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传统观念认为,男人是社会性动物,女人则是家庭性动物。这种对性别的刻板定位不仅限制了两性的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社会文明进程的推进。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对性及性别问题有极大的好奇心,因此,高校有必要针对大学生的现实问题开设性别课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意识。同时,高校开设性别课程具有天然的师资优势、物质优势、环境优势、学科优势及实践优势等,因此在高校开设性别课程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高师女生性别意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成长为新世纪的优秀教师的重要因素,是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据调查,目前有半数以上的师范院校的女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同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自我期望值较低等性别意识问题.因此,应加强性别潜课程教育,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运动技能教育,对优化女生素质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审视法律及公共政策合理性、正义性的理论标准。社会性别理论使原本看上去正义的法律,经过性别分析就可能暴露出一些不正义、不公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深受社会各界关注,性别意识和性别角度应是我们解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问题的关键方法。法律、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应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重新审视现有就业法律及政策,在制定和修改时应溶入社会性别意识。作为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也同样应有性别意识,应针对女大学生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良性的外部环境,达到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宣部、教育部于去年5月曾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这是高校马列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开设该课程,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从必要性、课程特点以及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对该课程建设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教育进入高校课堂的点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性学是一门关注女性生存与发展的学科,它的理论支点在于,女性是什么?女性什么样?女性怎么生存?女性如何发展?广西大学首次开设社会性别教育特色课程——《女性学概论》,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将社会性别教育引进高校课堂,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两性观,增强女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四自”精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提高女性素质,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实现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6.
浅析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教育是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恋爱观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内涵,如能在恋爱观教育中进行性别差异教育,将使恋爱观教育和性别教育达到双赢的结果。因此,有必要针对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中的性别缺失,更新教育观念,利用多种渠道,强化性别角色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华中农业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性别满意度、性别观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期望对高校性别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男女大学生都获得充分、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有所帮助。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身性别总体比较满意,男女生的性别满意度存在一定差异,性别观念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基于高校性别教育的相对缺失以及大学生对于性别教育的强烈需求,建议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尽快开展性别教育。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性别教育不仅包括性别意识教育、性别平等教育,还包括性别角色教育.当前,女大学生性别教育存在着忽视甚至否定性别角色教育,把性别平等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对立起来,尤其是与传统性别角色教育对立起来的问题.同时,女大学生性别教育还存在着教材和师资等方面不足的问题.推进女大学生性别教育,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准确把握性别平等的深刻内涵,并汲取传统性别角色教育的精华,把性别平等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结合起来,把性别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对2063名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考察了大学生性别、性别平等态度与约会暴力发生情况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男大学生的约会暴力施暴率和受暴率都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0.01),但女大学生遭受到更多的性暴力(p<0.001)。这一发现凸显出性别不对等的社会文化可能促使男性与女性之间形成权力与控制关系。性别平等态度在性别与约会暴力施暴频率之间起到完全中介效应,在性别与约会暴力受暴频率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建议以性别平等教育为入手点,推进高校社会性别课程与“促进性别平等,预防约会暴力”干预项目的建设,以期实现预防约会暴力的效果,共同促进性别平等与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10.
性别意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人格教育在重视社会收益的同时,也应关注大学生的个体心理收益。从性别意识教育角度推动大学生人格塑造是新的切入点。性别意识教育中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包括教育主体的性别意识;既要无性施教,又要有性施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