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20世纪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剧烈变革的时代 ,孙中山描绘了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推进社会变革的蓝图 ,并为之实现而奋斗一生。但孙中山始终未能夺取全国政权 ,而夺取全国政权则是先进阶级推进社会变革的前提和保证。孙中山之所以未能夺取全国政权 ,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原则、“从来不曾有过真正的革命军”和长期没有使武力与农民相结合 ,而这些主观因素既导源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又同孙中山本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 如何认识中西社会和中西文化差异,是直接关系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有关近代中国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文化思想,自然也就很值得深入探讨.对孙中山的文化观及其与中西文化关系问题,近年不少学者已有专文论及,大体肯定了孙中山在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为其思想主体的同时,也积极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成分以为补充,而对孙中山在文化的比较与选择中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局限及其与传统儒学之关系却较少作细致的、系统的剖析.本文拟在此基础上,透过孙中山对中西文化的认识,侧重分析其政治观、文化观、伦理道德观方面所存在的缺陷及其与传统儒学的关系,谈谈若干不成熟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也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最有成效的政治家。他一生著书立说,全集就有二三百万字之多。然而,他不作诗,也没有发表过诗,这也是事实。长期以来,流传着孙中山能为诗,证据是《挽刘道一》七律诗和镇南关之役马上吟  相似文献   

4.
关于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研究,前人多从社会经济的视角进行评价。本文式图通过剖析孙中山民生主义在国际关系、区域关系、阶级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引喻,阐述其和谐共融的文化取向,从而揭示孙中山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理论启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民本主义在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中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批判封建制度、追求社会变革的思想,并且出现了否定剥削的乌托邦倾向.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变革又促使人们重新发掘早期启蒙中的新民本主义,并且在对未来社会目标的构想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孙中山的新民生主义是建立在"以民为本"之上的,他把民本主义推向极致,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历史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6.
孜孜探索富国利民的精神,顺乎历史潮流而不断创新的精神,背负民族希望奋发向前的精神,日益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求实精神,为振兴民族经济和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基调,使它永垂后世,日换星移而不朽。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宝藏中的明珠,值得我们回顾和研究。孙中山先生为振兴民族经济,毕生致力于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陆炎 《东岳论丛》2002,23(3):80-82
在 19世纪末和 2 0世纪初兴起的立宪思潮中 ,孙中山不但择取了共和立宪的社会变革主张 ,而且对清末新政时期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的君主立宪论均有深刻的认识。尽管无论是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都带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意义 ,但 2 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共和立宪的选择反映出孙中山的这一变革思想更为顺乎民意。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潮中的孙中山与日本明治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其思想理念博采众长,“取法乎上’,其对日本明治维新迈上近代化的变革大为推崇,在其追求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及其实践中,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作为其改革近代中国现状努力的一种借鉴,影响巨大,可以说孙中山先生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和实践,在很多地方都留有日本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9.
由孙中山基金会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主办的“孙中山与20世纪中国的社会变革”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1月20日至23日在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举行。会议开幕式由孙中山基金会副会长张磊教授主持,孙中山基金会会长欧初致开幕词,中山市副市长姚志彬致欢迎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经伦参加了开幕式。出席会议的有:大陆学者章开原、张岂之、王学庄、尚明轩、黄彦、张江明、方志钦、林家有、邱捷、段云章、桑兵、周兴校梁、李吉奎、李玉贞、朱宗震、盛永华、徐万民、冯祖贻、李华兴、苑书义、杨春波、杨万秀、王杰、谢本书、马小泉、罗福惠、萧致治…  相似文献   

10.
近代思想家杜亚泉对达尔文、斯宾塞式的竞争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过程、给近代中国的政治及社会秩序带来的消极影响,它在欧洲的本来面貌和被误解的状况,它与近代中国一系列社会变革的关联,以及进化论冲击下近代中国呈现出的文化取向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同时,他还改造了进化论,提出具有多重思想特色的"唯心的进化论"。杜亚泉对进化论的反思与改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进化论在近代中国的面貌及其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纷繁复杂关系,更在思想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进化论中的诸多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然极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内容之一加以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的政党作业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相始终,他既是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倡导者、组织者,又是百折不回的实践者,其政党作业的变征与与时俱进取向相脉承,其理念以矢志共和、精神至上相一贯。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在其4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的近代史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本文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从三个方面对孙中山的思想与实践加以阐述。首先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并与形形式式的反动势力作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其次是以三民主义为民主革命纲领,以振兴中华为最终目的,以拯救中国之危亡;三是旗帜鲜明地主张“大同主义”,反对分裂祖国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良心”首现于《孟子》,其基本内容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仁义之心。文章力图以“虑”与“求”、“能”与“为”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良心”无选择性指向、不为目的所役、既有先天直观性又不失后天行动力量的特质,进而呈现它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本源之义。  相似文献   

15.
黄兴和陈其美是"多年患难之交",辛亥之役前后,两人意见一致,交谊甚深;但至癸丑之役后,黄、陈政见发生严重分歧,感情几近破裂."宋案"以后"武力讨伐"和"法律解决"的反袁方略都是对中国国情缺乏认识的错误选择.癸丑之役是一种冒险主义行动,黄兴反对冒险主义,不应受到指责.陈其美总结和反思癸丑之役,完全赞同和全力支持孙中山重建中华革命党,竭力推颂孙中山的权威主义,与黄兴的非权威主义尖锐对立,彼此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这是黄兴和陈其美这对"谊逾骨肉"的"患难之交"走向分裂的重要缘由.但黄、陈反袁目标一致,陈遇害后,黄诚挚地表示了对这位故友的伤悼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6.
王丽  孟军 《学术论坛》2005,2(10):137-140
地方自治思想是孙中山以“三民主义”理念为核心的宪政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梳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其思想的两大来源:西方的政治制度经验和中国历代政治统治的经验;并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层面指出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最后简述了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黄花岗闽籍烈士应为23人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1年农历3月29日,广州爆发了震动世界的广州黄花岗之役。这是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有深远影响的反清武装起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其予以很高的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全国久蛰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相似文献   

18.
牛田盛 《兰州学刊》2007,1(3):24-27
社会变革的进化模式和革命的模式都曾作为现代化方案在20世纪中国现代化舞台上轮番上演,均对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现代化路向不能凭空产生,在设计中国现代化路向时应注意到历史的连续性,兼顾创新与保守,所以解决中国现代化路向不假外求,应以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既有业绩为起点,不能忽视作为今日中国"现代化传统"的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前人的现代化观念.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第一篇太和篇原注此篇首明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而作圣之功下学之事必达於此而后不为异端所惑盖即太极图说之旨而发其所函之蕴也广权按横渠之学本於中庸极於周易又旁通乎释老诸书而祛其蔽故船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