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一股独大”的特殊股权结构对卖空治理效应的影响不可忽视。以中国融资融券制度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企业的投资行为,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中国控股股东的存在对卖空治理效应的影响。进一步地,考察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股权治理机制(如股权制衡、机构投资者及个人投资者持股)对存在控股股东情形下的卖空治理效应的影响。经检验发现,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企业相比,存在控股股东的企业在引入卖空机制后,其投资支出(或过度投资)的下降程度更大,符合所提出的“卖空压力假说”的预期;不仅如此,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卖空的治理效应越大。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股权制衡较弱的企业、机构投资者持股较高或主要由稳定型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企业以及个人投资者持股较低的企业中,卖空的上述治理效应得到强化。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企业以大股东控制为典型特征的股权结构有效促进了卖空治理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以2007—2015年陷入财务困境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探讨了产权配置不同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对财务困境风险化解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显著提高企业摆脱财务困境的概率;进一步地,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能显著增强内部控制化解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积极作用.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随着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内部控制化解财务困境风险的可能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当股权集中度较低时,因为"搭便车"现象和"掏空行为"的存在,即使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不断提高,公司利用内部控制化解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可能性却是不断下降的;但是随着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继续大幅度上升时,控股股东和公司的利益统一,此时良好的内部控制会促进企业财务困境风险的化解,进一步检验发现这种作用并不会因为产权性质不同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尤其是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成为政府监管的重点和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以2010-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粘性的存在性;同时,重点考察了股权结构、产权性质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粘性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具有显著的粘性特征;在股权结构的影响方面,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股权制衡度越低,高管薪酬粘性相应越高,当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产生利益冲突时,上市公司高管作为控股股东利益的代表,通常忽视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不对称性,因此薪酬粘性成为控股股东对高管的奖励;在产权性质的影响方面,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粘性显著大于非国有企业.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优化激励机制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010年底前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手工收集这些公司2010年至2012年研发投资数据,考察实际控制人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RD投资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呈现出先下降再缓慢上升的"U型"关系,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的研发投资显著正相关。研发投资具有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说明,由于存在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控股股东追求短期回报会降低企业的研发投资,另一方面,发挥机构投资者对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对企业研发投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多变量分析检验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会得出如下结论:1.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指标托宾q之间存在曲线关系,支持权衡理论(Trade-off theory)。2.托宾q值和第二到第五大股东持股集中度、代表机构投资者的基金比例表示显著正关联,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企业价值水平正相关,但是大股东持股比例集中度在45%左右,非控股股东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大股东的作用,大股东有绝对权利控制公司。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发布的重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基于非参数回归、OLS估计以及Tobit估计的方法研究了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股权性质(控股资本类型)、企业年龄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但企业规模对企业研发投资强度带来显著性影响。文章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大约保持在50%~80%左右更利于企业技术创新;企业间应加强技术创新合作以形成研发投资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7-2018年的数据,分析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导致更高的企业金融化水平.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金融化的正向影响越大.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通过恶化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进而加剧企业的金融化程度,存在"股权质押-融资约束-金融化"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也为厘清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内在机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该文选取新疆2007—2012年数据完整的上市公司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对新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过度投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新疆的上市公司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具有较为特殊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背景,因而在疆内上市公司中,股权制衡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作用不明显;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即股权集中度与疆内上市公司过度投资之间呈"倒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在前两大股东均持国有股份时较为显著。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通过改善疆内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减少国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在企业中发展非国有股东、积极发挥公司内股东之间的制衡作用,来减少过度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新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新疆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2003-2005年3 270个观测值为样本,从公司政治关联视角出发,并考虑股权的内生性问题,对控股股东特征与公司价值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价值显著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呈U型关系。这表明,基于控股股东性质所形成的公司政治关联是导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价值高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的主要原因,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通过控制权私利成本影响控股股东利益侵占抑或利益协同行为。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流通进程的加快,限售股解禁和大股东减持行为成为当前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而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对大股东的减持行为起着决定性影响作用。在对大股东减持的动机和截止到2009年11月30日沪深A股312家股份全流通公司的减持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全流通后,公司的托宾Q值、公司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所处的估值水平对大股东的减持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公司在整个市场中所处的估值水平越高,大股东的减持数量越大;限售股解禁数量、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大股东的减持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净资产收益率、限售股股东持股成本对大股东减持数量的影响不显著等结论,最后简要分析了个人转让限售股征所得税对大股东减持的影响以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1.
