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清代频发的文字狱和小说禁毁政策,使小说家、编选者或书坊主产生了强烈的惧祸意识,并最终在小说文本形态上反映出来。那些因文字狱而遭到禁毁的小说尤其是时事小说,其文本形态往往在刊行过程中被大幅修改;有些小说虽然未曾引发文字狱,但为避免触犯时忌,书坊主在刊刻过程中也会对那些与时政有关的敏感内容主动作出"修正";文字狱及小说禁毁政策对清代小说家的创作心态产生了显著影响,并由此左右了其小说文本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人物的存在方式及人物关系等角度研究书信体小说人物的叙事类型.可以发现书信体小说人物具有自造性和他造性的存在特征,由此形成自造性人物和他造性人物.其人物关系体现为多重交流模式.在书信体小说中,人物作者与人物读者之间的交流是反馈式的.通常,每一封有明确指向的发信都会有相应的复信,由此形成双向交流.在交流中出现的善意误读与恶意曲解会对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和情节建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6):107-112
离题、插曲、"道路小说"充斥在昆德拉的小说文本中,成为昆德拉小说诗学中的三个关键词。作为叙事学意义上的名词,离题一方面是对"故事"专制的否定或反对,揭示了人类行为或行动的可笑和无意义,另一方面,离题直接通过议论或思考的加入,体现了作者对其与主人公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插曲永远不只是插曲,正是因为它摆脱了因果链的束缚,从而使得小说叙事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正是在前两个叙事学名词意义的基础上,"道路小说"的形成才成为可能,作为对"公路小说"的反对,道路小说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打开昆德拉小说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4.
吴智斌 《社科纵横》2010,25(3):71-73
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反意象"现象,而小说却大规模地引入意象。意象化叙事由此而成为先锋作家叙事策略之一种,主要代表是苏童。苏童小说多以意象化叙事代替了传统的情节叙事,这种叙事品格使苏童小说实现了与电影、电视及舞蹈等视觉艺术的便利沟通。  相似文献   

5.
王桂荣  龚宏 《学术交流》2008,(2):163-165
"展示"与"叙述"是文学创作的两种重要的话语形式.判断一部作品的叙事话语是"展示"还是"叙述",一方面要看作者创作时是否尽量将自己"隐藏"起来.另一方面还要看作者对叙事对象是否进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因为,"展示""属于通过状态、事件的细节性、场景性的表现,并以最有限的叙述者介入为特征的类型",而米兰·昆德拉与中国"新写实"的小说文本恰恰具备了"展示"这种话语类型的文本特征.所以,我们说米兰·昆德拉小说与中国"新写实"小说都是以"展示"为主要话语形式的文本创作,二者在叙述话语上具有可比性:对叙事对象都进行"隐匿式"的文本叙述和细节性与场景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9,(5):139-148
晚清民初为小说写作课程编著的小说作法,系统讲述了源自日本与欧美的现代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因其作为教材的属性而具有广泛的受众面和强大的执行力,培养了大量的小说作者并形成了现代小说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期待。小说作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和文体形态,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文体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英国当代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戴维·洛奇的新作<作者,作者>在创作风格上与以往有了较大的变化,有机地糅合了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叙事特征.<作者,作者>时空线索清晰,故事情节常连贯,同时融入了自省的元小说特点,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的形式更新.该小说对人物的刻画鲜明而真实,在主题方面强调真实和意义,虽然加入了戏仿和体裁兼容等后现代主义手法,但总体上是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洛奇创作<作者,作者>意在说明小说既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又要体现出当代小说创作的新技巧,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并不排斥,可以有机地结合,创造出新的小说道路.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4):132-136
《黛丝·米勒》是亨利·詹姆斯在美国文学史上第一次让女性以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小说的杰作。本文拟从"凝视"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对女主人公黛丝·米勒的"凝视"及黛丝·米勒对审视自己的人类的"对抗式凝视"和对大自热的"融入式凝视",最后实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我殉葬,构建并维护了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试图进一步挖掘作者在序言中提出的"对某一问题的凝视"。  相似文献   

9.
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水死》问世之后,其中引用夏目漱石名作《心》的"时代精神"段落、一直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假如从漱石文学一贯的"未来视角"入手分析,就能发现小说中的角色除了推动情节的作用外,还有国家性的隐喻功能,即"我"代表大正日本而"先生"代表明治日本。小说中的"时代精神"也因此具有了个人层面与国家层面的双重含义。对"先生"自杀身亡结局的安排,不仅表达了作者呼吁青年人警惕"个人主义"的误用,更是他向发动侵略战争的天皇制所提出的强烈批判。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的早期作品《小说理论》(1915年)是作者尚未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对世界现状深感绝望的气氛中写成的.作品的哲学基础是浪漫派的反资本主义观点,探索一种悲剧性的毁灭感,而这种感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无可挽回的非人道主义的产物.《小说理论》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们的作品有过深远的影响.W.本杰明的文章《说书人》(1936年)赞同并沿用了卢卡奇《小说理论》中作为一种"直觉漂泊感"的小说概念,将默默无闻的乡村说书人同异化的现代小说家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小说的兴趣反映出旧社会的让位以及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的日益孤独.  相似文献   

