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门外的母亲     
再过两个月,妻子就要生产了。当我和妻子在母亲 面前谈及带宝宝一事时,母亲面露难色:你父亲身体时 好时坏,不能干重活,家中的7亩地还得靠我,你弟弟还 没有成家……母亲一席话,说得我面红耳赤。是的,家 中的农活基本上都落在母亲肩上。再说,带宝宝可不比 干农活轻松多少,有时白天黑夜连轴转,要是把母亲累 坏了,岂不是……然而,妻一时想不通,和我闹起情绪:  相似文献   

2.
正父亲今年快60岁了,不知怎么照顾自己。据母亲讲,他们当年结婚后,父亲只有不得已时才到地里干点儿农活,其余的一概不管。有时候母亲看不过家里的脏乱,数落他两句,他就满不在乎地来一句:"看屋顶,屋顶上没有灰,不脏。"如今母亲说起这些往事,像是在说和自己毫不相干的笑话,其实当时却懊恼得很。突然有一天,父亲勤快起来了。那是我们姐弟俩读初中以后。因为听说读高中要交数额不菲的"培养费",他就开了一家榨豆油的作坊。当时生意极好,简  相似文献   

3.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  相似文献   

4.
那年年底,我想到自己在城里安家近十年了,如果能让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父母来城里过年,他们肯定会高兴的。于是,便回乡下接父母。父亲答应了,但手头农活没忙完,不能随我同来;母亲却担心母猪快要下崽、家禽无人管等等。脱不开身。 不久,父亲刚忙完家里的农活就赶来了,布鞋上的泥巴还未磕干净就敲我家的门。妻一开门,随手送上一双棉拖鞋。父亲是个没见过多少世面的老实巴交的农民,不知道城里人进家门要换拖鞋,便问我换这个于啥。我只好说:“这是暖脚用的,您要是觉得不习惯,就不用换了。”于是,父亲便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在光洁的地板砖上,看傻了妻的眼,她一边摇头,一边下意识地抱怨起来。  相似文献   

5.
陈思和 《学术月刊》2013,(1):105-112
中国作家莫言在其被称为诺贝尔讲演的《讲故事的人》一文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学创作及制度与个人的种种问题。文章由一系列故事组成,其第一部分的主题是母亲,里面的五个故事,揭示出莫言的作家人格,是在母亲给以的向上(向善)的血缘力量与现实影响中向下堕落的人性力量的持久较量之中成就的。第二部分则表现了莫言创作所代表的理想倾向,乃是有异于诺贝尔文学"正统"的来自生命本原和民间大地的理想,它延续了拉伯雷、左拉、马尔克斯等一系列优秀作家的传统,亦为中国作家的生存智慧和岗位意识所决定。第三部分的三个故事分别代表了人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体现了莫言对于个人与集体、个人的价值和宗教的思考,是一种自我"故事"与道德担当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苏悦 《快乐青春》2011,(1):16-17
华佗是安徽人,出生于公元二世纪。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患急症病死了。华佗从此立志要当医生,为穷人治病,替他们解除痛苦。  相似文献   

7.
渴求     
王咏 《快乐青春》2011,(7):79-81
茫茫大漠中,随着逃难的人流,我和母亲艰难地跋涉着。 父亲和哥哥被美国人的炸弹炸死了,家园也成了一片废墟。 母亲含泪领着我掩埋了父亲和哥哥,踏上了背井离乡的沙漠之旅。  相似文献   

8.
成功的阶梯     
美国前副总统威尔逊,自幼家境贫寒。当他还躺在摇篮里的时候,贫困就悄悄威胁着一家人的生存。他年幼时最深刻的记忆是:有一次他向母亲要一片面包,而母亲什么吃的也没有,当时她的神情是多么痛苦啊!  相似文献   

9.
"母亲价值"与女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晓萍 《学术探索》2003,(10):65-67
文章剖析了传统文化中的"母亲价值"观的实质:"母亲"不仅是对女性的一种分离,也是对人性的一种异化。并指出了这种价值观已经严重地限制了女性的社会参与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雷霖 《云梦学刊》2015,(1):101-105
晚清提出的"国民话语"初步建立了母亲与民族国家的关联,这种关联在三四十年代战争叙事中的母亲身上得以突显。母亲们通过道德辨识和道德实践,与自己的敌人和亲人建立起超血缘的政治伦理关系。母亲国族化的角色再造过程,实是去伦理化的伦理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泛道德化倾向。依靠母亲角色塑造道德主体,是女性进入民族主义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主义主要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母亲被骗了。早晨10点,她急急忙忙地回来拿钱包,直到午饭时,她还没有回来。我们边吃边等,终于,母亲神情恍惚地回来了,进门的第一句话是:"总算到家了。"原来,母亲早上锻炼时遇到了一位中年妇女主动与她拉家常。两人相谈甚欢时,来了另外一个中年妇女,自称会看相,说我家最近有血光之灾。母亲吓坏了,请她指点。她便说自己道行不够,要找"师父"。母亲回家拿钱,同时被她们叮嘱千万不要告诉家人,否则就不灵了。结果,她们开车把母亲拉到附近的一个小区,一人拿走她的钱与戒指,去跟"师父"商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特权     
正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人,几乎从未与别人争吵过,惟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了错,母亲便会揪住他的小辫子不放。有一天,父亲来了兴致,下楼跟棋友聊天下棋,兴高采烈地走了,可没过半小时,又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母亲问其原因,父亲说:"那家伙输了不认输,老悔棋。"父亲气鼓鼓地撅着嘴,像个孩子似的发誓不再跟那爱悔棋的老家伙下棋了。母亲怎么劝都不听。我回到家,母亲便把父亲的"恶劣行径"数落给我听,我随  相似文献   

