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结论,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理解不同,分歧仍然存在。我认为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现状认识不同。本文试图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谈谈个人的粗浅见解。社会主义阶段的计划经济必然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什么我国必须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必然性和不可逾越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存在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这是一般的前提条件;二是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这是具体的现实的条件。没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就不存在劳动的交换;不存在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者,个别劳动时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二重性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在所有制基础,生产目的、范围和活动形式等方面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着根本的区别,但仍存在社会分工和不同的商品所有者、价值规律仍起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仍会产生拜金主义等,这是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共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卓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尤其是把《资本论》的原理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观点,作出了贡献。卓炯同志的经济理论是多方面的,可说自成体系。这里只对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点作些简要的介绍。1.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卓炯是我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学家,1962年,他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的商品经济。他说:“在公有制度下,不论是全民所有制的产品也好,集体所有制的产品也好,只要有社会分工存在,产品就要进入交换过程,就要成为商品。但这种商品和私有制下的商  相似文献   

4.
几乎所有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人,无不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或原因(条件和原因往往被混为一谈),是社会分工和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包括物质利益有差别的经济实体).我认为这种"两条件论"可用以说明商品经济历史的产生,但用来说明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同发展商品经济之所以是统一的,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决定的。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为社会有了分工,产品交换才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正> 1 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重要命题,经济学界现已无人怀疑,并形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认同和共识。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之所以具有商品经济性质的客观原因,经济学界也提供了诸多深刻的理论分析和客观依据,但通观经济学界迄今已有的理论见解便不难发现,在其见解之正确性毫无疑问的同时,又表露出其分析区域的不全面性。这就是,在理论视野上囿于国内经济条件分析,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认识充其量也仅限于国内原因的分析,没有把社会主义经济置于全球经济的广阔框架中,没有看到国际经济条件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性质的硬性界定作用,没能概括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国际原因。鉴于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已经少有歧见。然而,前些时充斥于论坛、讲坛的“私有化”喧嚣表明,不少人对于商品经济的认识相当混乱。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必然要困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一个奇特的“怪圈” 马克思曾指出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和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社会分工是构成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因为只有存在着社会分工,才使产品的相互交换成为必要,而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并由社会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社会生产,因而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将不复存在。然而,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表明,当代  相似文献   

8.
<正> 《人文杂志》1988年4、5期连载刘承思同志《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一文,从商品经济的原因等基本理论到发展商品经济是不是利用资本主义等实践问题,全面批评了以卓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我们认为,刘承思同志的许多观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都是值得商榷的.一 商品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还是社会分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私人劳动论和列宁的社会分工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于11月6日至13日在安徽巢湖联合召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讨论会”,与会者133人。兹将讨论的主要问题和有争议的观点概述如下: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问题 与会者一致赞同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对商品经济的性质,有观点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带有若干产品经济的因素,因为它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劳动带有直接社会性,指令性计划的存在就表明了这一点;另一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与产品经济是根本对立的,不能共存,因为商品经济是按价值规律运行的,而产品经济则相反,如果两者共存,就等于说它既按价值规律运行,又不按价值规律运行。  相似文献   

10.
晓亮同志在《十年来经济学科研究述评》(载《中国社会科学》1090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科学研究在许多重大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上获得突破:一、确认了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范围、运行、特点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三、在所有制问题上,研究的进展是多方面的,为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在所有制的定义上,批判了斯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相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曾预计,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商品经济不再存在。他们之所以这样设想问题,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以交换价值和货币为媒介的交换,……以生产者的私人利益完全隔离和社会分工为前提”。这就是把商品经济同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联系起来。人们解释商品经济同私有制的这种联系时,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商品经济,这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客观现实。但是,如何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却一直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出现了各种观点和看法,然而另一方面,这些持不同观点的人们都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即不同意长期在学术界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第二是私有制。这个观点最初出现于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而苏联学术界认为这个观点是从《资本论》中概括出来的。由此人们往往把这个观点当作马克思的观点而加以诘难。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关系以及商品经济及其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问题,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社会主义理沦与实际问题。一百多年来它一直缠绕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工作者。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问题上获得了重大的、新的发展,但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仍存在着较大的理论认识上的分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辨明是非。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总称。有人认为,有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其实,商品交换先于商品生产而产生。在最初的偶然的、个别的商品交换中,商品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它不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这时还没有商品生产,谈不上商品经济,只有  相似文献   

14.
<正> 《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经济学家单炯同志的一本论文集.一九八一年十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入了作者《论商品经济》、《论社会分工在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和《试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等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的论文三十篇,约三十二万字,是作者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从提出到丰富和完善整个过程的代表作.商品经济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可是,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5.
蔡馥生和卓炯同样主张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分歧在于卓炯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只有一个,即社会分工,因而到共产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蔡馥生认为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除社会分工外,还有私有制,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都会消亡,被发达的产品经济取代.蔡馥生认为卓炯片面夸大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什么必然是商品经济。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所以是商品经济,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诚然,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社会化大生产,整个社会生产是在分工和协作的体系中进行。社会分工使各部门、各企业之间交换其产品成为必要。但是,社会分工并不能说明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为什么要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更不能说明它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有何联系。有的同志从生产资料的不同公有制关系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来论证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几经磨难,终于得到确认。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只是名词提法的变更,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预示着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因此,我们的理论思维需要来一个转变,从传统的商品经济理论转向通行的市场经济理论。 一 商品经济是和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和自然经济比,商品经济有社会分工;和产品经济比,商品经济要求等价交换,它们是从经济的基础结构上划分的。但商品经济可以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它以调节手段以市场为主还是以计划为主而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如果以市场机制为基本调节手段或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那么就表现为市场商品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在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主义生产采取商品生产形式的原因和社会主义商品关系的实质及其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这里,本文试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关系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只有从社会分工及其与交换的关系出发认识商品经济,才可能获得对商品经济本身真正深刻的理解。作为劳动者分工和劳动本身分工统一体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而社会分工本身的发展又蕴含着商品经济消亡的基础。社会分工决定商品交换表现为一个效应链:有用物的差别和物质利益差别是社会分工的初始二重效应;商品交换是社会分工的继发效应。只是在社会分工发生有用物差别和物质利益差别二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对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认识和表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既是计划经济又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带有商品性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计划经济。把社会主义经济说成是商品经济,显然不妥。尽管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还继续存在,但是,它决不能代表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部和本质。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中,已有非商品性的新的经济因素;况且,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它的发展顶峰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已经是处在它的下坡阶段。因此,如果把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简单地概括为商品经济,就会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优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