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长期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而且滞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甚至滞后于包括广西、内蒙古及西南和西北的大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这种不断扩大的发展差距 ,不仅妨碍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固化了地理上的二元结构 ;而且还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的威胁 ;另一方面 ,在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这种扩大的差距不仅不利于我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的缩小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反而还会使“知识差距”扩大 ,国际竞争力下降。本文认为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 ,必须切实加快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政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实际上 ,由于西部民族地区在西部地区中的特殊重要性 ,可以说 ,西部大开发就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开发。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中的民族因素 ,讨论了西部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和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征 ,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应坚持政府为主导 ,市场为主体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导向型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2.
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过程中,保护并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开发西部和实施西部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西部地区目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原资源退化加快、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指出要加强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立法;规范和完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执法;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司法;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西部地区公众的环境法律意识;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制定的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启搏器。西部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先行,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本文试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应措施,以期对西部大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西部差距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以来,向东部地区倾斜的经济政策使该地区在市场机遇、东西部地区产品交换的条件以及投资分配等方面占据有利地位,拉开了东西部的差距。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和缩小东西部差距,政府可实施投资重点向西部地区转移、设立西部开发银行、吸引外资参与西部的开发与建设、比价调整、加快西部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等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西部大开发的的意义和西部地区工业化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性,总结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对西部地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着重探讨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是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尤其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比较低,总体上处于落后地位。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提出了若干西部地区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周年和西部13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十多年来,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积极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作者将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析了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国家级开发区自改革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次金融危机到现阶段不同的发展特征,对于进一步发展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外向经济,并使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制定西部大开发第二个10年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立足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意味着变化,但是变化并不等于发展。西部大开发实施九年以来取得了成就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在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如何尊重、变革民族地区风俗习惯便是诸多问题之一。本文从民族地区风俗习惯涵盖的基本内容入手,结合西部大开发给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带来的冲击深入分析尊重、变革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寻求尊重、变革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的途径,使得西部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避免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9.
西部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资源,发挥西部的资源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西部大开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如何认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入手,提出了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可供选择的产业流动模式和主导产业带动模式,并对资源开发项目的决策及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旅游产业消耗低、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我国西部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西部地区民俗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认为要科学合理地开发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加强当地旅游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以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分析西部地区经营城市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创建旅游都市、培育基础产业、培育城市文化等西部地区经营城市新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文中从财政转移支付在均衡地区财力的必要性谈起,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中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指出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目标,及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总体发展规划的促进效应,对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诸如相关政策方面的局限性、西部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及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服务欠缺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及区位的选择和如何完善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等方面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论述了西部地区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深入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职业教育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论述了强化西部职业教育及其可能对西部经济建设发展形成的促进效应,分析和阐述了加强西部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三次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方面比较分析了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存在的区域经济差距.高校具有人才、科技聚集优势,根据西部高校的现况,指出西部高校必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改革的步伐,并提出了几点西部高校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资本市场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市场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仅依靠国家政策很难有效提高西部资本形成能力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在对发展我国西部资本市场诸观点进行评析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论证了建立西部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思路和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部经济发展与优化法制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西部经济关键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而目前西部地区人们法制观念淡薄,地方立法滞后,执法效率低,以及不善于运用法律调整区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制约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区域政策法律化,加强执法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建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18.
西部产业结构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西部大开发各项优惠政策的积极引导下,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速度有所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明显加快。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因素有:包括中央投资在内的资金供给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政策因素。为促进西部产业进一步升级,国家应大力改善投资环境,运用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带动西部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论西部特色经济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探讨西部特色经济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产业为龙头、以特色技术为依托的西部特色经济体系的内容,以及构建这一体系的基本思路,对于全面提高西部地区的国民收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与发展潜力越来越依靠本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意义尤为重大。目前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与东、中部地区比较,在公司治理、资信水平、产品升级、研发实力、人才储备、市场竞争能力及产业组织、市场氛围、政府管理等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西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效率。重新定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中介组织、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公共产品质量是其突破发展障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