11.
文言小说"谐"与"笑"常常被理解为诙谐、嘲弄、滑稽、幽默等等与笑话和喜剧有关的词义内涵。而事实上,在文言小说中,"谐"与"笑"有着大于谐谑的内涵。"传奇"最初是对相对于正史而言的地位低下的小说的谦称,但到明万历以后小说虚构已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以传奇法而志怪甚至成为有意的创作手段。到清代中期,文言小说观念的变迁异常明显,作家对小说"非信实"文体特征公开认同,对谐词胜于正史的教化作用相当自信,上述这些都是小说虚构观念发展的表现和证明。  相似文献   

12.
当月热读     
《秘踪之国1雾隐占婆》(天下霸唱著,安徽文艺出版社)这是作者继《鬼吹灯》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系列探险小说,它讲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主人公跟随一支肩负神秘使命的考古队深入地下世界,由此而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死亡之旅。该书还将被改编成电影、游戏、漫画等。  相似文献   

13.
甄飒飒 《求是学刊》2015,(2):135-140
不同于诗词使用的"雅典",《醒世姻缘传》中使用的典故,来源于戏曲、小说等俗文学,称为"俗典"。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学现象。俗典与小说的写实风格保持一致,又促使轻灵活泼的语言风格得以形成,有着重要的叙事功能。俗典在大众文化传播和语言文字双向流通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优势。小说中俗典的大量使用得益于明清时期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大众对源自通俗文学的素材能达成有效的审美共识和作者较高的通俗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4.
小说作者的全部努力都为着一件事:感动读者.小说读者的孜孜不倦也只为着一件事:被小说里的人物感动.读者在被小说人物感动的过程中,是受到小说作者的个人意图、叙述技巧和叙述者身份与地位的引导和制约的.英国现代小说<印度之行>的作者通过叙述视角来达到控制读者情感意向,从而激发了读者的同情心.这说明距离和主体性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了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叙述学过渡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5.
杨黎红 《学术交流》2012,(Z1):132-134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通过在巧妙的故事情节设置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的人称叙述,使小说成为一部真正开放、多义的"超小说"。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一个构架文本是以读者为主人公的故事中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消解了受述者、生活中实际的读者以及扮演小说主人公角色的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其次,在嵌入文本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娴熟的元小说策略,推翻传统的封闭式阅读模式,使叙述者与作家、读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6.
清代白话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对说书程式进行了多方开掘,对说书情景的戏仿是成就独特的一点,<儿女英雄传>用叙事层次的颠倒内化了小说评点功能;作者变成人物进入故事层,由说书人对其叙述过程进行评价.作书人形象的出现使限制叙事更自然.评点式叙事降低了叙述的权威性,用评点家的"文法"标注出小说的大结构.小说将读者熟悉的通俗文学经典中的故事和人物拆解变形,作为组成情节的模块,以表达作者批评意见以及反讽的意味.重复叙事因小说独特的时间结构而来,解决了线性结构与立体的时间和人物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陈倪  茜子 《学术交流》2012,(1):164-166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通过对《今昔物语集》的改写,体现了作者在故事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手法设计和新主题发掘方面的个性。《竹林中》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和了解,以及尖锐而透彻的剖析;贯穿整篇小说的怀疑主义情绪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怀疑主义思想,也使改编后的故事脱离了肤浅的愉悦功能,真正使读者有所得;借助大盗之口所表现出的黑色幽默,强化了作品的社会批判价值与现实意义,彰显了文学作品的价值性。  相似文献   

18.
吴妍妍 《社科纵横》2008,23(2):127-12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小说的书写主导范式为日常生活书写、欲望话语与批判话语.表现出无视抑或失落精神守护的内质.城市小说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其主导精神由"灵"的翔舞走向"肉"的沉沦,批判失语,城市失去个性,寻找出路由此必要.  相似文献   

19.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了该部作品浓厚的自我意识,使读者认识到纳博科夫一贯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是由读者发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意于读者,而读者自己也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探讨小说理论,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借助语言创造更符合主观心理现实的小说世界.因此,<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反映了该部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价值所在,同时也展现出<洛丽塔>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文本,正是由于该文本的这种特性才使得很多对<洛丽塔>的评论都体现了一种双元性,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问题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20.
李雪 《学术交流》2005,(11):165-167
卡罗尔.希尔兹的小说《斯旺》采用了多视角叙事手法,小说中充满了迷。作者在探究激发读者的强大力量的同时,也探究了艺术本质的神秘。福科的作者功能理论在这部小说中有很好的体现。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为了达到各自不同的目的,在思索与困惑中对女诗人斯旺的生活与作品进行了一定的曲解与擅用。小说采用的讽刺手法对学术界的自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