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数民族农民的城镇移居意愿关系到我国广大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路径选择和有效实现。基于CGSS2010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调查数据,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体、家庭和政策三个层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农民城镇移居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农民城镇移居意愿较低,且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移居层级则偏好小城镇、县城(县级市)。个体和政策层面的因素对少数民族农民城镇移居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家庭层面因素对少数民族农民城镇移居意愿影响路径和机制较为复杂,具体表现为:信仰宗教比不信仰宗教的移居意愿更强;农业劳动力越多,相对家庭经济地位越高,少数民族农民家庭城镇移居意愿越强。  相似文献   

2.
人口流动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了影响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维吾尔族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南民族地区青年农民工存在着明显的回流现象。相对于城市推力,村庄拉力和吸附成为影响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打工回流的更重要因素,这种拉力主要来自于家庭亲情关系的牵绊、村庄亲密人情关系的拉力、中青年文化圈的吸引以及村庄的保护性结构和村寨社会文化系统影响。村庄强有力的吸附形塑出民族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时间短、周期短、缺乏稳定性以及收入低的特征,进而导致家庭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收支结构低度均衡、发展动力消解和村庄社会的去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4.
从个案研究入手,对少数民族打工的社会文化根源进行了分析,认为少数民族劳动力进城打工,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当前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现实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过去几年,因为多方面原因,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己成为各级领导年年都要研究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新世纪里,要解决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尤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战略思路。第一,加快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逐步减少农业人口,改变农村就业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转型。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过去几年,因为多方面原因,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已成为各级领导年年都要研究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新世纪里,要解决民族地区的“三农”问题,尤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情况,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战略思路。第一,加快富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逐步减少农业人口,改变农村就业结构,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转型。第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敞开民族地区农民进城谋生的大门,满足少数民族群众追求效益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第三,加快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民族地区优质产品、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比…  相似文献   

7.
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赛 《民族研究》2006,(5):31-40
本文采用2002年全国农村村寨大样本的调查数据,对我国农村汉族和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说明:与1998年相比,2002年无论是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汉族和各个少数民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都是明显扩大的,但少数民族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慢于汉族村的平均水平。在所选取的7个少数民族中,壮族和苗族的劳动力转移规模超出了汉族村的平均水平,而彝族、满族、回族(主要是位于新疆的回族)、维吾尔族则低于汉族村的平均水平,表现出固守家园的特征。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和较低的教育水平不利于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21世纪前10年,中国西部地区在许多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国家和沿海省市在西部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大幅度增加,同时几百万中部、沿海汉族流动人口进入西部,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当地城市的转移速度加快,这使汉族企业和当地少数民族企业之间、外省汉族农民工和本区少数民族农民工之间在西部城镇就业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劳动力大量剩余,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出土少,乡镇企业落后,这就毫不犹豫地牺牲了妇女的利益,迫使她们回到家,于是一种立足“家庭”而又“辐射”社会的经济——庭院经济在怀化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迅速发展起来。据对靖州、通道、芷江、新晃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调查,农村女劳力投入庭院经济的比率均达80%以上。靖州侗族苗族自治县40939名女劳力中,有33246名投入庭院经济生产,投入率达81%。大批的妇女劳动力把自己的劳动生产投入到社会经济的运行之中,这对妇女自身的解放和进步,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家庭经济结构和消费结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蒙古族富余劳动力群体走进现代民族城镇,接受主流社会的洗礼,并且一度出现融入主流社会指数偏低的局面,究其原因,是由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不充分造成的。据此,少数民族成员在实现本民族社会中的初始社会化的同时,还需要在主流社会中实现再社会化,这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两个过程。蒙古族富余劳动力走进现代民族城镇后就要走后一个社会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的西部普遍存在生态脆弱、生产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现象普遍的问题。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问题,但是,由于西部自然条件以及政策措施落实的不到位,有些地区的贫困程度仍然很严重。我们怀着历史的使命感专程奔赴甘肃特有民族——保安族地区大河家镇,以大墩村为个案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我们看到,农村劳动力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一条成本低、见效快、引导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艳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4):99-101
本文以保安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为主线,以其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与家庭关系问题为切入点,初步探析西部地区小民族在加速实现城市化以及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影响以及表现形式,为小民族的发展提出一个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吴飙 《民族论坛》2009,(4):20-21
农民工带着从城镇或沿海地区学到的技术、资金以及新颖的创业理念,回到家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全县几万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再就业,也给农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对农民增收的压力增大,农村土地调整压力加大,再就业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构成社会结构的核心因素,社会成员的许多社会行动都是在家这张强有力的网的作用之下,做出的理性选择.本文着眼于我国欠发达少数民族农村社区,采取因子分析的方法,以笔者对东乡族苜叶里社区的调查资料为素材,对家庭在农业劳动力流动决策中的作用作了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表明户农业劳动力的剩余量、预期的非农收入、户耕地面积、户农业纯收入等四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该社区107名农业劳动者流向城镇非农行业的合力.  相似文献   

15.
多庆 《西藏研究》2002,(2):106-110
农民的非农业化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国内而言 ,沿海较发达的不少省市也是通过农民的非农业化走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前列的。相比之下 ,我区的农民非农业化进程却极为缓慢。 2 0 0 1年我区共有农牧民劳动力 1 0 0多万 ,劳动力在西藏农牧区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劳动力包括整劳力和半劳力 ) ,尤其在偏远的农牧区。因此 ,探讨具有西藏特色的农民就业之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一、我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截止 2 0 0 1年底 ,西藏农牧业人口总数达2 ,1 93 ,988人 ;劳动力人数 1 ,0 51 ,875人 ,其中男劳动力为 51 1 ,70 5人…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性、消费性支出不断增加,各银行、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常满足不了农民的需求,农民纷纷将筹资目光投向民间借贷市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民间借贷的现状、成因如何,应怎样进行规范?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对通道侗族自治县农村民间借贷现象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7.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西藏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历史和制度等因素作用,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滞缓而漫长,整体呈现出数量少、形式单一的特点。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大背景的改变,农村劳动力非农业就业的渠道和机会得到极大增加,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农业和资源状况以及西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现实环境,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当前西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七大主要特征,面对今后西藏农村劳动转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陶金华 《民族论坛》2012,(18):75-7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打工群体开始从山区走向平原,从内陆走向沿海,从农村走向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处世态度,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研究范畴,对少数民族打工的内涵、动因、特点、影响与社会适应等进行过很丰富的调查和研究,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实现可持续发展绕不过工业化 进人新世纪,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一是面对工农业大路产品产大于销和买方市场的激烈竞争,农民增收和工业增效越来越困难。二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还没有止住,工业污染又敲响了城镇环保的警钟。三是部分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乡村还没有解决温饱,县级财政困难使拖欠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的现象日趋严重,基层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呈削弱趋势。解决这些困难,无疑要抓好农业农村这个基础,但更重要的、来得快的还是突出工业主导地位,选择工业化突破。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中的小城镇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池  戴玉珍 《民族论坛》2004,(12):56-5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当前西部大开发中,通过城镇化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转变农民谋生方式,既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又能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同时,城镇化还可以使当地经济建设投资更加集中,发挥更大的效益。通过城镇化,引导新型的工业化,达到集聚经济要素,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一、小城镇建设是促进西部城镇化进程的关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概念,并不单纯是地域概念,也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概念。也就是说,现在被称作西部地区的12个省区市,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