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风月情怀"是指一种与自然相契合的审美意识和诗化的生活作风,从其中包含的形而上的追求而言,它又是与道合一的生命体验.欢乐之情是邵雍风月情怀的精神性内核和情感主导趋向.具体说来,邵雍的欢乐之情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他在《伊川击壤集序》中所说的"自乐"、"乐时"与"(乐)万物之自得"."自乐"即隐居生活中的安闲之乐,它与"乐时"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乐)万物之自得"是一种本体之乐,它既是审美情感,又是情感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也正是在现代生活困境的映衬下,"魏晋风度"便以它那种"器范自然"、"师友造化",即"模仿大自然豪华与严肃"的独特魅力展示了一种精神性的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价值与境界!"魏晋风度"不独为一种人的风度、文化的风度,也更是一种源于"天地境界"的大自然的风度,是我们民族与世俗、与物质拉开距离的风度!这种生活方式典型地代表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幸福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由于道德脱离了"人类幸福和好生活"的根基,伦理生活世界行动与行动者的分离,使得现代人由于动机和理由的分离而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论语》之"学"作为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为人的"精神分裂"提供了更为积极的疗法;同时为我们开辟了一条重新认识和审视现代伦理生活方式的新道路。《论语》之"学"的核心意义是"觉",正是"学"的"觉"和"效"等含义使得日常生活变成了一种"意义"的生活,一种伦理生活。在诸种日常生活方式中,基本的根基是"孝",这也是为学的根本。在伦常日用的人生实践中明人伦、明孝悌,觉悟和领会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之为人的总体"好生活"得到具象化。而通过"下学而上达","形下"的践履可以提升到与"形上"之天合德,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开启自身德化的生命。"学"对人的生命发展而言,呈现给我们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在这种生活中,身心和谐,生命不断摆脱虚无,获得丰富和充实。  相似文献   

4.
蕉叶时尚泰国餐厅的代名词,全球独创"欢乐美食"全新的主题餐厅经营观念,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并迅速风靡东南亚及中国。  相似文献   

5.
南宋遗民词人在亡国入元后的生活里,经常性地怀念在故国时的生活,在痛苦的现实生活里回忆往日的欢乐旧事,更增添了他们的感伤惆怅。这种由今昔对比产生的怀想之悲,是南宋遗民词人群体悲剧性心灵体验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中西对同情认识的差异表明同情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情是解读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特征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文化符号.本文把西北少数民族的这个交往特征的文化符号概括为同情的心态,认为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同情心态指欢乐和痛苦之情凝合而成的心理反应机制,表现为与他人共享欢乐、与他人共担痛苦的同情的反应、同情的态度.欢乐和痛苦之情的同情心态在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关系中具体表现为四种心态,即:好客的心态,注意对方反应和评价的心态,群己互利的心态,"不忍之心"的心态.这种同情心态的本源来自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中善的积淀和流变.  相似文献   

7.
早期海德格尔对哲学的规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把哲学自身理解为"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样式;第二,把哲学规定为作为没落生活之"反运动"的无尽追问,即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本真样式。他对哲学的这种规定的意义是:突破了人们对哲学的传统理解,为未来哲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方向。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彻底地理解他整个的哲学思想,也有助于我们当前对哲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尔斯戈德对道德概念规范性的分析,可以发现,当代德性伦理学面临的质疑和挑战实质上大多源于批判者对德性规范性的诉求。而这种规范性诉求的产生以及引发的相关争论,实则忽略了两种实践性概念的区别,即古代伦理学与现代伦理学的"人应该如何生活"与"人应该如何行动"之间的差异和裂隙。为了弥合这种裂隙,必须规范伦理生活目标,将古代伦理学的"人应该如何生活"融入现代伦理学语境中,这种融合将使得德性伦理学的应用呈现为一种弱规范性解读。  相似文献   

