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观点各异.究其根源,研究方法的差异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原因.以往那种或是把审美反映等同于一般的科学反映,或是把审美反映与科学反映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用文艺的审美本性来否定其认识本性的观点和方法,都不符合文艺的实际情况.对文艺的研究,一方面要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审美反映的特殊方法来科学地把握文艺的本质.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文学艺术活动不但与人的认识活动相联系,同时也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而审美建构论,则主要是揭示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精神"的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或艺术存在的具体方式的本质内涵,侧重从文艺主体精神创造性的角度把握文学艺术的本质.文艺活动是一个多层面的整体结构,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它的基础和核心,而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则是在审美反映的基础上,对艺术活动过程的具体展现.因此,对文艺这一整体结构的研究,在方法上也应该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即审美反映与建构的辩证统一和综合.  相似文献   

2.
美学史中颇具有深刻性的“主观说”和“客观说”的独断化倾向,使其难以成功地诠释美的现实生成。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中,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以审美中介的方式现实存在;审美的对象性关系由欣赏性审美关系和创造性审美关系构成;审美中介由观念态审美中介和实践态审美中介构成。在欣赏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观念态审美中介与客观的互动;在创造性审美关系中,美生成于实践态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由此可以说,美,生成于审美中介与客体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长时期内都是在它作为艺术哲学的学科定位上展开的。近几年,这种建构虽展现出向文化审美敞开的趋势,却仍主要是对原有理论的一种延展。当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从感性学来看,既推动了感性审美向身体感性和虚拟感性的拓展,又强化了身体的技术性延伸,进而革新了审美方式,拓展了审美范围;从艺术哲学来看,由于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深度介入,促使艺术与技术由对峙走向和解,同时又导致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消弭,引发了艺术审美的深层变革。因此,审美无论是审"感性"还是审"艺术",现实审美实践都因技术进步而在审美态度、审美体验、审美价值等层面发生了深刻变革。审美活动的变革促使美学基本理论在五个层面产生了理论位移:审美时间与审美空间侧重的转换;审美静观的弱化与审美流观的强化;精神审美的低落与感官审美的兴盛;审美意象的内缩与审美事象的凸显;崇高之美的解构与媚世之美的建构。因此,美学基本理论应将审美变革作为生长点以实现当代重建。  相似文献   

4.
从"效应"理论看审美价值的本质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效应理论从审美主客体的功能关系和对象性关系两方面共同揭示了审美价值的本质,即审美容主体化,是对社会审美主体自由本质的感性升华.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审美主体不拘于文本的自由显现,其本质是一种社会效应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是美学,尤其是艺术美学中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创作、欣赏、消费及传播之始终的精神活动。每一种体验都是在生命的连续性中产生,并且共时性地与其自身生命的整体关联。体验的操作具有明显的回溯性和超越性:既是对生命的返回,又是对生命的超越。审美体验在建构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在更高的程度上,也确证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本质的审美价值理性在于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艺术符号性创造,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具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艺术对象包括整个宇宙、人生,自然科学在科幻艺术创作中经常以审美的方式得到某个侧面的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亦普遍地为艺术家所注目;伦理道德的表征也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伴而行的;艺术产品作为物质构成物,表现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语言符号体系。审美价值理性是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其他价值属性,须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审美价值理性,或者以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识形态论关于“审美”的理解以浪漫主义美学为基础,注重审美的无功利性与自律性价值,但这种“非现实性”的美学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新时期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建构难以解决其理论基础的深层断裂问题。在当代文化现实与学术语境中,审美自律论作为一个历史性范畴受到广泛质疑。各种肯定审美的现实性、强调“艺术与生活统一”的生活美学观逐渐确立起来。而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身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生活实践美学,它关于审美现实性内涵的理解应当成为我们认识文学艺术审美性的前提,也应当作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代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概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以人的感性实践克服认识论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梅洛-庞蒂等现象学哲学家同样致力干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的是他们主张以身体的主体性取代意识主体性,从而克服认识论哲学关于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成见,揭示出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并将艺术活动视为领悟这种关系的重要方式.身体主体性思想对于完善实践美学的审美关系理论,探究艺术的审美本质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核心观念是:文学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是发挥了主体性、能动性的反映,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哲学基础看,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认识论的;从概念形成的过程看,仍未能摆脱"本质—特征"的运思模式;文学的本质因此仍然是意识形态,而审美只是一种特征。鉴于此,我们提出建构一种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与认识论的文学观不同,审美实践的文学观不仅视文学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同时视文学为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和存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因为自身的审美特质,从而决定了文学可以在很大程度发挥否定、批判、引导现实的作用。文学因此不仅仅扮演着附庸于意识形态的角色,而且同时扮演着对抗意识形态的角色。文学实践论、审美实践的文学观,既是对文学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观的继承,更是超越。  相似文献   

