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反讽(irony)是西方文论中意义丰富的概念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得以发展与完善。历时性的反思为考察反讽概念的知识谱系与演变进程提供了一种视域,从而更深入地探究其在不同重要时期语境中的蕴含。反讽理论由早期的修辞学领域逐渐向美学、文学等层面拓殖,尤其是在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之下,反讽也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实践形式与审美风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反讽在文学创作中包含的语言张力与叙述的客观性;二是在互联网时代的话语空间中,反讽内在批判性精神所承载的美学价值。同时,反讽理论在学术界的频繁引用与争鸣,凸显了其持久的理论活力。  相似文献   

2.
林意新  周海霞 《学术论坛》2012,(11):206-209
美国当代小说家托妮.莫里森在她的小说中大量地使用了哥特元素,并以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展现了生活在充满种族偏见的美国社会中的黑人的境遇。文章运用哥特式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小说中哥特元素在故事背景、人物刻画和故事情节等方面的运用,是分析莫里森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说反讽——对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范畴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正龙 《人文杂志》2007,(3):112-116
反讽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之一。新批评将反讽视为语言中的对比与矛盾,因此语义悖论及字面意义与语境意义的差异是其关注的核心。新批评之后,人们更多地从符号学与叙事学角度看待反讽,注意到反讽与语言多重编码、叙事分层的关系。本文认为,从叙述的表层看,反讽是隐含的作者对表层意义的取消而形成的不可靠的叙述。而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反讽实际上与主体的某种优越感、对真相的洞察联系在一起,而在叙述过程中自我又采取隐身的方式保持某种超然,使表层意义导向不能作为解释依据。因此,反讽需要双重或多重释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小说《堂吉诃德》的认知范式、讲述范式及语体范式分析着手,探讨了反讽在其叙事话语中的渗透与紧密结合,揭示出反讽与叙事二者在小说人物整体塑造上的意义及对主题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体现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时代的文化诉求和创新,其意义和地位的形成不仅与某种社会文化的转型期的特殊语境相关,而且经历了一种长期反复的符号化过程,是一种被建构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传奇》是用“参差的对照的写法”讲述着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悲剧,其“传奇”的焦点不是外在的故事情节,而是内在的人物情绪,所看取的总是常态生活中的具有非常态意义的心理传奇,因而在叙事中体现出了以“常”与“非常”之间的对立共构来完成的总体结构取向,化生活结构为叙事结构,以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的双向建构为结构要求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两端结构取向上形成了具有反讽意义的双构模式。  相似文献   

7.
言语反讽是构成鲁迅小说深刻思想意蕴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手法。反讽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摆脱了语言实指意义的束缚,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入到语义之外更广阔的领悟空间。从小说文本叙述语言的反讽、人物自我语言的反讽、人物对话语言的反讽三个角度论述了反讽艺术给鲁迅小说带来的文本内涵的张力。  相似文献   

8.
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通过描写梅肯·戴德一家三代人所追求的不同生存方式,展示了美国黑人寻找其民族文化的艰难历程.在对白人文化的完全摒弃和吸收都无助于美国黑人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时,莫里森意识到,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文化创造性的转化.文化是民族在对应生境中的创造物,美国黑人在经历了三百年的族际演化后,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民族,其民族文化必然是基于其黑人性和美国性的一种全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9.
风俗画小说所展现的富于地域色彩的文化习俗和人情世态,就其深刻层面上,透视的是一种由历史积淀、文化承传、地理囿限等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人性形态.风俗画小说的人性描写,事实上是作家对某一特定文化语境中人物心理和人物关系所作的艺术表现,由此从风俗人文的视域,对人性作了深度审视和表现.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界对莫里森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大都以各流派批评手法围绕其作品展开论述,很少有文献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考察这位作家的市场拓展与接受.本文以托尼·莫里森与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的合作为研究对象,考察莫里森在精英文化以外领域的生产和接受,论证在此过程中莫里森不仅开拓了市场,使其读者受众类型多样化,还克服了黑人作家的双重读者问题.这对于我国经典著作在文化市场上的开拓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尤其是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阅读与大众的互动,则是我们需持续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阎连科的《受活》讲述了一群河南人为了脱贫致富计划购买列宁遗体的夸张故事。小说不断地写到墓地,写到它是如何寄托着贫困的残疾村庄的人民对幸福的渴求。小说在叙事文本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它解决了中国当代文学长期困扰的不能面对的难题:如何在描写中国本土生活现实时,小说可能具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的特质。《受活》解决了这一难题,但却不是单纯的形式主义,它深刻地描写了中国最贫困艰难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心态,从中表现出强烈的黑色幽默与历史反讽。小说的文本实验没有任何生硬之嫌,对方言的有意运用,也包含着强烈的解构中心的意味。小说揭示的理论意义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胡宗健 《云梦学刊》2000,(5):55-57,,85,
近10余年小说的发展表现于叙述态势的变化,80年代马原,残雪等开风气之先,格非、陈村等在叙述时间的处理上创新,90年代以来叙述先锋意识虽开始隐若,但表现出极强的个性魅力,具体表现为自由叙述,反讽叙述,非常规叙述等。  相似文献   