在对企业扩张行为的动因进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企业扩张动因分析模型,由于制度以及农产品流通特性的差异,提出了六大农产品流通扩张动因的假设:利润驱动假设、效率驱动假设、愿景驱动假设、竞争驱动假设、要素驱动假设和政策驱动假设。通过运用这个模型对中国农产品企业扩张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农产品流通企业扩张动因主要是外部主导的。  相似文献   

12.
Demography of the firm is an interdisciplinaryresearch field of economics, sociology andeconomic geography. Although the name suggestsotherwise, demographic input has been limiteduntil recentl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demographic viewpoint may lead to added value.The metaphor is relevant, not because firms aresimilar to biological creatures (they are not),but because there are significant parallels inthe mechanisms of population change, as aresult of selective processes of birth anddeath, as well as aging and internal change ofincumbent firms. The nature of these changeprocesses at the micro level has to be studiedusing theorie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such aseconomics, sociology and geography; a situationquite similar to that of human demography. Thearticle compares similarities and discrepancies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birth and death infirm and human populations, as well as the mostimportant dimension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and change, e.g. age, period, and cohort. Amain difference is that in addition to thesefamiliar variables in human demography, firmsize and growth, and economic activity are alsomajor dimensions of the structure of firmpopulations. Because there are stronginteractions between these variables, anydemographic analysis, for instance to determinethe age curve of mortality, should also takeinto account these variables.  相似文献   

13.
家族企业先天的、本能的包含着"企业"与"家族"二元子系统,即家族企业既是一个以经济利润为目的实体,又是一个始终应遵循家庭伦理准则的实体,决定了家族企业的家族信任与企业信任、家族忠诚与企业忠诚、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矛盾。我们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功能,化解矛盾,提升合作,培育家族企业忠诚度、信任感及家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实证研究环境规制强度对异质性企业退出市场的影响。研究表明:环境规制会提高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对于无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对于有技术创新的企业来说,环境规制对企业退出影响不显著;与大规模企业相比,中小规模企业退出受到环境规制影响更显著;民营、国有企业退出概率与环境规制强度正相关,港、澳、台外资企业则相反;中、西部地区环境规制的提升会提高企业退出概率,东部地区企业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在探讨公司增长与价值增值之间非线性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2001~200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研究,得到公司增长与价值增值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根据公司增长有效性分组,发现高速增长引发价值毁损的公司超过四成。此外,投资机会能够提高价值对增长的敏感性,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资本市场在甄别公司增长有效性上判断力增强。建议公司对产业扩张速度实施有效管理,借有效增长模式实现公司价值的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16.
企业网络是一种既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市场的中间性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价值或理由是什么?本文从企业理论视角,运用古典分工理论、新古典技术决定理论以及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网络存在的价值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17.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企业成长理论划分为企业内生成长和企业外生成长理论两大类,对国内外主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以期对企业成长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从而为进一步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家族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社会情感财富在二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利用浙江和重庆251家家族企业问卷调查数据检验发现:家族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倒U型影响;社会情感财富在家族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绩效之间起负向调节作用,即控制家族对社会情感财富保护的增强,降低了家族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文章丰富了家族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家族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成长实践也具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剩余权如何有效配置是现代企业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剩余权配置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到这样的结论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最有效率的剩余权配置方式是随着其成长而动态变化的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对应着不同的最优剩余权配置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来说 ,即使它们处在相同的成长阶段 ,其最优剩余权配置方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制造企业物流能力及其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开发制造企业物流能力量表,得出物流能力的三个维度: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利用LISREL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得出制造企业物流能力与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研究结论基础上,对制造企业提高物流能力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