感强。高校应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大学生基督教信仰问题,积极进行疏导、管理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开心农场”游戏风靡网络,备受当代青年人的喜爱。任何游戏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折射出社会大众的喜怒哀乐。“开心农场”游戏的火爆,反映出人们的兴趣所好,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青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倾向。本文试图就其对年青人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省钱、节约为宗旨的“拼客”消费引领了一股新的时尚潮流,这种类似于“AA制”的消费吸引了越来越多青年人的加盟,且衍生出众多“拼法”。拼车、拼房、拼吃、拼玩、拼贿等众多“拼”消费已成为都市青年人的另类时尚,“拼”的项目几乎覆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认同“花钱少,办事多”的生活方式,期待用最小的经济成本追求全方位的品位生活。随着都市“拼”客一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在创造节约消费文化的同时.也给城市公共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本研究于2009年1月以杭州、宁波两地的上班青年为研究个案。通过对9人深度访谈和852人问卷调查,描述了上班青年拼客消费的现状。分析和解释了“拼客”消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和弊端。  相似文献   

6.
当代青年的道德表现与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杭州胡斌飙车案”、“复旦学子虐猫”到“时尚女孩拒绝帮扶摔伤老人”,形形色色的表象后蕴含着同一实质:当代中国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思潮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剧变,部分青年表现出道德自我意识膨胀、道德功利性明显、道德价值混乱等多方面的道德偏失。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使每个个体走出道德困惑,不仅是青年成人成才的自我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7.
从“杭州胡斌飙车案”、“复旦学子虐猫”到“时尚女孩拒绝帮扶摔伤老人”,形形色色的表象后蕴含着同一实质:当代中国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对西方思潮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已发生剧变,部分青年表现出道德自我意识膨胀、道德功利性明显、道德价值混乱等多方面的道德偏失。重构当代青年道德体系.培育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主体精神,使每个个体走出道德困惑,不仅是青年成人成才的自我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8.
青年的自然环境价值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青年环境意识方面的研究表明,由于当代青年的社会活动和交往方式多以网络电话为主,失去了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方式趋向物质主义,影响到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行为。本研究对昆明市青年自然环境价值观的调研可以为了解当代青年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出青年有较好的环境意识:涉及就业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态度矛盾;对个人经济收入与环保有关方面问题的回答态度犹豫:在生活方式与环保中,表现出观念上有对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向往.但行为没有明显的物质主义生活方式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的图像世界中,有一类发放渠道独特、形式内容新颖的免费广告册往往不为人所注意,由于它的审美旨趣与都市青年的精神状态两相契合的原因,使得它同时具备着反映(“镜子”)和导向(“罗盘”)的双重功能。我们可从这些广告图像中看到:都市青年的生命个体所呈现出一种“High”态,这其实是个体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重压之下的无奈和必然之举;对女性身体的展示和赞赏,“养眼”一词传达了女体欣赏后隐藏着的男权意识,显示了一种有异于传统含蕴、内敛的中国女性的形象;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都市青年所追求的那种“不便宜,但谁也不会说贵”式的生活理想使得他们的精神生活更加脆弱,以至于不吝用财富来筑构一个虚假的高贵身份来自我陶醉,并赢得一个心理的暂时慰安。  相似文献   

