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送别诗略论     
关于送别诗,有的选家认为只有送别亲友远行的诗作才是送别诗,有的则将留别的诗作也包括进来。其实,既然有送别,就自然有送者写诗赠别,行者留诗致意,遣抒的都是别离之情。这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方面,倘是割裂开来,很多有意义的东西就不能相互参照发明了,很多有质的共性的东西也不能得到整合分析。因此,无论“送”诗也好,“别”诗也好,都应视作送别诗。此外,还有一种以送别之题来抒写胸臆或进行纯粹艺术创作的诗,数量不多,亦应归入此类。在世界各民族的古典时代,大概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像中国这样发达丰富的送别诗。然而,送别是任…  相似文献   

2.
汉晋诗歌中的送别内容还有些是依附于赠答等诗歌体裁。六朝时期,诗歌中对送别的抒写已不再依附于赠答等题材,而成为真正独立的诗歌门类,以五言新体为主要体裁。建康作为都城是文士集中地,迎来送往频繁,故此地送别诗最为兴盛,对建康送别诗的详细考述可大体了解六朝送别诗的特征。六朝送别诗中送者所作远多于别者,送别诗中往往关合离别地、目的地以及送别双方,这些规律和特点亦为唐代送别诗所继承。对六朝送别诗的探究亦为六朝诗歌、唐代送别诗以及六朝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某些基础。  相似文献   

3.
古代送别诗自《诗经》滥觞始 ,其后逐渐演绎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类别之一。从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角度划分 ,送别诗可划分为送别诗与留别诗两大类。送别诗与留别诗都是以表达离情别绪为主的诗歌创作 ,但由于作者的身份、心境不同 ,因此在表达感情时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4.
唐人送别诗中由于送别情感的激发和送别情景的感染,催生了许多突发奇想和妙语佳句的开端,约略可以分为铺陈赋笔起句、摹物写景开篇、感兴议论发端三类模式,展现了送别诗开端的蕴藉诗意。  相似文献   

5.
送别诗在曹魏时进入了关键的发展阶段 ,突破了描写游子思妇离愁别绪的局限 ,把个人生活与广阔的社会联系起来。西晋士人将玄学素养展示在送别诗中 ,抒写离情别恨成为体验人生的重要机会和媒介 ,在形式上多采用新颖的五言诗。东晋后期景物描写成为送别诗的有机成分 ,对大自然的亲和与欣赏取代了以深奥的玄谈来超越离别痛苦的表现方式 ,并最终影响了唐代送别诗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代诗歌长于将具体物象上升而人格化为某种较为固定的审美意象,这在唐代的送别诗中尤其明显,唐代送别诗中的青草、白云、明月、雨珠等自然意象,被诗人人格化后而具有了与送别相关的文化内涵.青草萋萋满别情,白云飘飘寓离思,明月浩浩如离心,雨珠滴滴似离愁,物我融为一体,提升了送别诗的深厚韵味和丰富蕴含.  相似文献   

7.
唐代与广西有关的送别诗,就目前文献所见有46首.这些送别诗的内容可分为多种类型,写作模式既遵循"三部式"的一般模式,又有例外.诗中体现了或浓或淡的地域文化色彩,这与当时出现的记录意识有关.  相似文献   

