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荀况的“谈说之术”崔清田荀况是重视“辩”的思想家。他甚至认为“辩”是做君子与诚士的一个基本条件,因而响亮地提出了“君子必辩”,同时也研究了“辩”的种种问题。在中国逻辑史研究中,荀况论“辩”的思想一直被视为挖掘与整理逻辑(传统形式逻辑)在中国古代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逻辑在墨翟、惠施和公孙龙诸人的实践逻辑基础上,至战国晚期的《墨辩》已日臻完善,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系统的理论逻辑的体系(注)。以后,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荀况,不仅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正名逻辑,而且继承和发展了《墨辩》的理论逻辑,对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现将荀况与《墨辩》的概念理论作一集中的探讨,力图具体的阐明中国古代逻辑,在概念理论上的演变、成就及特点。  相似文献   

3.
王符的治学指归上通荀学,致其政治思想超逸汉代一般学者。荀子以治学修身为政治根本,王符以此为治政前提。王符以礼法为儒家经典的精神实质,是对荀子观念的继承发挥。荀子的礼法关系理论和法治思想被王符继承下来并根据特定的时政进行了发展。荀子以任贤为治政的基础,王符的贤臣准则突出地体现了和荀子贤臣观的承传关系。王符继承和发展荀子学说,不仅由于学术理论上的承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时事使然。  相似文献   

4.
在"辩即逻辑"的传统研究模式中,韩非的辩学思想被简单等视于西方逻辑,本文认为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不仅深刻揭示了当时论辩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辩言的标准,而且他的"矛盾之说"揭示了关于正确论辩和思维不矛盾原则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从周公提出“天听自我民听”(《孟子·万章》引)以后,民本思想就成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立君为民”都是民本思想的不同论述。西汉贾谊对民本思想作过系统论述。他说:“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又说:“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王符继承传统的民本思想,也说:“故天之立君,非私此人也以役民,盖以诛暴除害利黎元也。”)《潜夫论·班禄篇》)君不是为自已私利去奴役人民,应该为人民去消灭危害人民的东西。他认为:“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遏利篇》)王符的民本思想与前人相比并无新见,在议边、论赦中论述这种思想却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吴克峰 《中州学刊》2006,(2):151-154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具有抽象思维水平的典籍,也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开端。对《周易》中逻辑思想的关注开始于近代严复、胡适。《易经》及其后的《易传》包含了较为丰富的逻辑理论,其主导的推理形式是“推类”。《周易》中的逻辑思想包括:阴阳、八卦是按照归类方法建立的;《易》的逻辑系统是变化的和可推的,这种性质为《易》的逻辑推演提供了根据;指明了推理的规则是“与类行”即“依类相推”,并进一步确定“依类相推”可行性;说明了《易》逻辑系统的开放性和逻辑功能。《易》中的逻辑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杀盗非杀人也”这一命题,是墨家的光辉逻辑著作《墨辩·小取》中提出的,对这一命题人们历来争议较多。不少人受《荀子·正名篇》的影响,认为这个命题是诡辩,是“惑以用名以乱名”。也就是说这个命题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也有人认为:这一命题是墨家为了宣扬“兼爱”的政治主张,而忽略了逻辑;另外,也有不少人为这一命题作了辩解。认为《小取》中提出的这一命题是从“获事其亲,非事人也”等例,根据《小取》“以类取,以类与”的原则和“援”式合乎逻辑地推出“杀盗非杀人也”的结论的,因而认为这一命题不是诡辩。(参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中国逻辑思想史论文选》462—470页)  相似文献   

8.
一、王符《潜夫论》思维模式总论我们认为,王符《潜夫论》思维模式的基本方面是“天人感应”。按照董仲舒的说法,“天人感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上天感人的一面。用董氏的话就是,上天用“灾异”或“符瑞”来“谴告”人;其二,是人感上天。用董仲舒话说,就是人受到上天的“谴告”后,“当救之以德,则咎除”(《春秋繁露、五行变救》)。王符呢?由于他本人是从董学阵营中走过来的儒家门人(这一点不但体现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宋史》等都把他列入儒家之列,也体现在下面我们就要论及的他的思想体系中),所以,在思维模式上,他承袭了董仲舒的“天  相似文献   

9.
《齐物论》的辩说在庄子的思想中是达成以辩止辩、以不齐为齐的有效手段。但庄周并未严格遵守辩说的内在逻辑,且有意忽视了“同”与“不同”在辩论中的对等地位。近代以来的《齐物论》接受史在推进理解深化的同时,以“齐物”论为解读焦点及解读话语上的诗性偏好,也暴露了中国学人轻逻辑推理重个体感悟的思维特点,“接着讲”的学术意识与当下之...  相似文献   

