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 一由欧阳修领导,王安石、曾巩、苏轼等大批杰出文学家参加的宋代古文运动,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成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场文学运动兴起之前,有一位在唐宋古文运动中起着继往开来作用的文学家,他就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舜饮。自唐末五代以来,文坛上一直笼罩着一种形式华丽而内容空虚的浮艳文风。宋王朝统  相似文献   

2.
唐代古文运动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社会矛盾的争斗导致了士风和文风的低落.科举取士和古文运动在时间上的局限使得骈文复炽。另外,古文运动文学理论上的缺限、语言革新上的矫枉过正,以及唐末作家群学养不足等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唐代古文家在造语、文风等方面过分追求新奇而流于怪异和艰涩,限制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整体成就.理论认识的不足、创作实践的偏差、心理世界的扭曲、审美观念的误区,是造成这种弊病的主要原因.在与骈文的对峙中,艰涩之弊不仅削弱了古文的竞争力,而且导致古文创作长期的萎靡;后来它又成为推动北宋中叶文风文体变革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4.
“辞尚体要”一语最早出自伪古文《尚书·毕命》篇,是指文辞表达的旨趣切实完备且抓住要领。“辞尚体要”说的文章理论价值经刘勰《文心雕龙》揭橥之后,对宋代的文风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宋一代帝王和文人臣子经常利用“辞尚体要”说批评、纠正当时浮华的文风,使“辞尚体要”说一直回荡在宋代的文坛上,可谓不绝如缕。宋代的古文革新能取得成功,“辞尚体要”说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宋代,“辞尚体要”说作为遏制浮华文风的一剂良药,能否被付诸实践,有诸多因素制约,其中帝王与朝廷的好尚,实乃有力之提倡。宋代重视“辞尚体要”说,与宋人好议论、崇尚夏商周三代的文风、普遍重视文章的实用性和《尚书》学的兴盛等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5.
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虽然是一场文化运动,但是其目的并非单纯为改变当时的文风、文体,其更主要的用意在于以变革文风为契机,对魏晋以来的士族门阀制度、佛老大行其道而儒教衰落、中央集权不稳固等社会弊端进行革新,同时也是新兴庶族集团争取自身利益实现人生价值的举措。因此韩柳古文运动的背景除了古文文体自身发展的趋势之外,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中唐国家中兴、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以及庶族地主集团争取既得利益的需要。通过对这一运动背景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说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依托于政治革新的,是中唐政治革新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以欧阳修骈文作品为例,深入、详尽分析其骈文散化的具体现象,如句式散化、句型多样化、用词通俗化、长句增加、用典减少、重叙述、多说理、善议论、具散文气势等。同时作了几方面的扩展论证,从作家散化骈文创作实绩,扩展到作家的观念更新、理论推动等思想根源的探究;从骈文散化的文学现象,扩展到北宋政治、文化、哲学和北宋古文运动的影响的挖掘;从骈文在欧阳修骈文文本的表现和北宋变革的状态,扩展到骈文兴衰的历史进程的梳理。  相似文献   

7.
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开创了复兴儒学、取法先秦两汉文章传统,改革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古文运动。至宋,经欧阳修为首的文人集团的努力,将此运动推向极盛阶段,其后受到了道学家的挑战。至明,归有光等唐宋派文人,不仅充分肯定了古文运动的贡献,且提出唐宋八大家,影响深远。至清,方苞等以文统、道统承继者自任,系统提出创作理论并结成创作群体桐城派,其势力笼罩文坛百余年。这支古文运动的殿军,直到五四时期,在新文学大潮冲击下才趋于消亡。唐中叶以后古文一派的消涨,乃是我们窥视唐以后文学发展,特别是散文发展的极好窗口。  相似文献   

8.
中唐兴起的古文运动并不是由于某个人的到来而横空出世,而是需要创作实践和创作理论的不断传承与发展。唐初的文坛依然继续着齐梁文风的惯性影响,而后学将陈子昂定义为开一代文风的人物,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而并非附会之言。  相似文献   