10.
作为美学史上的关键术语,“审美无利害”被视作界定审美经验的重要指标.然而,通过考察理论来源和衍变历史,可以发现此概念经历了从审美自律向艺术自律的转变.它始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侧重行为或动机上的无私,继而在康德美学中被用来区分对美、快适、善的愉悦,由此建构出审美自律.18世纪之后,伴随着艺术领域的确立,“审美无利害”被用来建构艺术自律.它同艺术经验的结合虽然溢出了康德美学的限制,但体现出历史选择的必然性,迎合了艺术自主化需求.20世纪以来,当代艺术实践暴露出“审美无利害”的阐释限度,其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1.
“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古人的论述和今人的研究中 ,述评了六种“意境”说。指出这六种“意境”说的合理性和缺憾。本文认为意境是人的生命力开辟的、寓含人生哲学意味的、情景交融的、具有张力的诗意空间。这种诗意空间是在有读者参与下创造出来的。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的审美理想。“生命力”的活跃是意境的基本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美丽总是愁人的--论作为一种审美体验的忧郁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悲剧视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形式由来以久,但现在来看事情并非如此.悲感现象里的哀怨表现是审美文化中的下品,作为对生命力的肯定的英雄悲剧也并不能达到审美体验的颠峰.只有与幽默感相通的忧郁体验,才能凭藉其生命深度达到审美意识的极限.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助于人们在审美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审美与人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虹 《学术探索》2013,(4):127-130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哲学文化与艺术价值,它包蕴着丰富的美学思想、美学智慧,不仅对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思维启示和影响深远,也影响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感、思维方式。探讨禅宗美学对Et本传统的染色工艺友禅染图案艺术的影响,予以实证友禅染图案艺术受禅宗美学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风格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友禅染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邢崇 《北方论丛》2006,(4):46-48
审美假象包括三个方面,即审美假象含义,假象成为审美对象原因,审美假象的特征。从此出发可以勾勒出席勒客观唯心主义美学理论和艺术本体理论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论文学的“空白”艺术及其审美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空白"是指文学艺术的一种审美理念和艺术创作自觉选择的艺术手段。从"空白"产生的最早的哲学、美学源头,追溯其理念的萌芽和流变,再针对文学活动的具体实践,剖析其生成方式和艺术魅力,以期突破传统研究方式和学术追求上的局限,从而实现由宏观泛论到实际文艺批评模式的创新。总的来说,文学艺术以其独有的言说方式,由作家精心建构的艺术"空白",既是哲理意识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渗透,也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活动时间的自觉选择。在这个属于人类精神灵性的表达的领域里,"空白"具有无尽的魅力,值得继续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毛全周 《云梦学刊》2010,31(1):114-116
浯溪碑林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及各碑所处历史时期的艺术价值、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浯溪碑林各个时代的书法碑刻作品,以及历代书学家、书法家对浯溪碑林的评价、赞誉,印证了浯溪碑刻在书法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一批以文本和个体生命感知为创作资源的小说称作非体验小说,这一命名也是基于和传统小说的区别而做出的。文章从表现对象、语言方式和结构手法等方面,详细讨论了非体验小说美感特征及其生成机制,指出这类小说在吸纳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小说技巧的同时,也撷取了后现代的某些艺术手法,并在融入作家独特的生存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础上,邓以蛰汲取西方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以审美自主主义为出发点,建构了极具特色的书画美学体系,并对中国的戏剧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从而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美学的接受与中国新时期美学基本理论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宣国 《学术月刊》2012,(2):95-105
中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建构,受到现象学美学的深刻影响。现象学美学的诸多理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存在许多可以融合沟通的地方,有助于破除传统的美学观念,转变中国当代美学家的思维方式。叶朗建构"美在意象"的理论,强调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张世英以"显隐说"而不是"典型说"的思维方式看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突出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叶秀山将美和艺术看成是人与世界的基本交往形式,认为审美活动的意义首先在于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新实践美学"以存在论在补充实践论,将美看成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突出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都与现象学美学重视人与世界的本源关系,强调美就存在于现象中的思想密切相关。这一接受事实说明,现象学美学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建设和思维方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顺庆  秦杨 《学术界》2012,(3):130-137,286
徽州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和的反映,有其深刻的理学基础.徽州艺术之所以能以鲜明的特点著称于世,在于其具有和谐、适度、至善的美学内涵,具备一种独立的特质,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自成体系的艺术形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人类最为本源的精神特质及其创造本能体现在艺术中的生机.无疑,发掘徽州艺术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