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我国公共政策决策机构识别和建构的民族政策问题,与社会现实的族群关系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这种偏离使得民族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受到了较大影响,其政策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偏离.在社会多元化环境下,民族政策中存在的这些情况,若不能得到调整和改变,将会对我国族群团结、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为了克服民族政策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纠正对民族问题的泛化理解,将涉及族群因素的政策更多建立在市场、公共服务基础上,在族群间建构多维联系纽带.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大多是由族群问题或宗教问题所引发.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地方民族主义思潮出现一些新的态势,族群认同和族际关系研究也就必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以族群性研究为切入点,分析西方学术界的族群性研究及其本质,反思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巴西的族群,是印第安人原住民、葡萄牙人、非洲黑人三者混融的结果,加之其后源源不断的欧洲移民及亚洲移民的到来,使巴西成为一个多种族、多族群、多文化交融互生的移民国家。论文从历史和现实两大维度来分析巴西族群关系,力图与被冠以"族群天堂"、"族群熔炉"等的巴西族群关系形态形成对话,不管是历史的巴西还是现实的巴西,种族问题都成为社会根深蒂固的存在方式。种族的等级结构从殖民时代的奴隶制传统开始,加之后来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渊源的白化政策加以固化,并一直延续至今。以巴西的族群关系为参照,回到中国的民族关系,以此来回应"第二代民族政策"、族群关系认识的历史与现实维度、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英、法、美三个国家对加拿大联邦成立后产生的影响,分析加拿大族群政策的演变过程,侧重探讨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和实施情况,并借助已有文献和加拿大2011年人口数据①,研究加拿大联邦成立后的族群状况和族群关系,着重关注英、法两裔加拿大人在历史上的矛盾纠葛.本文认为,加拿大在从“熔炉”到“马赛克”的政策演变过程中,尽管民族问题一直存在,但不变的始终是国家统一原则,借以驳斥以我国民族问题为口实妄图分裂我国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者所举证的"国际经验教训",就所谓美国"大熔炉"政策成功防止种族、族群矛盾"演化为民族分裂问题"的立论及其所概括的"特别是不允许"之类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践进行了评析。认为这种所谓可资借鉴的"美国经验"是对美国种族、族群政策及其实践的误读和编造,也是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误导。  相似文献   

6.
战后移民的持续到来迫使荷兰放弃"非移民国家"观念,承认移民永久化。1983年,荷兰出台少数族群政策,开始系统地处理外来移民问题。少数族群政策的主要对象是外来移民构成的少数族群,内容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三个方面,旨在保持少数族群文化认同的同时促进他们融入荷兰社会,带有明显的多元文化主义特征。由于荷兰经济低迷,少数族群政策的成效差强人意。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荷兰少数族群社会经济隔离状况日益显露,反移民情绪高涨,少数族群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于鹏杰同志的<族群认同的现代含义以湖南城步苗族为例>认为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使得许多民族自愿或不自愿的采用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并导致了新时代文化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困惑.如此评价,实有误解乃至歪曲中国政府民族政策的嫌疑.新时代族群认同的困惑不是由于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造成的,而是在于"族群"概念的不确定性和民族、族群认同表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族群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而且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族群冲突加剧,全球化与族群冲突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与学术界研究的重大问题。在多民族、多文化的东南亚地区,族群矛盾深刻,这不仅给当事国人民造成诸多痛苦,而且引发危及国  相似文献   

9.
国家学校教育情境下学生如何建构族群认同感的问题倍受关注。本研究采用日记与文件分析法、访谈法与非参与观察法,剖析影响藏族学生族群认同感建构的国家政策情境、社区情境与学校情境。研究发现,学生族群认同感建构存在两种张力:一是国家和学校通过意识形态渗透而指定的族群认同感,二是学生通过藏族文化符号再现而声称的族群认同感。国家和学校期望学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框架下建构族群认同感,以便实现其政治与经济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人类学视野借助田野个案来侧重考察广义的"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对相关的一些身份认同,诸如族群/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和国民身份建构以及公民认同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是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和优化民族政策是加快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举措,根据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客观要求,加强对民族政策的针对性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桂系统治广西时期,当局提出“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并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政策,初步改善了部分瑶族区域的生存状况;由于新桂系实行“三位一体”的集权体制,强制推行民族同化政策,简单粗暴地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一概斥之为“陋习”而强行取缔,并不断加重瑶族民众的捐税徭役负担,瑶族民众的生存状态和人权状况并无实质改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80年来认识和处理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作者认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民族问题就受到了高度重视.8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逐步摸清了中国的民族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一般规律,形成了科学的、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在21世纪,只要中国共产党针对新的实际继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切实加以落实,中国的民族问题就会解决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4.
自西藏拉萨"3.14"和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之后,一些学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有的则对一些现行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法提出了质疑甚至否定。作者以一个长期在一线从事民族工作的实际工作者的身份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策)、"第二代民族政策"、民族问题去(非)政治化、少数民族优惠照顾政策、民族融合问题、推广使用普通话与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少数民族是否是国家的包袱、加强宣传教育和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等当前若干热点民族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新疆剿匪斗争看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对 2 0世纪 5 0年代初期新疆剿匪斗争中我党的民族政策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当时新疆的匪患主要是一些封建牧主、部落头人 ,他们胁迫许多不明真相的少数民族群众 ,利用宗教作为掩护 ,具有很强的蒙蔽性。人民解放军在剿匪斗争中 ,根据新疆匪患的特点 ,正确运用党的民族政策 ,使剿匪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并为党在新疆实行一系列社会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关凯 《西北民族研究》2003,25(2):116-126
本文试图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在殖民主义兴起后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进行整体性描述和理论分析,从中探讨各种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与社会整合的影响,同时也试图总结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尝试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在殖民主义兴起后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进行整体性描述和理论分析 ,从中探讨各种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与社会整合的影响 ,同时也试图总结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所作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尝试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对世界上不同国家在殖民主义兴起后不同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进行整体性描述和理论分析 ,从中探讨各种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与社会整合的影响 ,同时也试图总结当今世界各国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与政策尝试的规律性特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鉴 《民族研究》2003,(6):33-41
民族教育政策体系是国家改革与发展民族教育所需要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教育政策范围与结构 ,它包括民族教育质量政策、民族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民族教育课程政策、民族教育经费政策、民族教育教师政策和民族教育学生政策等六个方面。这些民族教育政策又与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文化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 ,经过民族教育政策长期变迁的实践证明是科学、正确和有效的 ;从理论依据来看 ,它同时兼顾了国家民族问题与国家教育问题两方面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李谢莉 《民族学刊》2010,1(2):143-148,167-168
民族团结作为当前国家政治的战略诉求,已然成为传媒舆论引导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对当前国内外局势和国内外舆论环境进行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改进我国大众传媒民族团结舆论引导的思路,即重视民族地区媒介生态优化和传播效果提升,以强化国内舆论引导,同时坚持对外舆论宣传,牢牢掌握国际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因此,民族地区大众传媒应在日常新闻报道正面宣传我国和我党的民族政策,驳斥分裂主义言论;重大突发性事件时,应快速反应;应善于使用网络媒体传播中国声音,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