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敏俊卿 《回族研究》2007,(1):134-138
马寿千先生(1929—2005),我国著名回族史研究专家,他一生潜心于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研究,勤于收集资料,积累史识,撰述丰厚,提出了不少开创性的学术见解。他参与了由已故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回族历史人物志———《回族人物志》的编撰工作,并担任新型体例回族史《中国回回民族史》和《中国民族百科全书.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和保安族卷》的副主编,成为“建国后回族学研究领域领军式的人物”[1],他以其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回族学学科的发展。同时,马寿千先生还是中央民族大学回族史教学的奠基者,他在教…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学者致力于伊斯兰文化和回族史的研究。他们不求名利,甘于平淡,热爱本职工作,值得敬佩。回族史研究专家马寿千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潜心钻研回族史和伊斯兰文化,勤于收集资料,积累史识,在教学和学术研究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坎坷的生活 朴实无华的学者马寿千先生今年74岁,原籍湖北谷城县。1929年生于北平,4岁时和家人去了宁夏,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生活。1942年至1948年,他就读于宁夏中学(现银川一中),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工作。1956年中央民族学院成…  相似文献   

3.
广州怀圣寺元刻《重刻怀圣寺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石刻文字之一。1940年,史学前辈白寿彝先生曾对之有所考证,1980年先生又做了补充考证。正如白先生所言,此碑“尚有待诠释和考据的地方”。拙文对碑文所涉及的部分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并沿用白先生“跋”的形式而称“续跋”,借此以表示笔者对白先生和马寿千先生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4.
今天非常高兴,荣幸地参加怀中先生荣登八秩的学术庆贺活动,并受命在大会上谈一点感想,不免感慨系之。我要谈的主题是《国学与回族学的继承与创新》,请大家参考。我有时想,我们总是在忧喜参半中度过的,忧的是以回族史而言,继白寿彝、马寿千师徒二人溘然离世后,又有多位学者相继走了,特别是2013年底马汝珩先生的遽然离世,让人不能不有岁月如流、老成凋谢之悲!喜的是在银川,我们仍然还能在亲情温暖的气氛中为杨怀中先生祝寿,为怀中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欢欣鼓  相似文献   

5.
马寿千、赵宏庆主编的《当代回族经济掠影》,1997年岁末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马寿千是我国资深的回族史学者,在回族学术界深孚众望;赵宏庆是资深编辑,主持的《宁夏社会科学》“回族在祖国各地”栏目产生广泛影响。二位先生主编的《当代回族经济掠影》,有历...  相似文献   

6.
马玉贵,字青山,回族,辛亥革命西安起义领导人之一,陕西革命军政府成立,被推举为“秦陇复汉军总理粮饷兼管军务大都督”。这里发表的有关他的六份文件,具有史料价值。原件由马玉贵先生之子马寿千教授提供。  相似文献   

7.
亲人     
室内很静,我伏在桌上正写毕业论文,忽然,谁在外面喊道:“蔡汕蓁,信!伊犁寄来的。”我拿过信来,一行整齐的维吾尔文立即跳进我的眼睛:”巴拉姆(我的孩子)肉孜坦木牧”啊,是伊犁阿他(爸爸)寄来的!我急忙拆开读着,回忆的潮水把我又送到了那些难忘的日子……去年8月下旬,我们新疆师范学院中文系维语实习队到伊宁县红星人民公社去实习,我被分配到艾里亚尔家里。他家只有老两口子,解放前给巴依(地主)  相似文献   

8.
本栏目第一篇文章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病危期间口述 ,马寿千先生笔录整理而成的 ,这或许是白先生生前的最后一篇文章 ,是写母族历史文化的 ,弥足珍贵。其他三篇文章 ,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学者撰写的 ,这是白门弟子对白先生的悼念和告慰。  相似文献   

9.
父亲白寿彝作为20世纪中国回族研究领域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在他70年的学术实践中筚路蓝缕,笔耕不辍,以其开拓性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回族研究的发展。父亲的学术工作包括对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历史的研究,回族历史人物和伊斯兰教经师的研究,回族史、伊斯兰教史资料整理和刊布,回族史理论的研究等诸多方面。父亲在打倒“四人帮”以后,同全中国人民一起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迎来了中国回族研究的又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中国回族研究的队伍迅速壮大,回族研究的骨干力量也逐渐形成。李松茂、马寿千、杨怀中三位先生在回族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的族亲、尊敬的长者爱新觉罗·溥仪先生去世已经整整26年了。虽然,他生前我们只见过两次面,但他给我留下了极深印象,乃至音容笑貌都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他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感情,也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爱新觉罗·溥仪是我的远房族亲,按照清朝道光七年续拟的《爱新觉罗宗谱》中“溥、毓、恒、启”四个字辈,溥仪先生和我的曾祖父溥荫同辈,长我三辈。1960年1月,在溥仪的七叔载涛家里听载涛先生说:“咱们的大爷(北京满族对排行老大的称呼)回来啦,在崇文门旅馆住着呢,你有时间可以看看他去。”当时我只是从报纸和广播中知道伪满洲国皇帝、战争罪犯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个裱画工人,曾经很郑重地叩头拜齐白石为师学过画,所以,也能抹几笔虾。齐白石对我们裱画工人很尊重,因为他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1948年的春节,我陪徐悲鸿先生去看望齐白石老人,徐先生推荐我给他裱画,老人高兴地答应了。他说:"我也是裱画的,我跟师傅学了好几年裱画。我不但会裱新画,还会裱旧画。"说着,他就叫夏文珠女士取来两张画,一幅是他早年画的山水,一幅是乌鸦  相似文献   

