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统民族志将作者视为当地文化的代言人,民族志作者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因而叙述声音呈现出独白的特点。事实上,合作与对话是田野中存在的现实。一方面,人们寄希望于“对话性文本”的写作来克服民族志作者的独白对于田野对话的遮蔽。另一方面,民族志作者又不能放弃话语的最终编排权,“对话性文本”同样要由作者来确定最终的呈现方式。就此而言,完全不受作者独白制约的对话只是革新者的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2.
契诃夫是俄罗斯文坛的一颗巨星,他的作品聚焦“小人物”们平淡的故事。本文旨在对其作品从叙述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巧选叙述视角、故留叙述空白、活用叙述层次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3.
试论法国古典戏剧中的显在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在叙事在法国古典戏剧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古典戏剧中,任何位置都有长短不一的显在叙事,但有两个位置却是此类叙事最经常出现的地方:一个是开头,一个是结尾。就其叙述手段而言,主要体现为反复叙述、有一定长度的独白叙述,开场白和尾白叙述等。就其叙事功能而言,主要体现为:A可以弥补“三一律”限定范围内剧情的不足。B可以有效地丰富、补充人物性格的内在意蕴。C可以较为充分地激发观众的艺术想像力,增强叙事力度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围绕小说叙述视角、叙述体和它们之间的切换等展开论述。指出:许多被视为“叙述不可靠”的作品,由于读者视角的参与而弥合了其“不可靠性”;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时,不一定要让叙述者扮演一个诗性化的全能的角色,也可以把叙述角度严格地限制在“我”之所见所闻。这样做往往会给读者留出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不同媒介中倒转叙述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历史久远的文字叙述直到20世纪才开始出现系统的倒转叙述,而动态影像的叙述则几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运用倒转叙述。这样,时间上的差异体现的是媒介不同的特质,文字映射到对象,形成方向时素,影响受述者对时间方向的感知;动态影像的方向时素存在于文本之中;静态影像与音乐则是由解释规范投射进一个时间的方向。叙述行为在文字、影像、音乐上影响人们的时间观,媒介的进化产生了倒转叙述,拓宽了叙述的时间操控,这种更新及其持续的发展无疑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小说空灵、淡远 ,留有大量“空白”。这些“空白”主要存在于叙述语式和叙述结构这两个叙述层面上 ,表现为推理的不完全叙述、序列的不完全叙述、情节的不完全叙述、故事的不完全叙述和结构的不完全叙述。“空白”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创设过程 ,语境对“空白”起着阐释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把索绪尔语言学中“纵组合性”和“横组合性”原理运用到叙述语言的研究中,比较了汉语偏正式比喻叙述和英语等印欧语系的从句式比喻叙述.分析了汉语和英语中同时存在的总分式叙述和递进式叙述。根据这些材料,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在叙述语言的炼铸过程中要防止“违反相邻性原则”等常见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弗兰克·穆尔豪斯是澳大利亚新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以间断叙述技巧而蜚声文坛,其著名的短篇小说《与人性相关的五个事件》就是这一叙述技巧的典型代表。间断叙述在很大程度上与空间的叙事功能密不可分,正是由于空间的参与,才形成了所谓的间断叙述,尤其是亨利.詹姆斯提出的空间场景系统更是对间断叙述的形成起了支撑作用。此外,作品中所反映的超越和本真两大存在主义哲学内涵的展现过程又与空间场景相呼应,可谓内容与形式达到了最大限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9.
《鸡蛋》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从一个小孩的视角描述了父亲美国梦破灭的故事。本文从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和叙述语境三个方面来分析《鸡蛋》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0.
《已知世界》时间和空间叙述技巧体现其作者当代美国黑人作家爱德华.P.琼斯的高超叙述策略。该文本具有时间上迂回向前、空间上对立转化的运动方式,而在这一变化发展过程中,黑人奴隶社会的复杂、黑人奴隶制度的罪恶得到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文学叙事中主要存在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这3种类型。物理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人的知觉可以感知的空间;心理空间是人的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编辑后所建构的内部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各种社会性元素的关系建构,主要强调政治、经济、权力、种族、阶层、文化等因素。在这3种空间中,存在不同空间之间的对立、交集与边界,这些往往是文学家表现和探究的重点,应当得到特别关注。而对同一种空间中子空间的切分,则是文学空间叙事研究必不可少的步骤。  相似文献   

12.
戴维·洛奇的小说《好工作》中对于空间的细致刻画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使用三种空间结构形式,即连续的空间、彼此中断的异质空间以及不能沟通的异质空间,洛奇完成对背景城市“卢密奇”的整体性构建,刻画了具有鲜明阶级属性及性别属性的异质空间。此外,与经典工业小说互文,实现了文本之间穿越异质空间的对话。三种空间构成了小说的故事空间,戏剧化地再现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和传统人文主义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雪漠的创作轨迹为线索,以雪漠对西部地理空间和西部乡土精神的超越为着眼点,从叙事空间、叙事手法、叙事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入手,探讨《西夏咒》在艺术创作上对"农村三部曲"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叙事理论“空间转向”的影响下,国内于20世纪末开始出现“空间叙事”这个概念,不同著述中所讨论的空间叙事,所指往往不同,有的指作品中空间的功能,有的指空间的意义,有的指叙事的空间形式,文章以卡夫卡的《地洞》为例,将“空间叙事”视为一种叙事模式来展开讨论。认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以空间为叙事“前景”;第二,以空间组织叙事;第三,以空间为意义主体。《地洞》通过空间叙事模式,叙说着现代人的空间体验、空间焦虑、空间危机和空间矛盾,体现了存在与空间之间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研究的不二法门。在本土进行田野工作,研究者应努力使自己与研究对象保持距离,但这一距离并不是要与所研究的对象疏远,而是克服"自缘身在此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窘境;是为了使自己对"熟悉"的环境保持新鲜感,以便发现新的信息习得更多的东西。当代人类学直面当下问题,全球化为人类学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就此意义而言,我们应当给予"民族志"以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在叙事研究中,对叙事资料的分析主要从下面两个维度进行:整体与部分,内容与形式。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组合出四种叙事分析的方法:整体-内容分析、整体-形式分析、部分-内容分析、部分-形式分析。每一种分析方法都各有其优势与适合的研究目的。通过案例分析,从整体-内容视角入手进行分析诠释,勾勒出完整、立体的“叙事自我”。  相似文献   

17.
我们承认人类学、民族志等概念来自西方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方志学意义的民族志对人类学意义民族志构成的影响和渗透。一方面,方志民族志与人类学民族志共享着“志”的功能,即对资料性的强调;另一方面,方志民族志也影响了人类学民族志田野考察的时间长度和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18.
民俗志是民俗学研究基础性工作成果的呈现。传统的民俗志写作范式往往使民俗志成为一种记录的资料集合,它缺乏对民俗的进一步阐释和解析,并对民俗主体关注不够。随着人类学等学科对其民族志范式的反思,以及民俗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学者们对民俗志范式进行了积极的反思和探索。传统民俗志撰写中分类的方法并没有过时,关键是如何进行符合逻辑的分类。主体生活串联式民俗志也许是一个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音乐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方法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音乐人类学民族志是音乐人类学家对“民族志”这一研究方法的跨学科应用。研究者运用民族志方法研究音乐人类学大致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20多年来,许多音乐人类学家纷纷把民族志研究方法应用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逐渐成熟起来。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包括确定音乐人类学民族志研究对象、作为搜集资料方法的“参与观察”、作为研究成果的音乐人类学民族志报告的撰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