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依托、发展模式与政策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萍 《江汉论坛》2007,(11):38-41
中部崛起战略已经进入战略实施阶段,但是理论界和决策界在中部崛起的战略依托、中部发展模式以及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原则等重大问题上还缺乏深入探讨和统一认识.本文基于中部地区区情和国家区域战略要求,探讨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央政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提出有两大重要含义:其一,意味着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的转变.其二,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用来指导东部开放、西部开发战略的梯度推移理论和反梯度推移理论的终结.因此,中部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理论缺位,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必须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3.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战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防止出现宏观经济格局“中部塌陷”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崛起 ,既是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国家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中部地区要从根本上遏制宏观经济格局“中部塌陷”的出现 ,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创新。中部地区要立足于本地区的资源开发、对经济结构的重构和对空间结构的重组 ,实现经济发展力量的整合 ,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经济自我发展机制 ,提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 ,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崛起。  相似文献   

4.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在未来5年,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破解的矛盾与问题是:如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怎样增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以及如何提高对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等.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在农村综合改革、区域经济合作与市场一体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与增长极培育等方面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了历史机遇.据此,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并大力扶持创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非城市群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中部地区省际开放与合作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尖锐交错的地区,也是三农问题、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城镇化滞后问题相对集中的地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推进小城镇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中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对于中部地区实现由“中部塌陷”向“中部崛起”的战略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贯彻实施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部崛起与财政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促进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统筹区域发展新思路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本文在剖析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制约中部地区发展的财政制度因素,进而提出了加大对中部地区的资金投入、改革现行财税体制、调整税收优惠措施、在中部试行资源税改革等对策建议,以有效推进中部地区健康、快速发展,并促进我国中部崛起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中西互动战略视角下的海西区发展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应呼应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东中西互动”战略特别是“中部崛起”的战略,从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远的发展进程来重新审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确立海峡经济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地位,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位,使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此,确立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地位,推进边界崛起,使福建的周边临界地区真正融入到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福建要确立以“跨越海峡、国际中转,打通中部、边界崛起”为核心的“东出西进”战略:跨越海峡,打好海峡牌;发挥海的优势,建设国际中转港,推进国际化。打通中部,突破山的阻隔,向江西、湖南、湖北等纵深腹地延伸;促进海外、台湾和福建沿海经济向内地的拓展和互动,带动福建边界地区崛起。通过“东出西进”战略的实施,形成以福建为主体的东西向“虹吸流”,扭转在南北互动合作中的被动局面,争取战略全局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研究现状综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部六省在“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面临日益困难的窘境,中国中部地区有某种“塌陷”态势。如何实现中部经济的崛起成为众多专家和政府官员关注的话题。目前,对中部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6个方面:战略地位、塌陷现状、崛起战略、行业发展、省份经济和率先崛起等。  相似文献   

9.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部地区科学崛起的新引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部地区要切实把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科学崛起的着力点.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利于构筑区域分工格局,促进中部地区协调发展;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发展成果共享,实现中部地区包容性发展.中部地区要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中部各省的实际,确定优先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要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区域良性互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部地区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中部塌陷”现象。为此根据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运用大量统计数据,对中部工业化所处阶段进行了客观判断和定位,分析研究了中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具有的基础和环境,提出了中部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积极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维系四方的区位和资源、市场优势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强化改革开放意识、市场竞争意识、联合协作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努力实现由注重地区比较优势到积极创造竞争优势的突破,实现由跟进式发展战略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突破,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突破,在推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促进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北部邻国蒙古,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其地处亚洲大陆中部,仅有两个邻国,中国、俄罗斯,地缘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冷战结束后中蒙两国关系平稳健康发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往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蒙古国政治、经济领域改革的深入和“多支点”外交政策的出台,尤其是“第三邻国”的进人使各国在蒙古境内包括能源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北部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复杂微妙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发展至今30年,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作为深处中国内陆地区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区域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拓展其外向型经济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在全面考察了成都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并提出突出产业链招商、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加强区域经贸合作、加快内外贸易一体化、加强利用外资等若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府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和回答"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群众观。这一群众观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南方谈话,是第一阶段,形成了以"一切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绳"为核心、以"改革"为主题的群众观;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召开,是第二阶段,形成了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以"执政"为主题的群众观;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是第三阶段,形成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发展"为主题的群众观;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是第四阶段,正在形成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核心、以"圆梦"为主题的群众观。  相似文献   

14.
俄语教育在中国已走过了近三百年的历程,大致经历了初期、建国前后期、改革开放后。期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俄罗斯文馆是中国俄语教育的开端;同文馆(京师同文馆)代表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阶段;规模化阶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具有骤增骤减到理智的快速平稳发展的特征。在本世纪,中国俄语教育"新高潮"迎来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政治与政策、宣传与活动、经济与贸易等;在新环境下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俄语不是职业而是一种对外工具,注重实践与运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传导机制极有可能强化西部资源型经济的锁定效应,导致西部资源型经济体陷入"资源优势陷阱",阻碍西部产业升级。为避免西部资源型地区进入"资源优势陷阱",必须消解西部地区的锁定效应,推进西部资源型经济转型,尤其要推进技术创新,引进新兴科技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6.
蔡柏良 《学术探索》2012,(7):183-185
教学型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之一,直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宽口径、应用型"的各类专业人才,其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专业特色、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不适应性,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不相吻合,必须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验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实现教学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庞圣民  张永梅 《晋阳学刊》2014,(1):86-96,102
区域收入不平等的持续增大,对个人与群体的尊严、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形成严峻挑战。以往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视角,只关心某一或某几种因素对收入不平等影响,过于碎片化。本文利用1952-2008年国家统计数据,基于结构主义视角,通过随机效应模型考察了区域间收入不平等背后的因果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区域间收入不平等存在微弱倒"U"关系;结构因素是构筑区域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力量,解释比例达到69.7%。本文认为,"非均衡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路径选择,区域收入不平等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涉台思想内容丰富且自成体系,学术界对邓小平涉台思想仅作"一国两制"理解是片面的。从体系方面看,邓小平的涉台思想包括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台湾问题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对策。在邓小平看来,台湾问题是美国霸占和控制的结果,台湾问题是中国的统一问题,是一个主权问题,是中国内政;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焦点;台湾问题比较复杂。无论从民族角度,还是从领土归属方面看,台湾应当同大陆统一。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是可行的。要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进行思想舆论斗争;展开外交斗争;寻求政治解决途径;开展两岸经济交往合作;建立爱国统一战线,推动祖国统一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手工业市场经济,可以称为"前市场经济"或者"不发达的市场经济",这是市场经济的第一阶段;近现代的大工业商品市场经济是第二个阶段;"现代化以后"的金融市场经济是第三阶段。中国真正建立起工业化体系是在1949年以后,因此经济转型有三个特点:第一个转型是20世纪初,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转向现代工业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初步形成了现代工业体系,而90年代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已经开始了"后现代化"——"新经济"。因此,当我国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第二个转型也已开始了,要从还没有完成的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这是两个转型的重叠,也是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这就是中国社会经济的特殊性。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思维方式也要改变,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大同理想"到"中国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追求伟大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整个社会的"中产梦"。"中国梦"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中等收入阶层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他们是经济建设推手,是大众消费的主体人群,是维系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推动力量,是正面价值观的践行者。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成熟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阶层基础。"中国梦"的实现与中等收入阶层的壮大同步共进,处于同一历史进程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