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刘强 《决策导刊》2006,(4):14-16
永川市历来是重庆西部区域交通、通讯枢纽和金融、信息中心。近年来,永川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建设强大新永川,营造渝西中心城”的奋斗目标,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政治稳定和谐,经济社会保持了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公布的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考核结果,永川名列全国第334位,居重庆各县(市)第一位。被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评为2005年度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资源与发展的巨大矛盾,迫切需要我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社会治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有效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其多元主体参与,协调联动的机制能从新的角度改善环境发展状况,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本文构建了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希望通过此模式的有效运行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3.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1,(11):2-M0001
胡锦涛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完戍“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靠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11年3月14日 在参观“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时 温家宝 国务院总理 我以为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最重要的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李雅莉 《决策探索》2011,(14):20-21
公益性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改革开放以来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化公益事业单位改革,一方面对统筹做好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态经济伦理道德的研究是立足于经济生活的实践并以经济生活发展的大势为依托,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的途径,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动因和道德支持。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深刻领会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本质内涵,立足科学发展,不断推进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形成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民群众满意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温家宝总理说"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深刻领会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本质内涵,立足科学发展,不断推进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形成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人民群众满意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兴梅 《经营管理者》2011,(6X):247-247
统计信息是我国社会、经济、科技信息的主体,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的统计信息,在政府决策、宏观调控和服务社会中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与人民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就社会管理中的经济这一因素来讲,它从原则上应该是保持与社会发展的同向性,以自身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但是实际上,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对于社会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因此,加强经济与社会二者协调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便是以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协调开展为主题,分析了国家经济对于社会发展造成的制约,并着重对推动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社会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中伟 《决策探索》2008,(16):30-3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09,(19):6-7
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盂建柱指出,我们国家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消极因素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到了社会稳定领域。要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把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解决人民群众合理诉求与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解决公安信访突出问题,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转型升级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只有改变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的经济结构,才能持续地提高劳动者收入,有效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转型升级还是关系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松德 《决策探索》2013,(20):36-37
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以及自然灾害等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给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导致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较高。因此,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处置突发危机事件,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事关人民生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5.
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核心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目前,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这些矛盾都影响到城乡统筹。归纳起来影响城乡统筹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的增长态势,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中国的奇迹”。然而,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国民的社会福祉、增进国民的幸福程度,国民幸福感应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我国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已经显著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状态,但经济增长向国民幸福的转化依然存在着广阔的改进空间,而国民在生存需要有效满足之后也必将更加关注发展和享受需要的满足。据此,单纯从经济增长维度去理解社会发展越来越暴露出狭隘性,  相似文献   

17.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3,(3):136-137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韩玉玲认为,在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也出现了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影响到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稳定,主要有:第一,内需不足,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中国长期以GDP总量增长为导向,其基本路径是投资推动,从而造成了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长期落后于GDP的增长,并不可避免地牺牲了部分的生态和环境;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专家解读     
《经营管理者》2003,(12):7-7
温家宝: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作出批示,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发展改革委要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作为工作的主  相似文献   

19.
周英菊 《决策探索》2010,(18):41-42
发展服务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荥阳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拓宽就业渠道、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生态环境却日趋恶化,环境问题屡屡发生。如何协调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以及如何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环境问题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该文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的一些不利干环境保护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当地的环境管理效率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