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胜利迄今已是50个年头了。这场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不仅使中华民族百多年来谋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素志如愿以偿,而且也使东方法西斯侵略势力为之崩溃,它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而久远的影响。正确评价抗日战争的历史功绩,这是史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就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斗争中,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居历史地位作以初步探讨,作为对抗战胜利50周年的纪念。 一、在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斗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扭转中华民族危难命运的历史枢纽,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第一,从民族革命斗争的发展上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反侵略战争由失败走向完全胜利的转折点。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独立的中国被资本主义列强置于“瓜分豆剖,鲸吞蚕食”的悲惨境地。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摆脱民族的危难命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英勇斗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基于共同的身份认同、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文明根脉、共同的价值追求等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从传统的自在民族到现代的自觉民族、从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走向民族复兴的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文明共同体,其内核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平包容的文明传统流传至今,推动着中国和平崛起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价值共同体,凝结着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建设好多民族融合的共同家园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期待。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多灾多难的世纪,但又是一个千锤百炼的世纪。世纪之初是八国联军入京,中国沉沦于历史谷底;世纪之末是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以东方巨人的姿态昂首讫立于世界。是什么因素支撑着我们民族走过了这一段艰辛坎坷的里程?是延续五千年而不衰的中华民族精神。当我们回首起伏跌宕的百年史时,我们决不能在感性的王国长吁短叹或兴奋激动,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它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认同。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历史基础,从外来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中华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线等进行分析,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认同中华民族,反对分裂祖国,反对撕裂族群文化。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中国史是这种意识的历史基础。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性意识的民族化表现,是民族意识的成长和升华,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意识的中华民族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了历史上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各种民族主义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种意识里,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都应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程度,事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大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核心内容;国家认同抑或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基本依托;坚持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共同推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实现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有利于整合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融合国内各民族共同利益、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的建构,需要进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共同体认同的锻造、中华民族国家政治共同体认同的建构、中华民族经济利益共同体认同的形塑、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共同体认同的模铸。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对"五胡乱华"与"孝文帝改革"有着不同的评价.清末认为五胡乱华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孝文帝改革是北魏衰落的根由.民国成立后,认为五胡之乱尽管给中原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这些北方民族最终同化于汉族,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强调这些北方民族对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和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认为各民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中华民族.这一评价变化过程,是中国民族认知不断发展、不断调整叙述策略以建构民族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应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总目标与历史方位。精神纽带是继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后,我国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的又一重要话语。精神纽带强调了中华民族精神形成过程中能够凝心聚力,使得各民族人民精神相依的连接性内涵与机制,为较为抽象的“共同体”理论提供了更明确的理论阐释。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历史逻辑、现实基础、文化传承与理性建构的结合,主要体现为“四个一体”:一是家国一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交融;二是各族一体,各民族之间紧密交融,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三是治理一体,各民族、各地区在发展进步、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共享与平等互助;四是命运一体,以“两个共同体”为理念,各民族之间、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同时团结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纽带作为中国特色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精神纽带建设不但可抵御前进过程中的风险挑战,还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持续与强劲的精神动能。