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标准,以往学术界大致有几种提法:一是直接引用“真理标准”的提法,以是否利于实践发展为检验该项工作的标准;二是以是否符合社会规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为标准;三是以是否提高了人的社会主义觉悟和道德水平为标准。很显然,上述提法从理论上看显得过于空泛。一个科学的检验标准,检验的主客体应很明确。  相似文献   

2.
《桃花扇》以兴亡为主线,富有多重悲剧意蕴。从个人层面看,这是一出爱情悲剧,爱情让渡给了政治,家国亡了,只好以牺牲爱情来成全政治;从政权层面看,这是一出政治悲剧,一是"权奸误国",二是"忠臣死难";从社会群体看,这是一出社会悲剧,承受悲剧命运的不是某一个确切的人,而是整个社会,作品凸显了部分下层人物形象,意在疗救社会,把握人生。  相似文献   

3.
从审美意识看美的创造与欣赏,其核心问题是美的理想.美的理想是艺术家和批评家(包括欣赏者)的最高美学标准.艺术家和批评家总是以自己的审美理想为准则,或指导艺术创作(即以美的理想为追求目标),或进行审美评判(即以美的理想为衡量尺度).刘勰当然也不例外.谈到美的理想,有的研究者很重视"六观",认为那是刘勰提出的审美标准.按"六观"见于《知音》篇:"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  相似文献   

4.
"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是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两大基本原则,在一定意义上看,是对立的.但从矛盾辩证法上看,二者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转化.因此,从二者的同一性上研究从"个人主义者"向"整体主义者"转变,是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对于"法治",不同的解读,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从人类历史上看,存在过两种不同的"法治":一是以法治国的"法治",二是依法治国的"法治"。即便是依法治国的"法治",仍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权力为本位,另一种是以权利为本位。以权利为本位的"依法治国"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时,主张从社会实践出发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和继承了从社会实践出发,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方法.无论是从经典作家的思想看,还是将经典作家的思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联系起来看,或者就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思想看,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都是变动的,或者说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没有一个定型而不变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哲学视域下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哲学的视角看,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既是基于"问题意识"的现实考量,又是基于"理性精神"的理论构建。它至少凸显了这样几个向度:一是以"对话沟通"为旨趣的交往理性向度,二是以"尊重差异"为要旨的主体性向度,三是以"崇实尚行"为意旨的实践理性向度。  相似文献   

8.
略论"文革"时期的"语言暴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文革时期的语言暴力问题进行了讨论,一是构成及使用情况,分为四种,即攻击性言辞、詈骂性言辞、贬斥性言辞和威胁性言辞;二是主要的判定标准,提出了看目的、看适度与否、看使用场合与看对象等四点.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7,(7)
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可以有许多标准。在一切标准之中,我始终不放过两个最重要的标准,一是看他有无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看他有无崇高  相似文献   

10.
从灰色消费的内涵看,它包括自我保护型、自我利益增强型和权力的外在经济型灰色消费三种;从消费方式看,包括实物型灰色消费和现金型灰色消费。从表面看,不同类型的灰色消费,其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但从本质看,灰色消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所导致的寻租行为;二是灰色消费"交换"条件的完全具备;三是灰色消费的"高收入、低风险"。防治灰色消费的关键是"防治结合,以防为主",防要健全法制,治要狠治腐败型"蛛网"之中的"要员"。  相似文献   

11.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上,迈向更加全面、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为安全、更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新阶段,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国现代化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全面现代化"的演进逻辑突出体现在"全面"二字的深刻意蕴.之于"全面",从广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容布局的系统性;从深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模式的高质量性;从跨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空间布局的协调性;从维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谐性;从高度看,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性.  相似文献   

12.
借鉴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二维划分、参考科尔伯格品德心理学思想(道德推理形式与道德判断内容),从横切的静态结构看,价值品质可被解析为一体两翼之结构:价值品质=价值原则+价值智慧。以此应对价值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价值判断与选择的内容和所依据的正当性标准,二是如何作价值判断与选择,即价值智能的问题。两者相得益彰才能葆有良好价值品质,其中价值智慧是价值品质的灵魂,是价值实践中"正当""善""幸福"三者统一的内在保障。  相似文献   

