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介绍了城市历史街区的价值以及国际上关于历史街区的保护状况和保护宪章的拟订,分析了西方城市更新运动对历史街区以及城市多样性的影响;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总结了我国城市更新的历程和历史街区的现状以及相关保护制度等,并对未来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文化多样性渐渐成为一种发展的趋势,进入了全球市场竞争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欧洲很多城市都通过发展旅游业保护和复兴城市的民族历史街区,实现城市文化多元化。改革开放后,城市旅游为中国民族历史街区提供了生存的机会。以西安回民街为例,通过调查访谈、借鉴国内外发展案例,分析旅游对于复兴民族历史街区、打造城市多元文化的作用,为未来城市多元化发展和民族历史街区的保护作一个前瞻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列斐伏尔关于三种空间的理论与福柯关于城市的异形地志学分析对于研究城市美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城市美学研究主要由具体的城市建设美学和思辨的文化研究两方面构成感性城市和观念城市二元对立的研究方式,其共同前提是城市空间统一性的预设,而忽略了城市空间的混生并置特征。从第三空间观念产生的第三种城市美学打破了传统美学预设的统一空间观念,转向关注异质空间(异托邦)在当代城市空间中的存在及其意义,从而将城市美学研究引向面对实际空间的异形地志学研究。这种研究打破了乌托邦化的城市想象,注意到城市"后台"的存在及其意义,因而有助于深化认识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的现实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的原则和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主要论述了历史街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与再生的基本原则,即文化认同原则、保用结合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手段,包括对原有建筑物的保护与更新、对原有街区空间肌理的维护与扩展、对原有街区人文精神的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5.
文章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城市历史保护。通过取样研究中国的三个历史街区,作者分析了"局内人"和"局外人"在理解原真性、集体记忆及其空间表述上存在的差异,同时关注在东西文化的差异背景下,城市历史保护所面临的相似的问题。文章详细论述了具有文化敏感性之叙事方法,并论称从公众史学解析城市景观,代表城市历史保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仿古街区对于传统生活方式、传统街区的还原唤起了人们怀旧和怀古的情怀。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西方的城市建设理念及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多数城市已经"面目全非"。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后工业文化"的影响,昔日古朴的城镇和街道越来越受到怀念。仿古街区的开发正好迎合了人们的怀旧需求,这就是仿古街区之所以兴起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7.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是社会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物质空间。在对历史街区进行夜景照明时,从保护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街区夜景照明的意义,营造的特殊技术以及照明的塑造方法、设计原则。通过对泉州中山路街区夜景环境要素分析,关注实物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采用高效美观的照明技艺,使夜景灯光营造既能实现对街区历史文化脉络的保护,又促进其在当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针对法国波尔多Chartrons特殊的历史背景及商议发展区((Zones d’Aménagement Concerté,缩写为ZAC)的运作模式,研究分析了夏尔冬商议发展区(ZAC Des Chartrons)的更新模式,该城区改造模式对中国城区改造具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中国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应加强历史街区保护立法,使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有法可依;坚持保护与更新相结合,让历史街区成为城市中有生命的有机体;尊重历史街区原有空间肌理及城市特征,使街区完整保留自身的历史特色;不仅要保护有形的历史街区物质实体内容,还要保护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研究进程。通过对传统街区保护内容和保护方法的探讨,提出以自然地理环境、街道空间格局、历史建筑实体和历史文化格局为主要内容的山地传统街区保护方式。文章以王村为例,着重研究了山地传统街区中古镇风貌、山水生态和历史文化三种空间格局保护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现代化城市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 ,如何保护好历史街区一直是各级政府与建设部门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保护历史街区的现状 ,把我国对历史街区的定位和国际上对历史街区的定位作了详细的介绍 ,并进行了比较 ,提出要保护好我国的历史街区 :必须提高对历史街区的认识 ;要立意高 ,敢于争创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的保护 ,也要结合我国的实际 ,走可持续利用的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文艺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表现出鲜明的现代特质,这种现代性以"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两种态势彰显出来,其原因与王氏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禀性密切相关,他的文艺思想对中国近现代乃至当代的文艺理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城市建筑视觉意象挣脱了沉重的政治象征意涵,大多变成了纯粹的视觉审美符号。