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备建设生态城市的自然条件,并在生态经济、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生态建设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五个原则,并阐明了如何将长春市建设为生态城市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从以生物界为中心转向了以人类社会为中心,从而开始了生态学与社会科学日益结合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生态观便应运而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态观是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与机制,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进而使企业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发展一体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4.
本文探讨了教育生态化的内涵,结合传统教育发展观向教育生态发展观转变的趋势,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为现代外语教育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并参照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针对外语教育的特点和高等院校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以期实现高等外语教育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5.
6.
7.
8.
黄河49%、长江26%、澜沧江16%和黑河40%的水量源于青海,而且都是无污染、清洁的水质,这里素有"中华水塔"、"江河源头"之称。"三江源"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各个国家都在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危机席卷全球,生态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她对生态危机理论的剖析,对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以及她的和谐理念,都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然而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我国总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还在逐年增强,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来体验和完善现有的制度,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老子的生态思想这一论断的提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特别是人类发展怎样顺应自然和历史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美学观点的角度阐明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的美学研究的重要性,探索分析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运用,审视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美学问题,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使城市的建设符合本土特色又能融合现代发展的需要,创造出优美的城市,以影响人们美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2.
铁岭市现共有水库103座,但由于各种原因,许多水库存在着防洪标准偏低以及工程本身质量差,形成了大量的病险水库。采取的对策加大资金投入,做好病险水库的安全鉴定,提高设计施工的科技含量,加强管理,确保除险加固的质量。保障工程的安全运行,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生态文明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以来,更是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学术界对什么是生态文明及其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也都提出了许多具有参考价值的看法。本文拟对这些观点作一简要概述,以深化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16.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文通过对日本学者岩佐茂的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分析比较,对践行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众所周知,目前生态日渐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首先解决教育问题,而青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 相似文献
19.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得以明显提升,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全世界第一,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技术虽然不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唯一原因,但却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有效地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技术。本文从为生态技术提供价值导向,为生态技术提供物质技术基础和营造有利于生态技术生长的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如何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唯有这样才能解决生态技术短缺的现状,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完善的生态文明立法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生态文明建设法治保障的基石。但当前生态文明立法体系不仅存在“体系结构混乱,法律协调性差”的缺陷,也存在“体系模式有失灵活,无法兼顾生态系统整体性”的不足,还存在“体系立法内部不相匹配、体系缺乏有效监督审查机制”的缺憾,已经无法满足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的法治需求了,必须在坚持“一元两级多层次而又不加制衡”的总体立法体系为导向的基础上,以“立法权限、立法载体、立法运行”这立法体系三要素为着眼点来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