13.
何文 《山西老年》2008,(11):31-31
一看材质它是判断家具价值的首要标准。现在通常的排列是:"一黄",即黄花梨木;"二黑",即紫檀木;"三红",即老红木、鸡翅木、铁力木、花梨木等;"四白",即楠木、榉木、樟木、松木等。也有人将材质分"硬木"与"软木",硬木类要优于软木类,硬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界对于司法确认性质的探讨和争论主要围绕着是诉讼程序还是非讼程序展开,而依据基本都是"二元分离适用论"下的"实质界限说"为判断标准。但实际上,对于诉讼与非讼的界分,理论界早已用"交错适用论"代替了"二元分离适用论"。因此,以"交错适用论"为基础来判断,司法确认由于具有非讼争性、解决纠纷的目的性以及程序保障的适中性,应该属于诉讼法理与非讼法理交错适用的民事案件,将其纳入到诉讼程序或非讼程序均可,关键看立法政策如何取舍。而从制度设计的本意考量,将司法确认程序纳入到非讼程序应该说更为适宜,因为非讼程序相比于诉讼程序所具有的快捷、迅速、经济及弹性的特点,与司法确认程序所要实现的制度目标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严羽诗歌理论的核心--"妙悟说"和"兴趣说"的分析,认为严羽的诗歌理论是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从创作主体方面看,<沧>以"妙悟说"为核心,对创作主体的本质及其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特质等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从作品方面看,<沧>以"兴趣说"为核心,对诗的本体构成,诗的语言特质,诗的品评标准,作了提纲挈领的揭示.而这两个方面的逻辑连接点,则是严羽关于诗的本体的看法"诗者,吟咏性情也."  相似文献   

16.
从当前反腐形势看,惩治比预防更为关键;从反腐倡廉内在规律看,惩治是有效预防的前提和基础;从功效看,惩治最有说服力,最有教育力;正由于惩治在反腐斗争具有这样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共中央在反腐斗争加大了惩治工作的力度。但是,在反腐斗争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中央惩治腐败的方针认识不足;二是惩治力度小,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三是惩治重点不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中央惩治腐败的方针,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在工作实践中,要惩治与预防并举,以惩治推进治本,从而达到惩治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结构调整是中国21世纪初所面临的难题.从理论上看,结构矛盾是由市场的不完全性造成的;从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结构矛盾又有特殊性,包括传统体制留下的结构矛盾"存量"大、经济增长速度快、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严重等.中国的结构调整必须从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入手,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除了引导经济结构向信息化、高技术化方向发展之外,重点可放在培育市场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培育企业家队伍;缩小收入差距;以需求和优势为基础选择产业方向;以产业转移成本为标准选择产业转移模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成立的基础,是它的现代性。现代性并非单数。世俗现代性,包含了较多的民间和传统的因素,强调文学的娱乐消费功能。当它从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那里取得话语主导权以后,就会要求把通俗文学纳入现代文学史,从而突破现代文学的"五四"上限。这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解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基础,二是造成处理通俗文学与知识精英文学关系的困难。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性的文学,其"五四"上限不宜突破。在坚持现代性标准的前提下,中国现代知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两翼"舞动,共同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从这样的战略性眼光看问题,急于突破学科的边界,有可能走向学科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19.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必须有一定的着眼点,通过分析"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的特征,从生产力的内部矛盾联系揭示来"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价值观,一是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二是社会整体长远利益的自然价值观,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片面歪曲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的不良影响,及正确把握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乐》2006,(8)
1、父子二人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你对事情的看法,往往反映出你内心真正的态度。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父亲说:"一定是妈妈打破的。""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我们习惯以不同的标准来看人看己,以至于往往是严以待人,宽以待己。3、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