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五届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会学术年会在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召开,年会针对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对影响报告文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年会主题表明,新的启程既是对自身发展的呼唤,也是在寻求自身发展突破创新;年会对报告文学的发展现状、观念范畴、理论研究等一些重要问题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和研讨.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走过了百年历程,而今正面临向纵深发展的关键节点.毋庸讳言,无论是报告文学的创作还是理论批评,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混乱和认识误区.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和规律.本文认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内容的客观性、思想的批判性、文本的透明性为核心要素的趋同性;二是由反映对象的丰富性、创作主体的差异性、表现方式的多样性协同而成的异质性.厘清二者的内涵、特点、要求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认识并创作报告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郭兆昆 《齐鲁学刊》2005,(3):106-107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真诚地反映社会现实是报告文学的精髓。扫描20 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报告文学的发展与时代同步的足迹。遵循写真求实之道,忠诚于社会现实问题,追求真实性与文学性的高度统一,仍为当今报告文学创作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4.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0,21(2):69-72
报告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型文体,它萌芽于“五四”时期,30年代开始了报告文学的自觉创作,抗日战争及其以后,报告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成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的诞生 ,得力于近代新闻事业的兴起与繁荣。在报刊媒体的影响下 ,传统纪实文学的传播观念、价值判断与接受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文体样式的嬗变渐趋新闻化。在这种以文学写新闻 ,以新闻写文学的双重要求下 ,报告文学以报纸为依托 ,一面吮吸着古典文学的丰富营养 ,一面逐渐突破旧文学的藩篱开始萌生。它在承袭传统风土记、游记、人事杂记、战记、传记、灾祸记、离乱记等基础上 ,形成了旅游考察报告、事件报告、人物报告、社会问题报告等多种范式。目前 ,报告文学创作与报纸的关系正日渐疏离、而渐呈与纪实文学相融合之势。因此 ,如何看待报告文学与新闻的关系 ,如何对报告文学与报纸媒体的特殊关系作出新的价值评估 ,就成了当代报告文学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史传报告文学"是新时期涌现的报告文学流派之一.它不仅导致了报告文学的深刻革命,而且向传统中国文论提出了有力挑战.它的发展,大致经过了1980年代的发展期、1990年代的兴盛期和新世纪以来的深化期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都伴随着报告文学观念的重要变革.它逐步将报告文学传统的旧"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发展成了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与文史兼容的复合性.本文试结合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生态报告文学创作包括两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环保型”创作;二是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的“生态型”创作。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其中最主要、最明显的有三个方面:在作家的生态理念上,人类中心主义依然存在;在揭示各种生态问题上,展示现象有余而挖掘根源不足;在艺术表现上,生态审美的能力和水准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文军 《社会科学》2006,1(12):179-187
长期以来,人们对报告文学的主体特质缺乏深入探究。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报告文学第一个辉煌时期,宣传性作为报告文学的主体特质对这一时期报告文学的创作繁荣起了很大的作用。宣传性是解读该时期报告文学的重要路径;宣传性在报告文学主体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比其它特性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各种矛盾是报告文学宣传性的社会诉求;报告文学的宣传性特质是一个有价值的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春雷的报告文学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宏大叙事的特点。纵观李春雷的报告文学创作,经济改革就像一条核心线索,贯穿其创作的始终,最终聚合为鲜明的叙事主题"改革"。在真实地再现事实的基础上,李春雷的叙述不拘泥于个别事件的即时报告,而是以事件为酵母,展开对社会、历史和文化全方位的思考。在写作过程中,李春雷致力于报告文学文体新品格锻造的努力,使其创作呈现出跨文体写作的特征。李春雷报告文学的宏大叙事,取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五性"与报告文学之"文学"观念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性"问题是报告文学理论建构中的关键,它长期影响着报告文学创作与理论的发展.实际上,"文学性"在内涵上不断发展和深化,在外延上不断向"非文学"开放与扩张,从而使报告文学在取得辉煌成就时也逐渐形成新的审美特色,并导致其本体的传统"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发展成了现代新"五性"--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文史兼容的复合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传统的狭义"文学性"积极影响报告文学取得了与小说等虚构文学并驾齐驱的"文学"成就;另一方面,它在哲学、历史等"文化"的挑衅与侵袭下发生深刻变革,并在新旧蜕变、交汇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文学"观念--渗透于"新五性"之中的广义"文学性".