8.
离别诗有偏于写离别之共相和偏于写离别之个相两类.杜甫的送别诗多是写极具个性的离别,采取写实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具体的离别情境所蕴含和牵连的种种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具有超越传统离别主题更深广的思想与审美意蕴,这是杜甫在送别诗写法上的新变.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歌行体送别诗在形式篇制与思想内容方面具有开拓性,而艺术表现则多因袭其歌行体的特点,这类诗对以岑参为代表的后世诗人的送别诗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送别诗是唐人诗作中一个重要的题材,历来受到人们的传咏。唐人送别诗从情感和艺术上体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美学风貌。这种审美追求只能存在于一个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与人生际遇跌宕起伏相结合的背景之下,唐人送别诗的独特的审美追求可从唐代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方面进行探讨,借此可以窥测唐人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许智银 《中州学刊》2007,(4):205-208
唐代送别诗的结尾往往是诗人着力用心雕琢的一笔,蕴含了诗人最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现是复杂的,可以分为“盼见问归”、“伫立怅望”、“长忆相思”、“想象追随”、“劝慰勉励”和“祝福规劝”等多种表现。唐人送别诗的结句大都如空谷余音,不绝于耳,令人赞叹心仪,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及生活告别语,形成了送别诗独具特色的结尾艺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酒·米”来论证《金瓶梅》的诞生地。找出临清,清河的粮食输入依据。证明以上二县是余粮县,并不缺“酒”少“米”。西门庆居住在缺“酒”少“米”的地方是哪里呢?文章以大量的论据,证明西门庆居住在粮食紧缺,不出产酒的徼州,并且从作品中寻求内证,考其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粮食输入情况,饮食文化,酒文化,生活习性;傍及商业经营,徼州富商大贾奢侈的消费情况。立论有据,论据充足。  相似文献   

13.
六朝送别活动与送别赋诗是六朝文人交谊与生活状况的真实写照。从六朝送别诗可以了解六朝文人对皇族官僚的依赖性。并且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的变化,这种依赖性呈现弱化趋势。还可以了解六朝官僚与治下吏民的关系,窥测六朝文人之间或真挚或应酬性的交游状况,审视六朝文人的亲情与友情乃至六朝社会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世纪末中国文学,似乎要回应世纪初新文学在诗歌领域的突破,涌激出一股新诗潮。他们公然蔑视根深蒂固的“优美”、“意象”等诗学范例,大胆反叛一切既有的文学模式,以一种“集香木以自焚”的决绝态度和大无畏的“莽汉”精神,超越一切,“非非”一切,破坏一切,以求从根本上刷新诗坛。他们追求的不仅是“划时代”里程碑价值,更在寻求一种“创世纪”的意义。因此,我们将之称为“新生代”。其中,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以“非非”、“莽汉”、“整体主义”(或“现代史诗”)为代表的巴蜀新生代诗,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天下未乱蜀先乱…  相似文献   

15.
李瑛 《北方论丛》2004,(6):32-34
唐人送别诗色彩缤纷,情深意长,成绩显著,意象使用的个性化是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诗人,受理想愿望、个性气质、情感类型、审美趣味等主体品质因素的影响,其诗歌在取向方面不尽相同.观照唐人送别诗中诗人取象与意象营造方面的特征,对于探寻诗人熔铸在意象中的深层意识,挖掘诗歌作品的文化内蕴,评价诗歌的美学风格,均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盛唐送别诗虽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而成为历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以近十年国内的研究来看,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审美的视阈进行全面审视的成果却不多见。从审美视阈看,盛唐送别诗主要体现为"彰显中国传统文人文化品格"的离别者形象之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情调之美、"化自然之理为艺术之理的"构思之美及诠释"天人合一"审美思想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17.
从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对高适的送别诗进行分析和探讨 ,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向更深层次挖掘 ,把一个有情有义有才有智的高适 ,把一个融合阴柔之美与阳刚之气的诗人高适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8.
擦珠·阿旺洛桑是20世纪50年代最杰出的西藏诗人.本文从诗歌写作的形象特征、象征手法两方面,浅论了其诗的美学艺术;同时本文也赞美了诗人追寻光明,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激情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19.
盛唐社会开放,迎来送往的活动十分频繁,表达送别之情成为盛唐最活跃也最感人的诗歌题材.盛唐送别诗中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包括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公忠”思想、“贵仁重义”和“崇德尚中”精神等,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间接读本.  相似文献   

20.
刘金源 《中国学术》2000,(2):303-305
二次大战以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亚非拉许多原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然而,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尽管也有一些国家寻求发展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大多数却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艰难。总体而言,原殖民地国家贫困、落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