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重要成果,《袁世凯》的成功在于:运用历史文化心理美学的创作方法,使一个幽于成见的历史题材和人物形象得以深化;将大陆的尊重史实的表现方法和金庸式的历史演绎的表现方法相融合,使人物的命运遭遇与历史的风云变幻有机地交织在一幅波澜壮阔的图画中;通过袁世凯个人命运的历史必然性的展示,反向地再奏起民主与科学的号角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自觉的最初形态与步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开始产生自觉意识。在中国传统的种族意识和西方种族进化理论影响下,中华民族自觉首先表现为“种族”自觉的形态。对西方民族国家的理论和模式的探索使中华民族精英试图用民族自觉来置换种族自觉,却出现民族共同体认同的分化局面。最后通过对中华民族一体的历史传统和现代命运的体认和反思才确立中华民族一体自觉。这一曲折的自觉进程凸显了中华民族结构的独特性和中华民族一体认同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编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中国历史》同旧课本相比,无论在内容、体例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变化。下面具体谈谈使用新教科书的几点体会。一、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新教科书《中国历史》突出的特点是增加了大量的图画,穿插在书中的黑白图画古代史部分有186幅,近代史部分有99幅,现代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民族底蕴的展现,它不但是我国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还关系到21世纪我国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幸福,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成功的根本保障.在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尽管<二马>充满着对民族歧视的愤怒,但老舍还是怀着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以他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理解和发掘,在比较东西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之不同的同时,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精神疾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来到革命圣地、红色之都延安,看到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听到一次次感人肺腑的讲解,我们的思绪不禁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往复穿梭。一个最大的疑问是:在上世纪民族危亡、战乱频仍的三、四十年代,左右中华民族命运、掌握中国历史发展主动权的力量,为什么不在老北平、南京城、大上海,反而却萌生在这穷乡僻壤的边塞小城——延安?几天的参观走访使我明白,延安虽然交通闭塞,物产不丰,但是,一经有了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那陕北的深沟、巨壑、土窑洞里便长出了中国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延安精神鼓舞下,党中央、各部…  相似文献   

14.
历史是一条延绵不断的发展长河,从1906年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设立图画手工科,到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设艺术专修科,中国艺术教育由此开端发展,湍流至今。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沉寂,现在将这两段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对研究中国艺术教育在师资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艺术创作实践等问题,具有相当的意义。一、艺术教育的造端之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深重的民族危机,唤起了一部分知识分子求强思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滇东南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一个部分。自古以来,藏缅语族、壮侗语族等族系民族在那里交汇融合,生活繁衍。那里的各民族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又自然地进行着民族交流,并在民族交流的基础上体现着民族融合,从而展示着一幅幅民族差别、依存、吸收、互补,共求生存发展,相互联络渗透的历史画面。对此进行探索,可以从一个侧面生动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演进的历史和各民族团结共处、渊远流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萧一山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鲜明民族革命史观的爱国史家,他在研究晚清的历史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华民族的自觉"是中华民族处在列强侵略危机下,发扬民族文化中的优良特性,探索救亡图强的道路,挽救民族命运的努力.他开拓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充分重视"近代中华民族的自觉"这一论题重大的思想价值和经世意义,认为晚清的维新运动、洋务运动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构成了清朝末年以来中华民族的自觉.他分析中国民族的特质,提出靠发扬"民族的自觉"来拔除病根,培植民族精神,推进民族复兴的论题,为抗日战争中的民众树立了坚定信心,起到了鼓舞民族士气的重要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族的涅磐     
"民族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民族身份认同的基础,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在回顾南京大屠杀历史场景的基础上,剖析了南京大屠杀带给我们民族集体伤痛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深层原因,进而明确了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亦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崛起,这是中国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的使命担当,亦是中华民族性格的浴火涅磐。  相似文献   

18.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是作家所理解的“以一种新的形式来展示作家所能意识到的历史和现实,或者说独特的生命体验”的现实主义创作。作品中所蕴含的关于20世纪中国历史命运的思考,在诸多主要人物的人生际遇中较为清晰地凸现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脉络。本文正是以梳理人物文化心理结构及其文化冲突为契机,来考察作品反映民族心史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诗歌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身份、语言、题材则是界定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三项基本要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诗歌本体属性的确立经历了学界复杂的论争与阐释过程。在民族身份、语言、题材的限定之下,无论是少数民族人民集体或个人创作的口头诗歌,还是书面诗歌,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方文化共同体的书写和阐释特征。近代以来"民族"被赋予了政治共同体的内涵与意义,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也在原来传统的血缘、地缘及精神共同体价值的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近代政治共同体特征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民族-国家"共同体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等价值,并生成了少数民族诗歌凝聚、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为标志的的辛亥革命至今已整整100年了。辛亥革命是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它不仅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历史进步的闸门和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中国近代化之路,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是20世纪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