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报告文学"面临困惑和挑战.相关理论的研究需要拓展,思维模式要转换,要研究其现代性问题,学术性有待加强,研究话语有待成熟."网络时代的报告文学"更需伦理道德和职业良心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报告文学是近代文化转型的产物.梁启超是其中的奠基性人物。他以亦报人亦政治家亦文学家的组合角色,进行着报告文学的文体实验。其作品由新闻、政论、文学三元组合而成.成为发生期中国报告文学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报告文学继续在题材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其中最集中、突出的是农民与土地问题或"三农"问题.这一题材创作,不仅是近年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热点或一大景观,甚至还构成了整个文学界或整个社会的一股思潮.其中影响最大或最有代表性的,是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何建明的<根本利益>,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胡平的<战争状态>,赵瑜、胡世全的<革命百里洲>和朱凌的<灰村纪事>与魏荣汉、董江爱的<昂贵的选票>等.它们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再度繁荣,而且对中国文坛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龚举善 《学术论坛》2004,(3):111-115
现代传媒的发展与报告文学的转型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从报刊、广播、影视直至今天网络媒介的转轨,报告文学也由最初的口传形式相继转进为纸质报告文学、广播报告文学、影视报告文学和网络报告文学.这或许表明,借助于现代传媒的不断革新,将来时态的报告文学完全可能获得更为博大、灵活的生长空间.  相似文献   

15.
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的有力的武器和文学战线的“轻骑兵”,随着我国人民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历史性的转折而得到巨大的发展。报告文学的创作空前繁荣(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的多样性,以及作者队伍的壮大),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的讨论也异常的热烈,近几年来就有几次全国性的讨论:1979年6月全国三十一所大专院校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在武汉举行报告文学座谈会,1982年《文汇月刊》、《时代的报告》先后开展报告文学专题的讨论。这二次讨论都涉及到报告文学的性质、创作方法、时代精神、真实性等原则问题,比较1963年首都新闻界和文艺界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的讨论都大大深化了。但就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这个核心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关于报告  相似文献   

16.
晚清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报告文学的发生期。此时期的梁启超以其新闻事业家、政治家(政论家)、学问家(文学家)的独特角色组合,成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者,扮演着“开文章之新体”的文体实验师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马建辉 《云梦学刊》2010,31(2):124-127
何建明是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作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地处理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核心价值体系,艺术地处理了反映与引领的关系;坚持推陈出新,成熟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这既是作家的创作特质,也是我国报告文学创作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周淼龙 《云梦学刊》2013,(5):158-160
2012年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研究的重大收获,是章罗生先生出版了他潜心研究多年的《中国报告文学新论:从新时期到新世纪》。这值得为作者贺,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界贺,为未来的报告文学学科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总的历程,是从茅盾所期望的小说化路子折向夏衍《包身工》那种“论文式的‘报告文学’”的写法。其理论的发展,是从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中,辩识其特征,到围绕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特别对能否适度虚构与合理想象的问题,展开长期的论争,最终走到因否定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而无法认识这一文体的地步。实践进一步揭示,报告文学是散文中时代感最强的写人记事并可以直接加入作者议论的一种文体。它的本质特征是史实性,它可以由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作一定程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20.
可能与现实:走向强势的报告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时代文体” ,报告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特定社会文化生态的激发。言说报告文学将会终结 ,这是感情用事式的缺乏事实与理论支撑的臆说。新的世纪无限壮阔、无限丰富、无限复杂的社会现实存在 ,报告文学作家坚守关注国计民生、守望人类价值原则的高尚的文学精神 ,以及视觉文化时代 (“全媒时代”)纪实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的受众因素等等 ,都使报告文学有可能成为新世纪一种强势文体。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是两个内涵和外延差异甚著的范畴 ,不能简单地以纪实文学替代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