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命叙事把对人类肉身生存境况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境界的精神追求;它描述生命从物质到精神的孕育、产生、冲突、升腾的变化过程,是在对生命现实反思基础上的想像和升华。生命叙事的起点及归宿都是对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渴望和追求,它把叩问人类心灵的意义、建构理想的生命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小说叙事是以生命为主体的叙事,可以称之为生命叙事。它从对肉身的关怀逐步推进到类似宗教的精神境界。对生命现实的沉痛反思,对人类心灵意义的叩问,并且力图给人类的心灵以慰藉和照耀是生命叙事的基本使命,其最终的目标是催发、振奋人的蓬勃强健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结合萧红个体生命体验对《生死场》创作的影响,从生存危机体验对宏大叙事话语的遮蔽、女性生命体验与自虐性叙事策略、个体情感体验的自传式体现三个方面,讨论《生死场》与萧红生命体验的紧密关系,试图还原文本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命哲学是从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到对整个世界的揭示,把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社会历史进程紧密地结合起来考察。生命哲学的文学文本阐释首先是对文本生命状态的感性体验,再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理性的反思和判断。阐释的目标是以崇高的心灵和执着的人文精神照彻文本,从对生命的审视和建设来实践对个体价值的终极关怀、对生命缺陷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精神出路的苦苦探究。  相似文献   

5.
在刘亮程的小说《凿空》中,日常意义上对时间线性与刻度化的体验方式被个体式的主观体验所代替。小说通过农民语言和文学世界的艺术交融、多视点折返式的叙事视角和对描写的不断堆叠,展现出阿不旦村弯折的时空、非线性的时间体验以及凝滞的瞬间等时空特征。书中的叙事时间因此显得凝滞迟缓,故事的呈现方式在回忆与当下中交叠,其指涉不仅是刘亮程对南疆现代化进程的忧思,也是人类心灵对时间和空间的主观体验。因此,小说的中心意象阿不旦村可被看作是人类心灵的对应物,《凿空》的时空特征也因此拥有了象征层面上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道德是人与生命之间的道德关系,个体生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从生命的视域看,生命道德教育主要具有生命性、开放性、感动性、促进性和叙事性。其中,生命性是最为根本的特征,它意味着教育要遵循与尊重个体生命的遗传独特性和体验表达的独特性,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经历与经验,顺应个体生命成长的时间性。在一定程度上讲,感动将个体生命中的道德情感激活,并呈现它自身及道德行为。生命叙事沟通与交流着生命感受,激活、生成生命需要,提供个体生命成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杨珺 《南都学坛》2005,25(2):57-59
女性新历史小说是女性对于男性中心历史叙事的一种突破,在这种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中,女性立足于个体生命体验,作为言说主体,揭示历史对女性的遮蔽与改写,质疑所谓历史客观真实,大胆虚构,建立起女性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符号形式之一。它构成璀灿斑斓、富有神奇艺术魅力而超越时空的人文景观。文章主要从呈示人类生存状态、体验个体生存心理、思考人生命运价值三个层面,来观照中国古代诗歌对人类生存、生命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成为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生命教育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的肯定和生命价值追寻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生活世界并通过生活世界呈现出来。因此,生命教育应该立足于生活、回归生活,在感性的生活中感悟生命、体验生命、敬畏生命。这样,生命教育就不再是一种说教,而是心灵之间的交流,生命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是中国现代最具艺术魅力和艺术影响力的作家之一。白先勇的创作基于对人心人性、人的命运和生命意义的永恒叩问与终极关怀,在历史的沉浮和时间的洪流中,以个体和个体的命运的形式来表现人类多舛莫测的生命本然与必然;在万树花开的"心灵镜像"中,映现人生的幻变无常和挥之不去的孤独,期冀"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表达出来",疗愈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孤独之哀、情欲之痛和时间之殇,以寻求自我的救赎和对人类永恒困境的突围。  相似文献   

11.
路遥小说<人生>以言情和乡土叙事为外在修辞方式,暗含了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的紧张对立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书写了现代性追求的质疑与困惑,表现了作家对这一主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塞维其传》是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早期的重要作品,一直为众多评论家和读者所喜爱和关注。论文运用文本细读,考察了《塞维其传》的传主理查德·塞维其的真实原型,具体解读了真实文本背后的虚构元素,比较了 传主与虚构小说和浪漫传奇中主人公的相似之处,论证了叙述者的声音对于表现传记主题的影响,分析了约翰逊如 何利用虚构和现实的融合来表现普遍的人性,更好地实现道德说教。全面地看,《塞维其传》中的虚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真实人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要合理收受自然的“馈赠”及“回报”,首先要有惜生情怀,有善性的姿态,能有机和谐修行,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条件下与非人类生命同行有机—过程。人本是“善性”存在,理应对非人类的万物生命怀有尊重感和怜悯之情。非人类生物的生命能够成为文学叙事的重要对象,成为关系性的“中介”,呈现文学的一种本有之态。文学与人的其他精神活动协同调节,与人的物性肌体相契合,合力作用生命有机体。文学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的一切存在有机感应与交融,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结构及多重意义指向,使生命机体能够有精神导向性。文学叙事的惜生情怀,能够畅叙生命,其关注点不只在人的自体生命,更在明晰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命有机交往。非人类生命的生物习性和独有的坚守、韧性,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及相互间互动、互生机理的适应且遵循,是其生命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人类对此深层认知及体认,不仅能使人类习得对非人类生命救助的技法及策略,更能成为人类自我守持的必选之策。对于文学而言,惜生也好,救助也好,既能解构一种“最后”之境,也能通过朝向未来的伦理叙事明晰当代人如何为子孙后代行伦理善事。  相似文献   

14.
"敬畏生命"是史怀泽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敬畏生命"中的生命,不是仅指人类,更强调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生物.史怀泽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但只有人才能承担起"敬畏生命"的道德责任.以史怀泽"敬畏生命"理念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在当今仍然不断发展,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无数个体的生命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实,生命问题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生命哲学重视把个体的生命状态和社会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考察,从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到对整个世界的揭示。以生命哲学阐释文学首先是对文本中生命状态的感性体验,其次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理性反思和判断,从对个体生命的审视来实践对生命缺陷的深深忧虑和对人类精神出路的苦苦探究。生命哲学的文本阐释坚定地秉持人类的理性精神,以理性精神之崇光照耀、泅度在现实生存中深受煎熬的人们,给他们指出超越的道路并赋予其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生死疲劳》与朱天文的《巫言》在2008年“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终审时对决。《生死疲劳》从人畜六道轮回的观点,写半个世纪中共政权下的农村变化;《巫言》则由一位深情却孤意的女性娓娓诉说生活与创作经验。决选的结果由《生死疲劳》胜出,《巫言》的成就其实可以等量齐观。若以1949年标志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至2008年适为一甲子的结束,60年来的中文小说精彩纷呈,以朱天文和莫言各自所占的位置为探索的起点,可以探讨他们各自所承袭的写作渊源和所延伸的谱系,并且进一步借着这两位作家的创作,反思当代中文小说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苏童在打破固有叙事模式,力求全新的叙述话语和方式的"先锋"性的同时,努力在想象和现实之间寻找一种关涉人类生存的契合点。苏童不遗余力地挖掘普遍人群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境遇,写出了人类的生活里潜藏的荒谬、无奈、美的幻灭、命运的强势压迫等一系列质素,使他的作品真正触及人类生活的暗影。孤独、荒诞以及叙事伦理意义上的苦难书写构成了他一贯的生命叙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