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随着电视媒介技术和电视文化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现在电视观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已由"今日的消息今日报道"转向了"现在的消息现在播报"。从目前的主要新闻媒体和各大电视台最近几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电视直播节目越来越多,不管是娱乐节目还是访谈节目、晚会,都说明了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电视新闻也只有实现了直播也才能更加符合观众对信息的需求。本文针对中国电视新闻直播的趋势,结合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浅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在阿尔比的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其情节结构、角色安排、人物对白等处处体现出了仪式的特性,这一仪式性帮助剧本达成了观演关系的突破。通过在故事情节中采用共同的文化心理背景以及在演员中设置观众的"替身",阿尔比逐步引导观众参与到舞台上的仪式表演中去,达到了观众与剧中角色的共同成长,实现了仪式的精神洗礼作用。  相似文献   

3.
媒介事件作为一个特定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丹尼尔·戴扬与伊莱休·卡茨在其1992年出版的《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提出.他们认为,电视和直播是媒介事件发生的基础,通过电视进行直播才能提供最大范围观众的邀请式观看;电视天然地扮演中立和公平的角色;媒介事件可以达成类同于宗教式的社会氛围,即媒介事件的萨满教化.对《媒介事件》梳理可以发现,从"媒介事件"的原始概念出发,媒介事件的内涵和外延过窄,大量的重大新闻事件不能被定义为媒介事件,而电视作为媒介事件的介质,天然的中立无法令人信服,这削弱了此概念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4.
电视媒体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是目前最大众化、最具效力的传播媒介之一。其视听兼备、声画并茂的信息符号,快速迅捷的传播时效,家庭式的接收方式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优势。电视传播也存在不足和局限,诸如:信息转瞬即逝;线性传播影响观众的自由选择;电视传播的基本符号画面,不善于表现复杂的观念性内容。另外,与互联网的互动性、参与性相比,电视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单向性。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与挑战,电视媒体应积极利用因特网弥补自身缺陷,增强电视节目的参与性,开拓电视节目反馈渠道,增添谈话节目色彩,大力推进电视节目网上直播,并实现信息双向、交互传播。  相似文献   

5.
2018年年初,益智竞答直播横空出世,瞬间点燃用户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全民竞答、大众狂欢的盛况,这场代替浪潮是巴赫金笔下的狂欢的当代呈现。研究发现,技术构建的虚拟空间、直播模式的泛娱乐化、面具背后的身份认同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共同建构了这场互联网狂欢,竞答直播也具备全民性、仪式性和颠覆性特征。然而互联网竞答直播虽然呈现出自由、平等的特征,却无法真正契合巴赫金对乌托邦世界的描绘,它对文化的匮乏和对文化理性价值的消解仍然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6.
善政与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共识。在公共新闻事业的驱策之下,媒体问政成为"公共善治"的重要代议平台,其中电视问政最具典型性、仪式性、场景性和参与性。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典型代表。电视问政顺应了媒介社会功能的转型:它脱胎于传统客观性新闻,内生于公共新闻,又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诸多特点,从舆论监督功能到民主促进功能再到建设功能,既有所囊括,又有所超越。在注意力分散的智媒时代,以长视频节目形态"在场"的电视问政当前面临着观众离场、平台转场、节目融场的困境与挑战。在未来发展上,电视问政应向网络问政学习并与之融会,在新闻建设性等方面作出调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拓展意见表达的空间;在公共生活的对话与协商中,促进公众参与,拓宽民主广度,以充分实现其作为"公共善治"代议平台、政民互动渠道、政府协商途径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善政与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共识。在公共新闻事业的驱策之下,媒体问政成为“公共善治”的重要代议平台,其中电视问政最具典型性、仪式性、场景性和参与性。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典型代表。电视问政顺应了媒介社会功能的转型:它脱胎于传统客观性新闻,内生于公共新闻,又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诸多特点,从舆论监督功能到民主促进功能再到建设功能,既有所囊括,又有所超越。在注意力分散的智媒时代,以长视频节目形态“在场”的电视问政当前面临着观众离场、平台转场、节目融场的困境与挑战。在未来发展上,电视问政应向网络问政学习并与之融会,在新闻建设性等方面作出调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拓展意见表达的空间;在公共生活的对话与协商中,促进公众参与,拓宽民主广度,以充分实现其作为“公共善治”代议平台、政民互动渠道、政府协商途径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善政与善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共识。在公共新闻事业的驱策之下,媒体问政成为“公共善治”的重要代议平台,其中电视问政最具典型性、仪式性、场景性和参与性。南宁电视台《向人民承诺》是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典型代表。电视问政顺应了媒介社会功能的转型:它脱胎于传统客观性新闻,内生于公共新闻,又体现了建设性新闻的诸多特点,从舆论监督功能到民主促进功能再到建设功能,既有所囊括,又有所超越。在注意力分散的智媒时代,以长视频节目形态“在场”的电视问政当前面临着观众离场、平台转场、节目融场的困境与挑战。在未来发展上,电视问政应向网络问政学习并与之融会,在新闻建设性等方面作出调整,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拓展意见表达的空间;在公共生活的对话与协商中,促进公众参与,拓宽民主广度,以充分实现其作为“公共善治”代议平台、政民互动渠道、政府协商途径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规模化的直播教学实践实现了高校“停课不停学”目标,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下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契机。通过梳理高校规模化直播教学的时代特征,明晰直播教学实践之于传统教育在课堂教学、教学治理和社会服务教学等方面的创新价值,深刻辩析直播教学实践存在的现实困境。结合线下教育与“直播+”教学优势,探索新时代“直播+”线上线下混融教学范式、治理机制和研修环境的优化路径,以发挥直播教学补位作用,提高直播教学服务效率和完善直播教学生态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直播平台的不断涌现和直播场次的不断增长,很多旅游景点直播出现“冰火两重天”现象,如何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参与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本文基于信息性社会影响视角,采用情景式问卷调查法探究主播作为影响源和观众作为影响源对旅游景点直播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景点熟悉度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主播专业性、主播吸引力、主播可信性、主播和其他观众的互动、弹幕质量以及其他观众之间的互动通过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中介作用对旅游景点直播用户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景点熟悉度在主播专业性、主播吸引力、主播可信性、主播和其他观众的互动以及弹幕质量对信息性社会影响的影响过程中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为促进旅游景点直播用户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开发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国际上重大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成功经营与运作是与日益规范和完善的电视转播权市场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国内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还处于艰难的市场探索阶段,提出了有效开发国内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当电视传播进入受众选择时代,媒体不仅必须从传播内容上,也必须从传播形式上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选择性因素,才可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现在的连续剧越拍越长,观众沉浸其中看得津津有味,但面对电视栏目类节目的多集式播出却缺乏耐心。本文将从影响受众选择行为的两个角度出发,对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以及栏目类节目多集式播出的可行性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强势媒体——电视的崛起,电视受众变得越来越广泛,收看电视的随意性也变得越来越大,这就决定了受众之间语境的差异性。语境有静态语境和动态语境之分。静态语境因素是认知语用推理发生的条件,是认知语境的来源,是认知语境的补充。对话语的理解不仅要依赖静态语境,也要依赖人的认知语境。正因为如此,电视节目主持人在做节目时,就不得不根据受众的认知语境情况对自己的语言做必要的转换和补偿。  相似文献   