10.
荀子是先秦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者,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以“性恶论”的人性观和“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为基础,形成了特色独具的“中和之乐”音乐审美观及“美善相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荀子音乐美学思想为丰富和发展我国音乐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对当代音乐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中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承认,迄今我们所看到的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中,几乎都以荀子作为先秦诸子哲学的终结。但是,郭氏此说并不符合事实,而且也未能把握先秦及以后中国古代哲学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东汉后期,王符不仅在社会批判思潮中表现最突出,而且在易学领域也颇有成就。在《潜夫论》中,他曾借鉴、吸收《周易》和汉代易学成果,推出了自己的自然天道观,构筑了一个宇宙生成、万物起源的图式。在认定元气为宇宙本原的前提下,王符力主天道无为而人道有为,从而发展了《易传》自强不息的思想。本于《易传》太和、中正之说,王符提出了社会和谐乃至天人和谐的政治理念。他继承、发挥《易传》的重德精神和尚贤、养贤之说,呼吁最高统治者注重仁义德治,重民爱民,尊贤任能,改革时政,从而缓和并解除社会危机。在治《易》风格上,王符致力于务实崇本。这些都是对我国古代易学和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历史上,荣辱伦理道德观念影响深远。中国是礼义之邦,看重伦理道德的修养和践履,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本身也就是伦理学家,他们把道德伦理发挥成治理国家的社会政治思想,直接为政治统治服务,因而强调道德意识,重视道德修养理论的阐释和道德规范的制定。本文选定伦理道德作为论题,探讨“后汉三贤”(韩愈语)之一的王符的荣、辱观。王符是东汉中后期的思想家。“当时东汉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日趋严重,朝政的腐败黑暗,贵族官僚与豪强地主的贪婪和残暴,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潜夫论笺·出版说明》,中华书局,1979年4月版)这一社会现实,使“他对东汉后期社会政治的批判是广泛的尖锐的,他历数当时经  相似文献   

14.
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发起召开的首届“王符学术思想讨论会”于1987年6月26日至29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关研究王符思想的教授、学者、专家30多人出席了会议,共收到论文十七篇、专著一部。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切磋商榷、持之有据,重点讨论了作为甘肃古代著名的哲学家王符及其著作《潜夫论》在两汉以及中国哲学史上的贡献;王符社会批判思想的历史地位;王符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问题,并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中国古代第一部逻辑专著《墨辩》中,“故、理、类”统称为“三物”。目前,在《墨辩》逻辑的研究中,特别是在比较研究方面,对“三物”的解释很不一致。笔者认为,随意比附,会曲解《墨辩》逻辑的本意。关于“三物”的系统论述,见于《大取》篇:“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也。诸立辞而不明于其故所生,妄也。今人非道无所行,虽有强股肱而不明于道,其困也可立而待也。以类行也者,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三物必具然后辞足以生。”对此,我们可做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6.
荀子关于名的逻辑思想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又一位儒家有重要影响之人物 ,他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逻辑思想体系 ,并系统地研究了名、辞和辩说之间的关系。其中名是荀子研究的重心。荀子关于名的逻辑思想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名的本质 ;名的种类 ;辞、辩说和名的关系。可以说 ,荀子在逻辑方面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 ,但令人可惜的是 ,他并没有大力发展逻辑学说 ,个中原因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7.
<正> 1让我先从荀子的文章说起。荀子的文章,的确是独成风格,并且对后世留下深远的影响。他不同于孔子,孔子毕竟时代较早,他只能留下凝缩的语录体,让后人去引伸;荀子也不同于孟子,孟子在若干政治辩论中力图胜过对手,从而形成“哇喇哇喇”的“大江东去”式的文章风格。荀子是齐学中的殿军,深受稷下的种种影响,其中辩家的影响也很明显。但荀子和辩家又有不同,辩家是专门挑选一些类似“钻牛角”的问题去磨炼人们的逻辑思维,使之渐趋于精密;荀子不如此,他只是使用辩家所产生的影响,将这些影响带进自己对政治、道德、修养等问题的论列之中,使人们感受到他对命题、判断、推论这些普通的逻辑形式,比别人更留心、更频繁地  相似文献   

18.
王符评传序     
《后汉书》以王充、王符、仲长统同传,三人都是特立独行之士,都是具有远见深识的进步思想家。王充著《论衡》,以疾虚妄为宗旨,批判了当时关于天人感应的种种迷信;仲长传著《昌言》,深研“理乱”之故;王符著《谮夫论》,畅论当时的风政得失。王符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有明锐的观察,进行了深切的揭示。如论当时(后汉  相似文献   

19.
王符,东汉中后期的进步思想家。在他所著的《潜夫论》一书中,民本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对王符的民本思想作以初步探讨: 一、“民为国基”和“君臣法令之功效于民”的基本理论 王符的民本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说:“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潜夫论·遏利》,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本政》)。乍看起来,这些言论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究其实质,乃是假天之威强调统治者必须按  相似文献   

20.
荀子关于“名”之谬误思想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荀子把所谓的“邪说辟言之离正道而擅作者”归纳为“三惑”,即“用名以乱名”、“用实以乱名”、“用名以乱实”,提出破“三惑”的方法。这是荀子关于“名”的谬误思想。荀子“三惑”思想的提出,主要地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儒家思想服务的,而不是揭露那些违反思维规律、规则所发生的逻辑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