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公元383年,暂时统一了中国北方和四川地区的氏族人苻坚统治的前秦政权,出动号称的百万大军,进攻偏居江南的东晋。东晋朝野团结一致,以八万精兵在淮南的淝水击溃了前秦的军队,前秦政权不久也就败亡了。这就是历史上闻名中外的淝水之战。如何评价淝水之战的性质,当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新的意见:其一,认为“前秦对东晋的战争,不是以氏族对汉族进行‘种族奴役’为目的的民族侵略战争。……乃是南北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一场兼并统一的战争。”其二,认为“前秦方面是统一中国的正义的战争,而东晋方面是保卫士  相似文献   

2.
华阴之战是前秦氐、羌关系的转折点,此役前秦军队战败,苻坚怒杀了姚苌派来请罪的部将,结果姚苌惧逃马牧,起兵反秦。关于华阴之战的过程,史书记载虽颇为简略,但正是这次战役导致了氐、羌关系的破裂,淝水之战后,本已危机四伏的前秦政权更加雪上加霜,从根本上动摇了前秦在关中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3.
华阴之战是前秦氐、羌关系的转折点,此役前秦军队战败,苻坚怒杀了姚苌派来请罪的部将,结果姚苌惧逃马牧,起兵反秦。关于华阴之战的过程,史书记载虽颇为简略,但正是这次战役导致了氐、羌关系的破裂,淝水之战后,本已危机四伏的前秦政权更加雪上加霜,从根本上动摇了前秦在关中地区的统治。  相似文献   

4.
刘继兴 《社区》2013,(17):12-13
史上有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有关下棋的故事,读来让人惊心动魄。 其一:东晋时期,爆发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人马,打败了号称百万人马的前秦八十万大军。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是当时统一了北方的前秦政权同南方东晋政权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大战,历来受到史家的重视。近年来有论者对传统看法提出异议,并引起史学界展开了关于淝水之战的性质、规模和双方胜负原因等的热烈讨论。笔者不揣谫陋,仅就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略抒管见,并祈请教正。  相似文献   

6.
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结果晋以一比十的兵力胜秦。这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一次著名战役。它的胜责缘由,史书早已详尽评析,本文不再赘述。今只就战役中有关军事心理学问题作一些分析,借以说明军事心理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军事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各种情况下从事军事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操纵军事器械时的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①由于从事军事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指挥员  相似文献   

7.
五胡十六国时期,略阳临渭氐族苻氏建立了前秦政权,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势力空前强大,可是在军事实力优于东晋的大好形势下,还是免不了淝水惨败,前秦以难以想象的速度灭亡,苻氏家族解体,氐族走向了衰退之路。这主要是前秦种种不合时宜的文化措施所致。  相似文献   

8.
成欢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双方的第一次陆战。一般皆认为这是一次较小的战役,无关大局,因此对它不予重视,研究不多。其实,这次战役虽小,却具有典型的意义。如果能够深入地考察一下这次战役,那末,对清军在甲午陆战中为什么会节节挫败的问题便不难理解了。本文拟就甲午成欢之战的经过及其影响和教训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9.
公元383年发生的淝水之战,是十六国时期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决定南北朝对立局面关键的一战。如何看待和评价这次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战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围绕着淝水之战的性质问题,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至今尚未取得较为一致的意见。在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在淝水之战前氐族已经完全汉化,前秦政权是氐族与汉族联合的封建政权。本文想就这一看法,陈述一些不同的管见,就正于学术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前秦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惟一统一了北方 ,且政治较为清明、最具有规模气度的一个政权。前秦统治者对儒学推崇备至 ,决定了其法律思想为 :德化为先、礼法并用和约法慎刑。在选官制度方面 ,前秦采取了多途径选贤求才之策 ,并通过推行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法律措施 ,促进经济的发展 ,前秦统治者对法律的运行亦颇为重视 ,主要体现在司法机构比较健全 ,注重督励官吏公正和严格执法。前秦之所以能出现十六国时期仅见的盛世 ,与其法制建设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1.
公元416年,东晋太尉刘裕分兵数路北伐,历时一年,最终灭掉了建都于长安的后秦政权.刘裕这次北伐取得胜利,除了战略布署得当、充分利用了后秦内乱的机会以外,主要原因是此次战争类似祖逖、桓温的北伐,负有收复中原、统一南北的使命,得到了中原汉族人士的响应和支持.刘裕北伐后秦,也是东晋历次北伐中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一次.  相似文献   