12.
方可 《民族论坛》2013,(6):24-25
正"说实话,当时我80多岁的老母亲身体不好,需要我的照顾,我儿子又在准备高考,我也放心不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能在家里的事情不是太多的时候再去(援疆)。所以,当医院领导告诉我,需要一名妇科方面的骨干去援疆时,我还有些犹豫。后来,是我丈夫给我吃了颗‘定心丸’,他说,你去吧,家里就交给我。"谈起自己当初去援疆之前的想法时,李雪英说她感到有些惭愧。但当我们问起她现在的感受时,李雪英毫不犹豫地说:"得大于失,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当中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3.
前些年,内蒙古敖汉旗新惠地区每当夜幕降临便是一片黑暗。偶见星火点点,也瞬息即灭。这里似是无光的世界。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现任敖汉旗计委主任的朝鲜族同志柳熙坤心中十分焦急,他认准解决敖汉旗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电力能源问题。他不顾花甲之年,奔走赤峰、呼市、北京之间,20多次向上级计委争取元宝山至新惠220千伏送变电工程的上马。为了电,柳熙坤放弃了三个春节。1986年春节,他去北京向国家民委和水电部申报电力工程项目;1988年春节,他去沈阳请辽宁电力勘测设计院帮助敖汉旗进行工程设计;1989年春节,去赤峰电业局请来设计人员,帮助设计新惠至金厂沟梁60千伏的输电工  相似文献   

14.
刘建新从没有想过,自己会在不惑之年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成为一名光荣的援青干部。2019年5月,组织上在他所任职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选拔援青干部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随时听从党的召唤。"直到回家见到妻儿的时候,他才犯了难。孩子正上小学,妻子在单位也是业务骨干,自己这一去援青3年,家里的重担都要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了。左右为难之际,还是妻子替他拿了主意,"你放心去吧!家里的事有我。"  相似文献   

15.
杨运鹏 《回族研究》2007,(2):138-140
2006年11月28日上午,得知中国法学泰斗端木正教授因突发心脏病而在广州归真的消息后,我顿时泪流满面,心情像铅一样沉重,为这位令人尊敬的穆斯林长者逝去而痛心不已。早在2002年春,广东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毓钧先生就约我采访端木正教授,但终因业务繁忙而无法脱身去谋面,而今他走了,匆匆地走了,我们永不能再见面了,这多么令人遗憾啊!端木老归真后,广州几位阿洪纷纷来电,希望我能写篇纪念端木教授的文章,我虽恐自己的拙笔会有损于先生的形象,但觉盛情难却,且又义不容辞,只有答应了。经与端木教授之子女进行多次长谈,又走访了端木老生前的亲朋好…  相似文献   

16.
上个周末回家,妻子告诉我:前两天阿不都热音大叔到家里来了,邀请我们6月去他家做客。妻子回答他说:有时间我们一定去。阿不都热音是一位77岁高龄的维吾尔族老人。我和他交往已经8年了,是忘年交的朋友。  相似文献   

17.
对于苗族法师这样的人物 ,我小时候就曾接触过。因为我的外祖公就是一名祖传八代的苗族法师。外祖公住在离我家几里路远的另一个苗寨里 ,他是我祖母的父亲。小时候我见过他几次面 ,印象中他留有一撮白胡子 ,穿一件满襟长衫 ,坐在火坑边巴嗒着一根竹马鞭做的铜头烟杆 ,样子很慈祥地看我并摸了我的头 ,大人告诉我他就是我的外祖公。或许是年事已高或者别的原因 ,外祖公已经不出门给任何人做什么法事。外祖公去世的时候 ,我们全家都去了 ,他的灵堂设在我大舅公家 ,因担心我害怕 ,母亲不让我到灵堂去 ,直接把我送到满舅公家里 ,让亲戚们给看着。…  相似文献   

18.
马娟 《回族研究》2005,(3):54-58
三年前,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先生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当时我还在南京求学,5月24日特木勒师兄告诉我:杨先生走了。那一刻,我愣在了南大校园的树阴下,久久没有回过神来。那年8月,南京将举办“元史国际研讨会”,我一直期盼在会议上目睹杨先生的风采。没料到,我的这个愿望在初夏的5月永远地破灭了。说来也巧,2003年9月我又负笈北上,来到杨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南开园继续学习。更巧的是,我的合作导师就是杨先生的弟子、著名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老师常常会给我们讲起杨先生的道德文章、治史方法,使得我在先生离去的日子里仍能感受…  相似文献   

19.
38年前, 1962年的秋季,那时我还是一个戍边军人。因为流窜在中缅边境固守在所谓“金三角”的原国民党分子,在我滇南一线频繁活动,他们虽非毒枭,但流传毒品,且非法搞武器交易。我奉命去金平加强民兵联防。   金平原是我常去的地区,那哀牢山老林的云雾,那金水河两岸鲜红的太阳花,经常会引起我的思念。啊,岩都和娜香又是多么热情好客而又勇敢机灵的民兵 !我真想念他们。屈指算来,他们的儿子怕也有三十七八岁了。   岩都家住在藤条江畔的水湾寨,因幼年丧母,父亲给他找了个后妈,使得他性情孤僻,窜山游水,成了他唯一的爱…  相似文献   

20.
作为费孝通的学生 ,我一直想好好总结一下 ,在他的门下究竟学了些什么。但每次提起笔来 ,总感到想写的东西很多 ,却又有些无从下手。利用春节的空闲 ,将先生的著作搬出来 ,选择代表性作品又读了一遍 ,似乎对费孝通的学术思想 ,又有了更新也更深入的理解 ,先生的音容笑貌也时时浮现在眼前。考上了费老的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认识费孝通先生 ,是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我是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学生。有一天系里通知到地下礼堂听讲座 ,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讲———通知的老师显得有些激动 ,因为费先生从1952年院系调整后就是中央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