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编者按1998年11月20日,“全面、准确理解十五大精神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视角,对十五大召开一年来的有关学术观点进行了讨论,廓清了理论是非,统一了认识,对全面理解和...  相似文献   

2.
1989年8月31日省社科院哲学所就近几年来哲学界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及如何澄清理论是非,发挥哲学伟大认识工具作用等问题召开了座谈会,南昌地区的哲学理论工作者50余人参加并进行了热烈地讨论。现将部分同志的发言摘登如下:  相似文献   

3.
怎样处理好政治和经济、革命和生产的相互关系,是实践中经常碰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造成严重危害。为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相互关系的理论,深入揭批“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分清路线是非、思想是非、理论是非,本刊开辟“政治与经济关系讨论”专栏。上期刊载的蔡钤同志的文章,本期刊载的关梦觉同志的文章,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欢迎大家继续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社科联和四川省哲学学会于1989年12月18日至20日在成都联合召开了“四川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参加讨论会的有哲学理论工作者、基层领导、党政及企业宣传部门、新闻单位的同志共90余人。 会议就如何贯彻党中央关于学习哲学的指示精神,如何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澄清哲学上的理论是非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8月21日,本刊与《毛泽东思想研究》编辑部联合召开学习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座谈会。在会上发言的有杨超、冯举、刘茂才、章玉钧、冉昌光、王克修、李绍明、谭继和等10多位同志。座谈会紧紧围绕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结合各个学科实际分清理论是非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语言的共性是本质的、核心的,差异、个性则是非本质的、边缘的。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探讨了英汉语法的共性。  相似文献   

7.
逻辑学家对于社会大众需要回答一个问题即:对于理论之外的日常生活,逻辑是什么或应当是什么。本文从“鉴别是非好坏”这一广为接受的逻辑观念出发,试图表明:(1)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但道理看法存在是非好坏之分。(2)“鉴别道理之是非好坏”的推理,也经常因急于下结论而出错。(3)一切鉴别型推理都是有前提的,逻辑批判并非怀疑一切。(4)所谓鉴别是非好坏不等于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它力图通过推理来“认清生活事实本身”。  相似文献   

8.
9月19日,四川省党的建设研究会邀请在蓉理事和参加省委党校党的建设研讨班的部分同志以及省级有关单位、高等院校的同志举行理论座谈会。会议以党的四中全会精神和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指导,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和中组部工作会议所确定的重要任务,对于在党的建设领域中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澄清理论是非,加强对党的建设的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同志不愧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当真理标准讨论处于十分困难的时候,邓小平 同志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因为有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引发的。“两个凡是”这种观点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判断一切理论上、方针政策上的是非标准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两个凡是”的观点把领袖的决策和指示,当成判断一切理论是非、方针政策是非的标准,即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一种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它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校对中“校是非”的必要性,认为原稿中有差错需要“校是非”;校对主体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要求养成“校是非”的习惯;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要求“校是非”。文章进一步论述了“校是非”实现的条件,认为校对主体的责任心、怀疑精神是“校是非”的前提,校对主体的自身素质是“校是非”的关键,实行激励机制才能把“校是非”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当前理论战线面临的重要任务是,坚决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澄清理论是非,深入持久地批驳资产阶级自由化观点,全面系统地强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声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研究探讨改革开放中的新问题,为统一思想认识,振奋民族精神和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良好的舆论环境,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下面发表的6篇文章,就是我们根据这一任务的要求,组织本区的理论工作者所写的。加强理论工作,最关键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地位。我们欢迎广大理论工作者就这一问题以及当前理论工作的其他重大是非问题,来稿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自然与人的辩证统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哲学变革的一个重大成果。只有坚持这一理论,才能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体化哲学,才能划清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才能有助于澄清目前哲学讨论中一些理论观点的是非。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是非"问题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键。"百家争鸣"是庄子反思"是非"的思想背景;"是非无定"的逻辑困局以及"成心"是产生"是非之争"的直接原因。在庄子看来,"是非之争"有三个弊端:异化个体的心灵,扰乱社会价值,也是"道之所以亏"的最大诱因。由此,庄子提出了"以明"、"以道"的方法,分别从心灵和天道两个方面观照外物,以消解"是非之争"对人、世、道的三重伤害,从而超越"是非之争",而进入"理境"与"境界"相交融的"是非之境"。  相似文献   

14.
濠梁之辩显示了庄子对理解问题的哲学思考,在理解问题上庄子关注的是理解何以可能。庄子认为境域差异和成心引发的是非之辩,是阻碍相互间理解的两大因素。境域偏狭者拘于一方,难以理解大道;自师成心者相互攻讦,理解却被是非之争所取代。针对这两大理解之蔽,庄子以"道通为一"的理论,肯定了差异与相通的并存不悖,警醒人们不能自我封闭,应用"以道观之"的视角俯视差异,应对是非,以不断生成和更新的状态容纳他者、理解他者,这构成了庄子对理解何以可能的一种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人权是人作为特定社会成员的权利,是以法律形式表现的个人同国家的关系。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人权观。毛泽东的人权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毛泽东的人权理论,有助于驳斥被西方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理论家颠倒了的人权是非观念,进而有效地保障和促进各国人民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16.
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年11月16日至17日,由上海《学术月刊》杂志社和上海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的劳动和劳动价值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上海、北京、厦门、杭州、福州、武汉的老中青学者共聚一堂,就劳动价值论如何与时俱进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怎样深刻理解、全面把握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卫兴华认为,要澄清对马克思有关理论的误解。第一,劳动并不一定都创造价值。不应提出这样的理论逻辑:承认是劳动,就得承认它创造价值;如果不创造价值,就不是劳动。在经济学说史上,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非马克思经济学,都区…  相似文献   

17.
致读者     
《江淮论坛》在中共安徽省委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内外理论界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经过短期的筹备,现在和读者见面了。这是我省理论战线上的一件可庆贺的事情,也是我省加强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横行捣乱,我省原有的理论刊物都被迫停刊了,理论队伍也被打散了,许多思想理论是非被颠倒了。这是一场罕见的浩劫。现在,还需用大力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1997年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讲话时郑重指出: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要做好这一点,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因而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是个关键,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新问题和新特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首先,在内容上,体制转轨的明确性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模糊性出现明显失调。一方面,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本身在具体的准则、要求上是非确定性的;另一方面,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定、准则是非确定性的。由于这样的模糊性,体制转轨时期的诸多领导,在可以清醒地明了怎么样做一个  相似文献   

19.
1953年3月6日凌晨,苏联莫斯科电台向全世界宣布了斯大林已于3月5日逝世的消息。如今,斯大林去世已整整41年了,对于他的功过是非,历史已有了定论。然而,令人感兴趣的是,关于斯大林死亡的原因,一直悬在人们的心头,成了历史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近几年  相似文献   

20.
谭兵 《船山学刊》2001,(1):59-62,33
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在孔子之是非与吾心之是非二者间,盲目尊崇孔子与儒家经典,以孔子之是非为万事之定论.自阳明提出以心为准绳,虽出自圣贤,若不足信,也不可作为是非之标准的思想以后,给后学以极大的鼓励.李贽深刻领会阳明思想的精髓,张大阳明的怀疑精神,以为孔子之是非不足为据,提出要以童心之是非取代孔子之是非,最后由"是非无定"论走向了"是非定于童心"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