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论手机出版物的传播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出版是以手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一种新型的出版形态。本文从传播层面入手,深入考察了手机出版的传播形态特点。作为一种产品的数字化、流通的网络化、交易的电子化等特性的出版形态,手机出版具有传播介质非物质化、传播语言多样化、传播形式互动化以及传播模式小众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媒介大行其道的当今社会,网络的技术特性和传播特点赋予了文化霸权新的面貌。相较于传统媒介时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网络传播时代推行的文化霸权能够产生更深、更远的后果和影响。文章主要研究在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网络传播中的美国文化霸权的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影响,以此来提醒我们作为文化传播弱势国家应该注意到网络传播中的这种现象,主动抵御文化霸权,增强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传播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正进入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数字化技术使人类文明、文化传播方式较之于前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网络传播对我们今天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国家、政府、企业、家庭等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网络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正有待人们进一步思考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以网络文化为主导的当代信息文化潮流有助于促成比较对照、鉴别反思的审美心态和审美思维方式,破除绝对美、普适性审美理想的神话,它使传统的源于现实社会、民族国家、空间和地方的审美惯例遭到了挑战。网络传播全球化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促成了新的网际关系和新的人际审美关系。同时,在当代信息文化语境中,审美和文艺接受的客体对象呈现出了极大的复杂性。数字化革命使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转变,也使文化创意和形象战略日益凸显,新异性与新奇性成为重要的美学标准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李娜 《国际公关》2024,(5):137-139
社交媒体时代,文化交流频率大幅提升,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成为中国社交网络中的流行元素。英语文化的网络传播不仅包括语言本身的学习和使用,更涵盖各种英语文化元素,如音乐、电影、时尚、美食等的传播和接受。跨文化网络传播对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其背后蕴藏的风险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以有效应对跨文化传播机遇挑战为目标,对社交媒体时代英语文化网络传播在中国的传播现状、影响与优化路径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6.
张梦露 《国际公关》2023,(5):173-175
数字时代,伴随着云计算技术、5G、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医药文化交流互鉴不断加深,中医药国际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医药文化数字化国际传播仍面临传播模式过于传统单一、新型传播介质运用不够、数字化传播机制不健全等挑战。数字时代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需进一步采用守正创新的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构建公众参与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模式和开放协同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机制,破除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数字化壁垒,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已悄然进入大众生活。传播媒介迭代更新,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媒体的移动短视频,以简便性、趣味性、碎片化、多感官性与强交互性等特征,迅速被大众接受。新媒体环境下,短视频创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潮流,短视频的创作既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可以限制原有文化的传播。通过分析移动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特点,剖析其对凉山彝族文化传播带来的问题与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探讨这种变化对彝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性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网络已成为新世纪传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利用网络的迅捷、开放、互动等特点,把红色文化与网络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是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传播以互联网、多媒体为技术载体,突破了以往纸介质等传播媒介的传播方式,并呈现了即时性的特点;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信息价值观对传统信息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疏离,引发了网络受众异乎寻常的文化心理期待;以文化视野为切入点,对积极探索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的有效途径,增强网络信息的正面影响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正遭遇着生存土壤缺失、外来文化威胁、碎片化生存以及娱乐化解构等困境。数字媒介既是传统文化面临的威胁,更是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数字化保护、数字媒介与文化呈现方式、数字化学习、文化产业崛起和国家形象数字化传播等角度,探讨与分析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播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都将产生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更是推动了一种图像文化的传播。高度视觉化已成为当今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当下走红于现实与网络之中的——"萌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以图像传播为主的文化。为了探析这种网络中的图像文化,通过对网络中出现有关"萌"文化现象的文本分析,在图像传播伦理影响下,分析这种文化的传播特点,思考这种图像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自1994年正式成为国际互联网成员以来,中国互联网已经走过了整整20年。20年的中国网络文化及其传播有其自身特点、发展阶段与特有规律,也不断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等方面影响和改变着中国。遵循网络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可以探索其未来发展的轨迹和面临的挑战,以期规避中国网络文化传播的风险,并使其沿着正确的路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而诗歌翻译则是情感、美学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由于中西文化审美差异必然阻碍两个人群相同审美体验的产生,并进而影响译介传播效果,因此,在诗歌翻译的审美传达中,文化传播美学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互联网发展与中国政治现实的宏观背景出发界定网络政治传播,认为其具有主体多元化与双峰化、以传播行动为中心、媒介渠道多样化、融合传播与参与、重视多视角传播效果等主要特点。我国政治传播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四种路径:以"传播策略-效果"为中心的政府-公众的路径;以"传播/参与-回应"为中心的公众-政府的路径;以组织变革为中心的政府组织内部路径;以公民文化为中心的公众间路径。  相似文献   

15.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文化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文化既给我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形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新时期依托网络文化传播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协调好网络传播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积极探索网络领域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的高素质网络文化宣传队伍,确保网络文化传播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文化形态,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网络文化既给我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载体形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新时期依托网络文化传播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协调好网络传播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牢牢把握网上舆论引导主动权,积极探索网络领域思想和文化宣传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一支既懂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术的高素质网络文化宣传队伍,确保网络文化传播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相似文献   

17.
在视听传播时代,传播神话现象的客观存在揭示出传播过程中的审美活动和美学规律。视听产品的消费,不是单纯对音像的消费,而更主要的是对其中的文化因素、美学因素的消费。审美因素是文化生产的灵魂,视听产品生产者对美学规律的自觉应用,促进了关于美学作为一种文化生产资源的思考。美学已经成为一种传播逻辑和文化营销的生产力资源,因而实现了一个从静观批判到设计参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除了纯技术的因素之外,还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表现出后现代社会的典型文化特征。当前,网络传播心理研究中存在着文化缺失的现象,以致不能对多向度的、非线性的、时空脱域的网络传播模式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网络传播心理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既有科学性又有生活常识性,既有现实性又有符号性,应该把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文化品性找寻回来,把网络传播心理放在社会、历史、文化存在的大背景中去研究,在网络与社会的互动中、在实证与文化的互补中、在虚拟与现实的交互中、在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中体现网络传播心理研究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数字存储、虚拟现实、可视化展示等数字化技术保存、再现和传播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各民族的经典传说瑰丽多彩,是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标识。借助数字技术对各民族的经典传说进行传播,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赋能经典传说的立体叙事升级,创造沉浸式的深度认同感。在新时代,为了更好地促进各民族经典传说的数字化传播,应建设经典传说数据资料库,以创新数字化文档活态传承;利用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传媒新业态,构建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体系;打造经典传说数字虚拟互动体验空间,实现多维度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李萌羽博士于2008年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对传播学系的资深教授克罗伯特.圣.克莱尔博士做了深度访谈。访谈内容包括语言及网络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性、中美文化喻体的差异性、中美跨文化传播学发展状况、全球化与文化传播、中美视觉传播的差异性以及"文化网络"和"具身认知"等理论内涵阐释。访谈对我们从深层次上理解文化、语言、传播等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