这一嬗变折射出消费控权时期国人将建筑视觉形象欲望为生活风格、审美需要、文化认同的多元诉求。此欲望正好与城市经营管理者对利润和政绩的欲望暗合。建筑形象遂充任了消费的欲望机器,致力生产视觉快感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欲望的交织与共构谋划了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审关视觉性规程。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生态美学的异军突起等都是美学界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我们认为 ,无论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都是某一阶段的重要理论现象,它随特定历史环境而产生,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另一种学说所替代.生态美学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又全面激活了美学的理论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因此,当代中国美学走向应该是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性时空交错的复杂背景中,原本存在的事件与风险性危机叠加在一起,使中国政党面临诸多的问题域。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政党现代性的再造与提升,对于中国政党来说,既要增强自觉意识,实现民族性与现代性有效结合,又要从"结构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正确把握政党的功能,认清时代主题的切换,实现话语叙事的调整与改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难以绕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批判和重构现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世界历史维度。“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重构现代性的理论创新。探索现代性新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宗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问世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价值是对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新贡献。它证明在全球化进程中人们对现代世界本质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它增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发生发展既受制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又受制于其自身包含的现代性困境,还受制于西方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影响。这种状况使得建构一种适合于现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中国美学”变得十分困难。中国传统美学自20世纪初王国维和鲁迅对其进行审美“主体性”的现代奠基以来,一直影响着后世100多年中国美学的发展。王国维和鲁迅对于传统美学的复杂的“批判”态度,虽在西方美学确立话语霸权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被推为座上宾的情况下得到缓解,却在后现代美学“反现代”、“反传统”的强势入侵下再一次得到张扬。鉴于此,今日中国美学的建设在方向上就不可能还是一种单一的“反传统”或“回归传统”,而要考虑诸多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8.
"历史终结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历史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文化思潮之一。福山在其《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一书中,通过对20世纪后半期全球形势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重提并进一步阐释了"历史终结论"思想。"历史终结论"不仅是一种历史理论,同时也是一种现代性理论。我们应当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与批判,并对当代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重大历史进程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主要围绕"转型期美学理论建构"这一总问题域而展开。其中,涉及的重要议题有:美学研究理论范式转换、实践美学论争、后主体性美学、主体间性美学、身体美学、审美现代性、艺术终结与生活美学等相关问题。本文认为,经多年探索研究的积淀与集结,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已迁跃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一方面,诸多长期论争的问题得以沉淀总结,使问题的探讨已经完成从论战的理论状态向反思的理论状态的转换,预示着美学基本理论建构业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诸多新的美学视域的开启,使当代研究已经开始了从传统理论范式到当代理论范式的转向,预示着美学基本理论将拥有面向未来的敞开性。  相似文献   

20.
在考察和厘定“趣味”这一现代美学范畴在中国的形成时,我们发现,在西方,“趣味”由味觉范畴向美学范畴的转化,标志着现代性美学话语开始建立。而在中国,“趣”和“味”很早就有“审美鉴赏”的意思,但它们并不是在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趣味”范畴。“趣味”作为现代美学范畴的创立,必须建立在现代性结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的“趣味”范畴需要经过现代转换,才是现代美学范畴。“趣味”范畴的现代转换,体现了中国美学现代性的特殊张力结构。“趣味”范畴典型代表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美学转换过程中需要对支撑这一范畴的深层结构和基础转换的问题。在梁启超和朱光潜之后,摆脱了长久意识形态羁绊的中国现代美学,理应以“趣味”为关键之一的范畴构筑自身的美学理论,接续中国美学现代性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