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政治意识”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睛雨表”,而台湾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是台湾社会现实的真切反映,为此从八个方面揭示了台湾大学生政治意识的新变化、新特点,及其内蕴的社会走向。  相似文献   

2.
梁萍 《职业时空》2008,4(2):115-116
国际意识有时称为“世界意识”,有时称为“全球意识”,其内涵是一致的,都是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而构造一种民族的、国家的思想意识。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又一个新的教育主题,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意识是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意识,一种遵守国际规则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国际意识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但这种客观要求能否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层面如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显得极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情教育、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教育等。公共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3.
皇民化运动是日本在占据台湾期间通过推行一整套日本文化和教育而对台湾进行的强制整型,目的是培养台湾民众忠于日本天皇的意识,企图毁灭台湾的中华文化,隔绝台湾人与中国的一切联系,造就完全服从日本统治和具有日本人意识的新“皇民”。皇民化运动虽然给台湾社会和民众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但终究以失败告终。长期以来,岛内一部分台独分子逆历史潮流而顽固推行“去中国化”运动,因其手法和实质上的类似性,可与历史上的皇民化运动做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是网络社会的主体,培养他们的网络诚信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培养有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的。造成大学生网络诚信意识失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的流行使得网络诚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重点,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之一。文中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诚信问题的现状、成因进行探讨,为如何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快速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但女大学生因各种原因参与意识还很弱,他们漠视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思想不强,认为国家和世界所发生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提高我国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促进女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行为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了崭新的领域。网络社会环境下展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是建立在深入分析网络社会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证调研,分析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并从角色认同和群体意识的角度分析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方式,那么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在大学生极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情况下,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社会化与心理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以现代化为目标,以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为核心的改革浪潮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在青年大学生中则出现了一系列“热”:西方哲学热、勤工助学热,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热、校园民主热……从这些“热”点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意识、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增强。但是,大学生政治上的不成熟、对业务学习缺乏强大的动力,基础文明水平差及对社会生活困惑和不适应也时有反映、这些矛盾的现象对  相似文献   

9.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影视文化”的普及传播正在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和新亮点。“影视文化”具有特殊的含义和特征,“影视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具有的独特优势,探讨影视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识的互动关系也具有着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艺术审美教育等多重价值与意义。因此,未来的研究趋势应该是多维视角下的综合研究,应该是更有针对件的王卑诊联系实际的双向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许多新特点,面对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强调精神生活和鲜明竞争意识的大学生主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多种教育空间和教育需要,要以实现“空间性”拓展和“需要性”转变,提高德育功效为目标,把广大在校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