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5,(4):42-45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悲剧的理论,与之相比,对于悲剧美感来源的探讨是不足的。先贤时彦间有论述,但大多语焉不详。厘清西方悲剧学说中关于悲剧美感根源的论述,从悲剧艺术本身以及基于"生命一次性"的思考两个方面来探讨悲剧美感的来源问题,能够使我们理性认识悲剧美感来源,反省当代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缺失,并唤起我们对悲剧美感培养和悲剧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悲剧生命体验的发生深深扎根在湘西人的悲剧天性和他个人的经历之中。他“乡下人”的人性理想使他在表现一系列痛苦、失望的情感的时候,不仅获得了理性的支撑,而且使他逐渐酝酿成熟了种种精致、妙合天然的艺术形式。本文旨在从审美的层次,深入地分析沈从文悲剧情感的丰富复杂的文体形式表达。  相似文献   

3.
李平 《社会科学》2007,3(3):184-192
在古代希腊(特别是雅典),观看悲剧不仅是市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也是城邦生活的重要内容。悲剧艺术对观众的情感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到底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亚里士多德与他的老师柏拉图对此展开了隐性的抗辩。与柏拉图的政治性否定不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客观分析了悲剧接受的后续心理效果。从宏观意义上说,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对艺术本质展开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辩使知觉研究进入唯理主义的理性视野,对知觉重要性的认识使鲍姆加登以“知觉的科学”的名义倡导创立美学学科,但作为“知觉的科学”,美学并不将其对象指认为一般的知觉,而是指认为诗、艺术和美。经验主义哲学家夏夫兹伯里虽然没有提出“美学”之名,但他对艺术(美)的特征的强调和对艺术知觉的重视促使了美感与道德感的分离,从而为美学的独立奠定了根基。作为唯理主义与经验主义相融合的结果,鲍姆加登与夏夫兹伯里所奠定的美学,内容基本一致,即艺术和美。  相似文献   

5.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强盗》、《阴谋与爱情》、《斐斯柯》、《唐·卡洛斯》等几部作品是其悲剧写作的代表作。在这几部作品中,席勒是这样解释悲剧和悲剧艺术的:一般所称的悲剧艺术是以产生怜悯的快感为目的艺术,悲剧是互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之诗的模仿,使其组成完整的剧情,向我们指示处在痛苦中的人,而用意在于唤起怜悯。  相似文献   

6.
曹禺悲剧作品的舞台面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禺悲剧作品创作成就的取得,与他对话剧舞台艺术特性的深入理解和娴熟把握密切相关.在悲剧主人公情感的两度峰值中彰显悲剧的力度,善于利用不同角色类型来传递戏剧情境,在预感的"暗示"和伏笔的"显示"中激起观众的注意,用声音、光影和剧情中的"意外成分"等创造充满诱惑力的舞台艺术空间,这些都体现了曹禺悲剧作品的鲜明舞台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7.
艺术与政治、审美与革命在马尔库塞这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重视审美与政治的内在统一,构成了他整个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但马尔库塞对于政治与审美的研究并没有落入庸俗艺术政治学的窠臼之中,他认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艺术形式",艺术的政治潜能在于艺术本身,革命的内容在艺术中并不是不可以表现,只是它必须要受到审美形式、艺术自律的制约.如果使艺术直接参与政治斗争实践,那就只能是对艺术的滥用.他反对艺术家走上街头,他认为,艺术家的政治"介入"只能是一个艺术"技巧"的问题.马尔库塞这种独特的艺术政治观可以使他更好地表达对于既有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的悲剧诗格形成于他不断反拨历史积习的惰性,不断向自我挑战的悲剧超越意志.在悲剧超越进程中,斗争精神带来的崇高感也伴随着即起的怜悯情感带来的悲剧感.诗人在深刻洞察体验历史的社会的生命的悲剧质以后才对恐惧意识有更清醒更冷静的认识,所以悲剧正题意象的悲音比慷慨的崇高更强劲更激昂.暧昧的痛苦在具体拟化为诗词意象时,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间隔,产生恐惧;又通过物象与心象的相似性而拉拢,产生怜悯.这两段情感张力构成了悲剧反题意象的张弛,伟人的苍凉情感在诗词冲突的肌綮中彰显.  相似文献   