12.
发生于一六一九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的明与后金的萨尔浒战役,是明清之际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明清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其爆发原因、战争性质及双方兵力等等,都值得加以深入研讨。有的同志认为它的性质是后金的一次民族自卫战,我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不妥的地方,希望同志们多加指正。这次战役是明朝发动的,还是后金挑起的? 一说萨尔浒战役是由明朝发动的,是一场不义之战,而后金则是被迫进行的民族保卫战。按诸事实却非如此。诚然战役是明朝首先发兵进攻后金的,但这只是战争爆发的时间。必须探求其起因,才能说明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明与后金的关系,做一简要考察。后金政权本是崛起东北一隅的地方割据势力。它公开脱离明朝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从这年起,努尔哈赤建元“天命”,自称金国汗。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左卫女真贵族之  相似文献   

13.
<正> 桓温北伐是东晋中期南北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历来认为桓温北伐的性质是封建正统的汉族东晋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发动的民族战争,认为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江左内部荆扬之争的牵制。我以为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已有相当发展,民族和融使得北方民族关系较为缓和。这样,桓温的北伐是为巩固东晋封建统治而战的,其性质并非只是民族战争,民族冲突的色彩并不浓重;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桓温遇到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有实力相对抗的,北伐又得不到北方汉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4.
十六国时期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该时期战争频仍,政权林立。且政权大多数为胡族所建立。作为第一次入主中原并在此建立政权的胡族统治者,为了同南方的汉族政权———东晋争正朔,极力寻求其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化。从各统治者在年号择定上亦可看出这一文化与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15.
羯族是西晋时期众多弱小民族之一,西晋末年羯人石勒在匈奴汉国逐渐壮大并建立后赵.西晋时期,石勒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是众多反抗西晋力量之一,因加入匈奴汉国,成为推动西晋灭亡的重要力量.而在进攻西晋的战争中,其实力也在发展壮大,最终消灭西晋在北方势力.进入东晋后,后赵吞并前赵,统一北方,与东晋相对峙.双方皆有统一全国的愿望,但受实力所限及内部不和等因素的影响,都以失败告终.虽然后赵与两晋战争不断,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也在稳步进行,后赵通过招抚汉人进入政权,使得后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明显的汉化倾向,有利于羯族的汉化,加速了后赵境内各民族的汉化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造成东晋十六日时期南北大分裂的因素大致有:胡族政权的胡汉分治政策、频繁的战争、赋役苛重、强迁人口扩大了北方的分裂,北方胡族政权南下用兵的失败过成了北方再度的大分裂;东晋统治局面的长期维持及北伐的失败则延续了南北分裂,推迟了南北统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役,1860年的大沽战役是这次战争胜负的关键。影响这次战役成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清政府在政治上对西方列强采取避战求和的“羁縻”政策,影响了前线的军事部署;第二,大沽统帅僧格林沁在战术上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如:弃守北塘,认为夷兵不善陆战等。这两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战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五胡十六国之际,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受秦汉以来"华夷之辨"民族观的影响,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极其尖锐。前秦政权推出了独特的柔性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得到缓解。前秦政权能够完成统一北方的功业,与其民族政策的先进性密不可分。可是由于当时民族间的隔阂并未完全消弭,这就注定了柔性民族政策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当时的民族矛盾。前秦民族政策一方面帮助前秦政权统一了中原,另一方面又注定了统一格局的不稳固性,这种自身的矛盾性决定了前秦政权最后的结局。  相似文献   

19.
一八九四年十月下旬的中日两军鸭绿江防之战,是甲午战争期间,中国军队阻击日本军队入侵国土的首次保卫战。这次战役对整个战争过程影响很大,由于中国军队在这次战役的失败,日军得以长驱直入。进犯辽东地区。因此,分析这次战役的失败原因,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深入研究甲午中日战争史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在这方面略谈管见,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作者对公元370年前秦—前燕潞川之战古战场所作之野外考察报告,含就早期有关历史文献的简要裒辑,就战争双方成败得失的基本论证,就当年古战场位置所在及其地理范围的现场勘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