13.
扎西达娃在《骚动的香巴拉》中运用魔幻、荒诞、隐喻和反讽等叙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生活在"香巴拉"这片神奇土地上的骚动的灵魂。他将独特的个体存在体验与感受诉诸于笔端,揭示了人生的虚无与存在的荒诞,表达了对人性、生存、命运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多重思考。扎西达娃的创作不仅是对民族命运的叙写,更是对整个人类困境的哲性思考与关注。  相似文献   

14.
《金罐》是德国作家E.T.A.霍夫曼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复调的叙事艺术忠实地体现了创作者的生存哲学和美学理念。人物的立场和情节的延展在双重复调的结构中交叉对立,通过运用浪漫主义反讽的手段,给予读者最大的参与空间。  相似文献   

15.
拟从反语接收者的角度来分析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及认知,其最终结论不难发现,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判定认知有着类似受喻者的主体性,反语的成功判定和认知解读需要接收者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主体性,结合反语发出者所处的物理语境、字面意义来解读,但由于反语接收者个体主体性的差异,也可导致接收者对于反语发出者真实意图的不同解读或是无法解读,从而感受不到反语的存在,同时反语接收者对于反语的认知过程也受到自洽原则的引导,即反语接收者会根据已有事件或言语概念对后续事件或言语产生"预测",一旦这种"预测"遭到违反就会使反语接收者产生一种"焦虑"感,这时反语接收者会开始自我协商的过程而消除"焦虑"感。  相似文献   

16.
与张爱玲齐名的"孤岛"时期的女作家苏青,被评判为"汉奸文学"范畴,或称其作品"无益无害",这样的评判是错误的,不公正的.苏青的认识价值是另类的,不可替代的.由于苏青言语的实录性、再现性,使得她的言语具有历史认知价值,为了解"孤岛"时期的文坛亦或文化界,了解日本人的文化侵略,了解日踞时期的民众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佐证.  相似文献   

17.
在非理性主义盛行时代,历史发展失去了目的与方向,戏剧没有了明确的结局。随着语言、时间整一观念的逐渐消解,时间结构在20世纪先锋戏剧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呈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空间化叙事色彩。先锋戏剧的时间结构空间化主要是通过打破"符号"、"句"、"段"各个层面的同位关系以及解构符号本身等方式来实现的。先锋戏剧的空间化叙事是对人们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能力的挑战,在先锋戏剧的解读中,读者(观众)获得了空前的审美自主性与创造性;先锋戏剧的空间化叙事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克服时间的愿望,带来了人们对时间、对人类行为的全新体验与感受,极大地丰富了戏剧的叙述方略。  相似文献   

18.
《尚书》对一系列政治理念、伦理道德、法律、诗歌等方面的思想以及人们生存应该拥有的品行进行了形象、深刻的揭示。它涉及政治家形象范式的历史定位;展示了丰富、系统的政治思想体系;建设了具体、清晰的伦理道德规定。《尚书》是在叙述历史,又像是在叙述一种社会理想,真实的历史被仔细地梳理之后所凝结的核心价值,包容了先贤所思考的种种社会现实问题以及种种社会生活应该具有的样式,于是,它也就能够高于现实,超越时空,成为一种伦理道德的典范和一座政治思想的高峰横亘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它所蕴涵的积极因素无疑应该引发当代的高度重视,如强烈的忧患意识,德才兼备的用人观,重视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勤政勿逸的为政追求,刚柔相济的人格培育,乐以载道的文艺思想,以刑去刑的法制认识等,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的阐述至今仍活跃于现代生活中,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现代社会的运行提供着有益的资助。  相似文献   

19.
西方文化与近代小说的变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影响了文学观念,也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变革。近代小说文体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小说类型扩大,出现了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等;叙事模式出现了限制叙事、第一人称叙事和倒叙等;长篇章回小说体制的冲破;汲取西方小说艺术技巧;环境描写的加强。这一切都为传统型小说向现代型小说过渡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中国小说在近代化进程中跨出新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左翼小说家萧红从"五四"文学传统中吸取了艺术营养,把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与左翼文学的革命叙事结合起来,将女性的立场贯彻到社会革命的题材中,创造了一种融细腻写实与温婉抒情于一炉的小说风格.萧红的经验,有助于人们反思左翼文学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