9.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8,29(4):88-92
鲁迅虽然没有留下专门的悲剧美学著作,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悲剧理论体系,但是,在他的许多作品和言论中,却表现出深刻、精辟的悲剧美学见解,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悲剧观念.他批评中国文人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在文艺上只能去炮制瞒和骗的作品,这也是中国缺少真正悲剧作品的原因之一;他批判了文艺上虚假的乐观主义、庸俗的大团圆主义,指出这是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反映;他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观点,使他的悲剧思想更具有了现实主义的深度;等等.鲁迅悲剧思想和悲剧创作是我们永远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普特南的<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承袭了他早在<理性、真理与历史>中对事实与价值分离的批判.在他看来,这一分离是建立在经验主义对"事实"的狭隘理解之上的,事实上,在很多词语中有着"事实"与"价值"的缠结.他坚持价值判断是可以辩护,是有理由的.而对于如何辩护的问题,普特南采取了实用主义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一个崇拜自然的作家.沈从文式的自然崇拜不仅与西方近代启蒙思潮中的"泛神论"有关,更源于他对作为中华古老文化孑遗的巫楚文化的直接承传.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滋养了沈从文这位有着深挚的对于自然的"泛神信仰"的文学赤子的,乃是历史上的湘西社会--那片"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边城>的悲剧是人类自然情感和道德情惑冲突的悲剧,预示了人类文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2.
王学海 《云梦学刊》2013,(4):108-115
对徐志摩诗的误读,以及对他与三位女性的情感纠葛的浅层次诠释,至今仍然贻误着读者。如果从时代背景来考察,以诗人艺术地政治介入,行进中的矛盾二重性,文化素养与生存环境的冲突,去纠正历来对几首徐志摩诗的误读。并通过对徐志摩与三位女性的深度剖析,找出他与三位女性纠缠中深蕴的悲剧精神,以及此悲剧精神对徐志摩本身成功行为的一种再诘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哲学与文化心理学一直非常重视人的情感因素.对于主体情感需要和态度的思考、抒发以及掌控,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因此,反映在造物艺术审美方式和态度中,也因不同时代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趋向而有所差异并各有特色.本文主要从人的情感的自发和人对情感的自我控制与平衡两方面,着力分析中国古代造物艺术中"动感"形式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即:情感的自发与"动感"表现形式的一致性;情感的控制与平衡塑造"动感"形式的适度与和谐.由此增强对当代造物艺术中"动感"意识的认知.  相似文献   

14.
贝克莱是西欧近代哲学史上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他的哲学代表着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一个转折点。在他之前,经验主义基本上保持着唯物主义的性质;但从贝克莱开始,经验主义就转向了唯心主义。贝克莱所造成的经验主义的这种转变对于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哲学史上往往把贝克莱称为西方哲学中近代唯心主义的一个创始人。  相似文献   

15.
戈德曼把马克思列入超越传统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和悲剧观的伟大的辩证思想家行列 ,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尽管戈德曼对马克思 (包括马克思主义者 )的理解多有不正确的地方 ,但在他的著述中毕竟充满着“马克思的幽灵  相似文献   

16.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书集中了1973年至1974年间顾准和他的六弟陈敏之通信中写下的"笔记形式的学术论文"。顾准在这一时期思考与写作的特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历史的探索,对于立志为人类服务的人来说,从来都是服务于改革当前现实和规划未来方向的"。1这里显示的,是  相似文献   

17.
宋剑华  詹琳 《齐鲁学刊》2012,(2):135-140
《许三观卖血记》通过一个市井小民卖血求生的悲剧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苦难与人生的终极意义。许三观以他应对苦难的特有方式,集中诠释了中国人在苦难面前的民族智慧与坚韧性格。许三观并没有用麻木去"消解和遗忘"人生苦难,相反,他是在以一种俗人经验诠释人生苦难,苦难通过卖血被还原为生命本质。因此,许三观不是某一具体人物,而是民族苦难象征的艺术符号,他唤起并强化了我们对民族苦难历史的情绪记忆,进而使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苦难与如何去面对苦难。  相似文献   

18.
波普宣称他杀死了逻辑经验主义。但逻辑经验主义实际上既没有被波普杀死,也没有死亡。对逻辑经验主义的最大挑战是历史主义的科学哲学及其后来的发展。逻辑经验主义的证实原则对于科学研究仍然有效,他的分析方法仍然是哲学分析的基本方法。科学哲学研究仍然沿用逻辑经验主义建立的概念系统,当代科学哲学所阐释的仍然是对逻辑经验主义提出的基本问题的进一步回答。  相似文献   

19.
高乃依是法国新古典主义悲剧理论的先驱.他结合自己的舞台创作实践,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古典悲剧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在悲剧的题材与情节安排、"净化说"的界定、可然性与必然性,以及"三一律"等涉及悲剧理论的重要领域,提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观点,其悲剧理论对于正确评价法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白的光明政治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 ,使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但李白诗歌的悲剧性 ,与传统的悲剧模式有所不同。他的悲剧意识 ,表现出对整个现存社会秩序的怀疑 ;他的刚性的悲剧情调 ,违反了“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 ;他诗中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有时并不发生消解悲剧意识的作用 ,而是使原有的悲剧精神得到延伸和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