13.
90年代的文坛,女性私人化小说的出现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其中,陈染的小说无疑是最具代表.在陈染的小说里处处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和深度追求.母/女(子)关系从来都是人类最亲密、最圣洁的关系.然而在陈染的作品中父女、母女间的血缘联系褪去了伦理化、神圣化的伪饰,呈现出赤裸的人性原色.塑造与"慈母"背道而驰的母亲形象源于女儿自我认识产生的"母亲批判"意识,母亲批判是女性成长道路上自我认识的必由之路.通过解构传统的母亲形象,以达到扰乱父权制的象征秩序.  相似文献   

14.
似乎是从回老家的第一天起,母亲就开始考虑我们回城时所带的物品。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村里,碎石子铺成的小路很窄,两侧都是半人多高的茅草,车子停在百米之外的玉米地头。因为东西太多,父亲拉了平板车,把一袋大米和各种东西放上去再倒腾过去。拉车的时候我要拉,父亲说他来拉,昨夜露水重,别把你裤子弄湿了。以前,父亲对我们的来回似乎并不太在意。这几次,我发现父亲也不想让我们走,嘴里老是嘟囔着:"不能在家多住一天吗?"明显感觉到,父亲老了,言语里对我们充满着留恋。  相似文献   

15.
敦煌写本中有许多词语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风土人情,集中反映了古代敦煌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状态."白血"、"乳堂"、"怀担"、"抬举"等在敦煌写本中是与母亲息息相关的一组词,透过这些语词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敦煌民间母亲抚养孩子的艰辛.  相似文献   

16.
正"慢点,没人跟你抢呢。"母亲慈祥地看着我,疼爱写在脸上,一个劲儿地劝我慢点吃。我却只顾狼吞虎咽,待到杯盘皆空便飞出家门,留下母亲收拾残局。小时候,这样的场面几乎天天都在上演。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劝我慢点,再慢点。我呢,没工夫理会母亲的"慢"。  相似文献   

17.
正老家那个小村庄,犹如县城丢在边陲的一颗孤零零的棋子,尽管高速路建在村边,但并未改变那里的落后局面。让母亲回那儿生活,一旦有个闪失,恐怕连医院也走不到。多年来,母亲但凡有丁点的不快,一准拿"回老家"要挟我。这一回,母亲想不到,我不但答应送她回去,还二话不说叫来了车。这次"战争"缘于母亲偷偷擦地。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母亲虽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情结——《喜福会》中的文化乡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自1987年以来先后15次来到中国,了解中国"母亲",并且书写中国"母亲",她的成名作<喜福会>就表现了母亲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小说中,母亲们背负着离根落叶的痛苦,艰难地挣扎于中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中,但她们竭力把中国文化传递给女儿们,以期守住自己的根.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苦苦地在白人主流社会的夹缝中寻觅着"我是谁", 经过痛苦的反抗和挣扎后,曾经迷失的她们最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她们终于明白,只有"母亲"是自己的根.弥漫故事始终的中国文化表现了作者的文化乡愁,为海外华人的寻根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9.
母亲围着锅台忙活,父亲来回打着下手,而我,却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玩手机,偶尔与父母唠句家常。邻家大嫂进院,冲正炒肉的母亲喊了一句:"家里来客啦?"母亲头也顾不上抬,应到:"哪呀,是俺家三小儿!"听罢,我一怔,感觉自己多年离家在外,回家甚少,恍然已成客人。我试图凑到母亲跟前帮忙。可真下了手,便成了无头苍蝇;难动手,光动嘴,问个不停。切菜,要问  相似文献   

20.
张三元 《学术界》2013,(6):74-87,283
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现实的个人"从孕育到诞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生活资料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获得具体规定的。可以从自然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理性、利益和需要、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等四个统一中把握"现实的个人"的基本特质。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现实的个人"具有抽象性。"人民"是"现实的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抽象化的倾向。"公民社会人"是"现实的个人"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复归"和具体表现形态,是时代精神的彰显。重塑"公民社会人"和构建公民社会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