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更加公平的市场分配机制,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就业质量,消除就业歧视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本文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数据,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深入探讨女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依然是以男性体验为规则的领域,以男性为标准的性别文化规范,决定了性别意识对男女大学生就业质量不同的影响强度和向度,也影响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路径,进而导致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低于男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文章利用最新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对其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的决定效应。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状况对其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有显著的决定效应,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大学生能较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虽然他们向往到大城市工作,但他们不希望过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提升会抑制其就业倾向,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不仅对职业选择和就业地有明确要求,而且他们对期望收入有更高的诉求。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当前的就业决策和职业期望既会强化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又可能通过代际传承扩大社会的不平等程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多个高校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工资水平、就业单位类型和主观满意度等三个方面测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把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分解为学术性人力资本和实践性人力资本,他们的社会资本分解为家庭经济性资本和家庭社会性资本,具体考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他们工资水平和就业单位类型产生正向作用,但对就业的满意度则呈负面影响;另外,与社会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更显著,结合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本文也讨论了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合理界定就业质量概念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我国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就业质量及其地区差异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我国就业质量总体偏低;各地区就业质量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决定就业质量高低的唯一因素。因此,各地区应该在十八大报告指导下,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在界定就业能力定义的基础上,遵循国际规范的方法编制了预测量表,然后以827位应届毕业生为样本,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多因变量方差分析,得出和验证了包括社会交往能力、个人展示能力和就业求职能力三个维度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维度和测量量表。统计分析证明该就业能力维度结构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论操作性强,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另外,研究延伸和丰富了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力市场搜寻理论,为就业能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谢勇  赵亚普 《南方人口》2009,24(3):49-56
文章使用南京市部分高校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起薪水平和就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因素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起薪水平之间均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大学生能否进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就业却没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与大学生的就业概率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对于起薪的高低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于大学生进入公共部门内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就业"倒逼机制"为逻辑起点,探讨就业"倒逼机制"、农户教育理性变迁、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以农村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路径校正农户教育理性的偏离。  相似文献   

8.
论就业目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目标是决定一个国家就业政策根本取向和就业格局与前景的根本性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就业目标应概括为“积极自主就业、取得多种效益、达到社会公平、促进充分就业” ,应从多角度、多元的对就业问题进行考察 ,并且要与多种效益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报告高度关注就业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的就业目标,即"就业更加充分";将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出了新时期的就业方针,即"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强调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就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总体上说,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是,大学生就业的劳动力市场过程并不稳定,特别是考虑到大学生的高人力资本存量,国外都积极采取专门针对大学生的“特殊性”的就业政策。这些政策旨在更多地刺激创业精神,创造就业岗位;激励大学生到艰苦的地区与艰苦的行业从事艰苦的职业;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加强职业匹配服务,改进大学生就业的效率,以期通过在需求、供给及供求匹配等三个方面的政策干预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些政策无疑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组织的“2013年首都大学生成长跟踪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探究了户籍制度对于大学生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户口与待遇的选择困境,为了获得户口,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牺牲与自己人力资本特征相匹配的工作和工资待遇,不得不支付“户口成本”;在同等的人力资本条件下,大学生需要牺牲21%的工资待遇才能获得一纸户口;大学生中人力资本特征越高的群体,遭受的户口成本所带来的工资损失越大。基于以上发现,文章认为应该进行户口去福利化的改革,如此才能提升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人尽其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江苏地区农户调研资料,归纳总结新生代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行为及主要特征,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剖析资本类型对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以职业规划能力和受教育程度为主的个体资本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但作用程度低于其它资本。其它资本中以社会资源衡量的社会资本对非农就业行为影响尤其显著。资本类型对非农就业区域的影响远高于非农就业行业。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文章最后提出提升群体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规划能力、构建多维度非农就业权益保障机制与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与发挥城市集聚效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就业稳定性差异的农民工创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就业稳定性差异的视角,基于不同就业特征农民工群体进入自雇创业因果机制的差异,对人力与社会资本在稳定就业与不稳定就业农民工自雇创业中的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利用实地调查数据的检验,发现人力与社会资本对不同就业特征农民工群体自雇创业的作用方式不同:不稳定就业群体人力资本中的教育程度越低,社会资本桥梁性越高,越可能进入自雇创业;稳定就业群体人力资本中的城市工作时间越长,社会资本内聚性特征越强,越有可能进入自雇创业。  相似文献   

14.
人力资源开发能有效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就业能力及其有效贡献,具有多重扩大效益型就业的积极机制。在当前我国企业冗员多、结构性失业和城乡潜在失业大量增加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开发更是扩大效益就业和根本缓解这种双重压力的最有效手段。因此,当前我国应采取倾斜性人力资源开发政策,重点提升人的就业能力、效率(效益)与敬业精神,扩大效益就业的规模与领域并以此促进"效益就业大国"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决定因素分析——基于多层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山东200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建立多层交叉随机效应模型,检验了个体、专业和学校等多层变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结果发现,初次就业概率在学校和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学校因素对就业的作用大于专业,但学校与专业对就业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就业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对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大学生就业政策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和突出专业特色,提升就业能力,完善就业导向的实习指导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Working-age migrants need to possess adequate social capital in order to secure a stable and satisfactory job so that they can pursue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QOL).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vocational experiences, including successful employment,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we focused on testing a multi-step mediation model linking social capital with employment experiences, and further to QOL. Survey data from rural-to-urban migrant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Wuhan, China were analyzed. Social capital, including bonding and bridging capital, was measured using the Personal Social Capital Scale; employment experiences were measured using five job-related items; and QOL was measured using the Brief Symptoms Inventor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job secur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QOL, and social capital measur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QOL (primarily for males). Furthermore, job secur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fu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QOL after controlling for covariates.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e significance of social capital, job security and satisfaction in improving migrants’ QOL, implying the importance of vocational experiences in mediating the effect from social capital to QOL. If the findings can be confirmed with longitudinal data, these factor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decision making to improve rural-to-urban migrants’ QOL in China.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加深,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放慢,就业岗位需求相对减少。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将越来越多。面对这些情况,理性看待大学生就业难题,调节好大学毕业生的供求;塑造全面的市场就业环境;改革高校教育模式;研究"新政",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