14.
有线电视数字化是一场新技术革命。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整体转换是社会信息化的主要阶段。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已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渠道向综合视频、宽带多媒体等现代网络媒体方向发展。用户迫切希望改变有线电视网单一的服务形式和内容,使有线网成为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面对面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了解农村电视信息服务需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探究电视文化传播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供第一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最需求的信息是新技术类信息,但电视传播农业新技术的效果欠佳;而通过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的观念改变、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提出电视虽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电视不是万能的,应正视电视传播信息的功能;电视的单向信息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农民的科技信息需求。建议利用电视媒介自身的传播优势,充分发挥电视文化信息传播的职能作用;提高电视媒体采编人员的乡村传播素质,重视农村电视节目议程设置,不同级别的电视部门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民所需,提供贴近性科技信息;同时,增加对农节目的播出时数,重视农民受众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节目的参与性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电视新闻直播存在问题的理性探讨,明确提出了我国电视新闻直播的发展取决于能否在消除一系列掣肘因素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新闻传播的零时差、零距离即直观同步播出的思路,并对直播选题、策划和人才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播市场解禁已初见端倪 ,国际传播大鳄有备而来。新闻集团的凤凰卫视中文频道、ESPN体育频道、卫视体育频道、Channel[V]音乐频道、卫视国际电影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凤凰电影频道对国人来说已不陌生 ;维亚康姆的MTV天籁村势头正旺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旗下的华娱电视落地广东。境外媒体正在逐鹿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看,电视媒介对于受众价值认同的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上海市民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职业地位群体在收视习惯、对电视的使用与满足,以及对电视内容的评价和信任程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最终促使其在一些价值观念的认同上存在某些分歧。具体体现在社会归属感、个体自利认知以及公共性观念上。因此,在新时期要重建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坚持有效地发挥电视媒介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迅猛发展,电视互动广告业务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各种新型广告形式在数字电视平台上得到不断开发。在深入了解数字电视互动广告运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而探讨数字电视互动广告的特性和优势,无论对于广告主、运营商,还是受众都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湖南卫视推出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因其较好地满足了受众使用媒介的心绪转化效用、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效用和环境监测效用,使广大受众获得了快乐、增进了彼此情感、丰富了生活、完善了自我,因而在我国掀起了一股收视高潮。其对真人秀节目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包括:要避免盲目跟风,坚持创新至上;要开展整合营销,坚持受众至上;要进行精良制作,坚持品质至上;要反应社会关切,坚持责任至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