9.
姚察、姚思廉父子所撰《梁书》、《陈书》等,文字简洁,散体单行,文风质实,具有很强的叙事与写人能力,这与当时流行的骈丽化文风迥异。他们所倡导的散体化写作于陈、隋之际已启古文之风,为这一时期的文坛注入了较多新鲜气息,在古文运动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西夏公文史来说,不仅要研究其公文种类、载体、组织机构和公文作者,还要研究西夏公文工作制度及公文的文风,只有如此,西夏公文史的构建才能完整地体现在读者面前,主要针对西夏公文制度和公文的文风进行论述,以弥补缺憾。  相似文献   

11.
曹操在公文写作上一改两汉靡丽、骈文化的公文文风。内容上不拘传统,叙事简洁严明,语言典雅简炼,篇幅短小精焊,体现了公文与散文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成了公文与文学散文正式分野的重要标志,这在公文写作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很值得当代公文写作借鉴。  相似文献   

12.
告地策的行文格式与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秦代官府文书和汉代告地策的行文格式的对比,认为所谓告地策的行文程式,实际上是秦代官府文书的一种照搬。如果按照这种官府文书的行文程式来检讨那些被认为是告地策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告地策都是出土于湖北江陵一带,而且一共也就5块而已。  相似文献   

13.
国家现行公文处理办法未对上行文"机关代字"作出明确规定,致使目前上行文"机关代字"存在一些混乱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公文的规范化管理,而且还给公文教学和写作带来混乱.在分析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使用上行文"机关代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文是组织中信息沟通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公文写作在组织管理沟通中的重要作用,对加强公文写作、促进组织的管理沟通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5.
苗怀明 《南都学坛》2003,23(1):66-69
文言公案小说与白话公案小说分属不同的话语类型 ,是不同文化类型的载体 ,在创作主体、写作旨趣、文本形态等方面皆有独特之处 ,主要表现是作者多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文人士大夫 ,写作多源于个人内心表达与自娱消闲的需要 ,作品富有意蕴 ,字里行间透出较浓郁的抒情色彩 ,体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6.
明代公文的风格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嬗变 ,即多样期 (洪武至永乐 )、分化期 (洪熙至天顺 )、集中期 (成化至嘉靖 )和异化期 (隆庆至崇祯 )。公文的制义化、缺乏巧妙的进言策略以及屡禁不止的繁冗现象等 ,则代表了明代公文区别于其他时期公文的主要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现代公文被认为是一种处理公务的工具,情感因素的作用往往被公文写作者忽视。从古代和现代的一些公文的分析和探讨中可以看到,情感因素在公文写作中有着特殊的效果和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恰如其分地给公文注入一些情感因素,以增添其情感效用。  相似文献   

18.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历史散文。修辞技巧的成熟应用,上古语言特有的古朴质实,实录中孕育的记语体例,以及言者阐述政治观点中产生的基本论证方法,对先秦诸子、历代政论文、史书体例、官方文书以及后世行文风格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公文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它既体现了法规性和律令性,又反映了社会群体间的愿望。公文的思维主体是公文撰写者个体和体现法定机关意志的复合体;公文写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实性思维;公文写作是创造活动,公文格式的规定,不妨碍公文写作的创造性,不影响公文撰写者创造性的发挥,公文写作的创造性充满公文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公文体式写作研究阐述最简易的类型是浅显知识介绍,通常以"怎样写**"的模式出现。这只能算是一种启蒙教育。公文体式写作研究阐述最普遍、流行时间最长的类型要数"格式说明+例文"的简易模式。这种模式比起浅显知识介绍型来,有所进步,但非常有限。问题主要在于运用这种模式过于简单,过于粗疏,在例文的引用列举上尤其如此。这表现在一个公文体式只举一篇例文,而且没有分析说明;一个公文体式举有多篇例文,但同样没有分析说明;错用例文而产生误导;错用病文作范文而产生误导;推荐病文作范文而加深误导等。公文体式写作研究逡巡不前的原因之一是人们至今仍普遍认为公文写作只是一种简易、机械的技术操作,所谓的公文写作学是不存在的;原因之二是公文写作研究人员的队伍尚不精锐有力,特别是缺乏能真正统领大军冲锋陷阵的将领和统帅。(打破这种现状的)突破口是群策群力,及早编创一部能极有效地指导公文写作实践的新经典《现代"尚书"》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