10.
促进青年发展一直是欧洲发展领域的优先事项。欧洲青年战略是欧洲青年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蕴含着欧洲对青年做出的发展承诺。文章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青年战略,依次分析其历史演变、政策框架和发展走向。历经70余年,当代欧洲已形成由欧洲委员会和欧盟分别自主建构并实施的两种青年战略范式。欧洲委员会和欧盟在青年事务的处置上呈现从“双轨并行”到“一体协作”的行动逻辑,其政策框架具有外在形式的趋同与内在逻辑的差异。当前,欧洲期望构建青年战略的“欧洲标准”,但同时面临青年领域“熵增”难题的治理困境。欧洲青年战略的整体图景对我国青年战略的推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红 《现代妇女》2013,(11):276-277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青年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的最为关键的力量集群,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在国家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思想的变化对于民族的发展和将来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当代青年在思想上的转变.必须意识到当代青年“自我塑造”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年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关注青年的消费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质量、进行适度消费,这是广大青年的心愿,也是社会应尽的责任。一、情感对青年消费行为的影响有的专家指出:“传统的一致性消费时代已经终结,一个全新的以收入、年龄、地域不同而呈现出消费取向不同的阶层消费时代已经来临。”①青年是一个特殊的消费阶层,其消费行为体现出追求新潮、时尚、情趣的特点,带有更多的情感因素。近年来,广大青年消费者不仅在商品内在质量上变得更加“挑剔”了,而且要求商品必须得到其情感和心理的认同。由于消费水平的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青年面临着社会转型的挑战、信息时代的挑战和发展道路的挑战 ,这三大挑战都直接或间接地对青年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经济组织青年尤其是外资企业青年又受到多种文化的熏陶 ,他们的价值观更有别于其他青年。我们通过对江苏新经济组织青年的消费观、事业观、道德观及现代性的调查分析发现 ,江苏新经济组织青年消费较为理性 ,对婚姻幸福、事业等较为重视 ,同时又不因事业而牺牲生活质量 ,追求个性自由 ,道德观、人生信仰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1.消费比较理性从总体上说 ,新经济组织的青年的消费观比较理性。我们用三个指标来测试…  相似文献   

14.
都市“草食男”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新人类.这群青年男性在特殊的生活境遇中长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心理诉求,但同时也陷入了自我问题、婚恋两难、人际疏离的生存困境,对此,教育者包括家庭成员、学校教师及其领导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应承担起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出生存困境的教育责任。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与文化环境逐渐开放的形势下,城市青年的婚恋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个人以及社会的种种因素,越来越多的“恐婚族”接连出现。都市青年占全国青年的大多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和国家的希望,他们的恐婚问题若不及时干预,不仅有可能会造成一些心理上的疾病,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在本文中会系统研究都市青年恐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借助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对恐婚问题进行介入,帮助恐婚族摆脱心理疾病,以期能够为后续各界人士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使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政治角色和结构、角色承担者、具体公共政策等政治主体知识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状况呈现非均衡的结构。具体而言,青年学生政治认知程度比较高,政治情感大致居于中间位置,但是政治评价却相对较低。这种状况表明学校教育在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具有“单面”性,家庭和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更会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形成。因此,当代青年的政治意识塑造要从“教育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三个角度进行,同时要补充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结构由深刻变革的阶段走向一个逐渐趋于稳定、逐渐定型化的过渡时期.新旧信仰体系交替时期出现了真空期,随之也出现了青年信仰危机与信仰缺失的现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更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了帮助,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与发展。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帮助青年走出信仰危机、提升自我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一、社区在当代青年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青年工作的对象是青年,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但是,当代青年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他们在人生发展的历程中有何自身解决不了的困难,需要青年组织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必须有个基本的把握,否则,青年工作就会走入误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都市化,社会结构相应产生变化,继而为城市人在心理和社会发展上带来“青年期”的特征。这些特征与生理成长过程交织在一起,为青年带来发展过程中很多的人生课题。最近,我们在对青年的一个调查中发现,他们的特殊需求表现在以下三个不同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农民工基督徒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研究鲜见.基督教信仰教育作为"属灵的生命",对农民工基督徒随迁子女的教育认知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农民工基督徒注重基督教教育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强调信仰意义,注重培育"爱"与"感恩",这有利于下一代的城市融入;另一方面,将"信"与"不信"划分为"正路"和"邪路",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夸大基督教育价值,必然对后代的社会认知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其对外在的现实社会产生认知失调,甚至造成身份认同的混乱,无助于下一代的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