9.
“心事浩茫连广宇”——论王跃文官场小说的感伤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中萦绕着一种感伤情调。王跃文对官场中人怀着一种悲悯,对他们给予了深切的关怀,为他们吟唱了一曲官场悲歌。其官场小说呈现的是一种"阴柔之美"。正是这种感伤性情调,使王跃文官场小说从对官场生活的体验性内涵提升到了价值性话语的表达高度。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表现了一种新的人伦关系———商业老板与伙计之间的雇佣关系。这种雇佣关系建立在共同经营的合作关系之上,是一种有贫富、尊卑、主次差别的不平等关系,又是一种比较松散、自由、人我界限明确的契约关系,还是一种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买卖关系。这种经济上的雇佣关系还扩展到他们之间的两性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它不同于传统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关系,也不同于传统的主子奴才的人身依附关系,不再重"仁义"、"忠诚"的传统伦理道德,雇佣双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是一种新的人伦关系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麦克卢汉曾言,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会使整个人类社会进入"重新部落化"的时代。随着传播媒介的演变,人们逐渐生活在更为复杂和多元的媒介生态中,这种新型电子生态是一种部落生态,它将人类组织结构划分为一个个部落单元。社交媒体的崛起与其背后支撑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再定义更是加速了部落化社群的出现与维持,这种打破时空的媒介文化削弱了地缘社会身份的限制,成为打造新的文化价值共同体的中坚力量。但正是这种媒介本身所具有的技术特征,使得人的视野不断窄化,全球社会的分裂更加明显与剧烈,这种由于部落化传播造成的现象,其实是对"重新部落化"的一种异化。  相似文献   

12.
时代的面孔变化不定,如同在生活的激流中游泳的人面色阴睛不定一样。每一刻都产生惊讶、疑惑、痛苦,继而又为兴奋、喜悦、欢乐所取代。只要人活着,这种循环往复就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徐复观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即,他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学术研究的。在他看来,"文化"是人性对生活的一种自觉态度,而这种态度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他说:"文化是由生活的自觉而来的生活自身及生活方式这方面的价值的充实与提高。"[1]1可见,"自觉"二字是理解"文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用文字搭建了一个艺术人间,那里的人们自然也会受到社会、时代的影响,只是还保留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时与正统文化水乳交融,有时又是对立的.这种"民间的文明"不能简单地用对错评判:"礼失而求诸野"是意味深长的,但其中也常杂些尘滓,有的干脆粗糙得反动.对此,作家是是非分明的.  相似文献   

15.
经济生活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一种生活形态,广告则是这种生活形态的催化剂,当人们认为广告是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时,广告就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标准,一种价值取向,成了经济生活的必然选择,广告的社会化也便水到渠成,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广告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社会普遍性;一是广告作为一种宣传手段的普遍性。我们应该对广告社会化产生的负面效应保持足够的警惕,这些问题包括:广告的社会化加剧了社会泡沫意识的繁衍;广告的社会化导致了社会焦虑心理的形成;广告的社会化造成"沉默的大多数"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圆锁",也称"开锁"、"圆十五"、"圆辫",指摘除孩子出生时所佩戴的长命锁,是象征孩子长大的一种礼俗仪式。这种礼俗是中国自古传承下来的一种区域性的地方民俗,主要流行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河南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北方地带。以山西为起源地的圆锁仪式,由于地区不同,在圆锁年龄上有所区别,比如大同地区为12岁,壶关地区为14岁,总体来说圆锁年龄在12~15岁。古时,圆锁的举办有一套相当繁琐的仪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仪式逐渐简化,同时注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形成了各个地区的不同特色。圆锁礼一方面表达了父母长辈对孩子未来生活富足与平安的期望;另一方面,它是中国孝道的自然传承,是一种亲情教化,赋予了孩子成长的责任与担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将"吃"从补充身体所需能量上升到精神生活的层面,使"吃"成为饮食主体的"知"、"情"、"意"有机统一的"外化"过程、"心态"抒发过程和精神性自由活动过程.因此,中国人是以一种诗性的目光来现照和对待"吃"的.这种对"吃"的诗性体认,不仅将"吃"变成为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活动,而且使"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中国人因之学会了以一种诗性的眼先看待外部世界和社会人生,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艺术--集物质与精神的价值于一体,把自己的现实人生艺术化.  相似文献   

18.
体现在武侠小说中的民间智慧与欢乐精神,是衡量这一文类创作成功与否的突出指标.而武侠小说乃至所有通俗小说的情节模式,是特定边界与特定规则前提下的优化选择.实际创作中的"自由创造",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有限变异".  相似文献   

19.
王蒙 《社区》2009,(2):29-29
生活不是单一的,情绪也不是单一的。欢乐和痛苦,压抑和奋争,胜利和挫折,常常交织在一起。喜悦,是一种智慧,一种超拔,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和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一种坚定的成熟,一种战胜了烦恼和庸俗的清明澄澈。它是一潭清水,它是一抹朝霞,它是无边的平原,它是沉默的地平线。  相似文献   

20.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大学生是传播"低碳"理念和实践"低碳"发展的生力军。因此,加强大学生"低碳"理念培养意义重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积极履行其在倡导"低碳"文化,建设"低碳"校园以及"低碳"生活等方面的社会义务。"低碳"生活不单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应该履行的社会义务。在借鉴外国低碳生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这种责任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履行才能共同建立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